二、“十三五”时期的发展战略和2016年的重点工作
“十三五”时期,是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决胜期,是推动辽阳新一轮全面振兴关键期,也是我们可以大有作为的重要战略机遇期。尽管当前经济形势依然严峻复杂,但我市经过多年的振兴发展,打下了较为雄厚的基础,积蓄了很大的发展潜力。新一轮东北振兴和“一带一路”建设等国家战略同步实施,为我们提供了重大历史机遇。特别是建设“四个辽阳”的战略鼓舞人心、催人奋进。在这一战略引领下,全市一心一意谋发展,凝心聚力干事业的氛围更加浓厚,为我们加快发展提供了充足的内生动力。我们要认清发展大势,坚定必胜信心,积极推动“十三五”时期经济社会发展,为辽阳老工业基地全面振兴打下坚实基础。
全市经济社会发展的指导思想是: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全面贯彻党的十八大和十八届三中、四中、五中全会精神,以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科学发展观为指导,深入贯彻习近平总书记系列重要讲话精神,按照“四个全面”战略布局要求,牢固树立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发展理念,坚持以“四个着力”为根本遵循,适应把握引领经济发展新常态,培育壮大新的经济增长点,保持战略定力,坚持稳中求进,走出一条质量更高、效益更好、结构更优、环境更佳、活力更强的发展新路,确保如期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加快建设智慧文明美丽幸福新辽阳,谱写振兴发展新篇章。
全市经济社会发展的战略定位和主要任务是:
经济保持中高速增长。主要经济指标年均增速高于全省平均水平,经济总量和发展水平在全省位次前移。到2020年,地区生产总值和城乡常住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比2010年翻一番。
经济发展方式实现重大转变。工业化、信息化深度融合,产业迈向中高端水平,建成具有核心竞争力的三大工业产业基地。农业主导产业转型升级步伐加快,率先基本实现农业现代化。现代服务业加速发展,服务业增加值占比稳步提升。消费对经济增长的贡献不断加大。城镇化质量明显提高,常住人口城镇化率达到66%。
创新驱动发展能力大幅提升。科技研发经费投入占地区生产总值比重达到2.5%,科技进步对经济增长贡献率达到60%。全民受教育程度和创新人才培养水平明显提高。以企业为主体的技术创新体系初步形成,自主创新能力全面提升。
改革开放实现新突破。重点领域和关键环节改革取得重大成果,全面完成223项改革任务,形成系统完备、科学规范、运行有效的体制机制。开放型经济水平大幅提高,“引进来”与“走出去”协调推进,对外贸易加速转型升级。
文化和社会建设明显加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根植人心,公民文明素质和社会文明程度明显提高。文化产品更加丰富,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基本建成,文化产业成为国民经济支柱产业。社会治理制度不断健全,法治辽阳建设全面推进。
生态环境建设成效显著。主体功能区布局基本形成,耕地保有量保持在265万亩。万元地区生产总值用水量年均下降4.8%,单位地区生产总值能源消耗年均下降3%。森林覆盖率达到39.6%,森林蓄积量达到500万立方米。
人民生活质量和水平显著提高。城乡居民人均收入保持与经济发展同步增长,收入分配差距缩小。社会保障体系不断完善,逐步实现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基本权益均等化、要素分配均等化、收入均衡化,社会更加和谐稳定。
(一)坚持创新驱动理念,着力建设智慧辽阳
加快经济结构战略性调整,推动信息化与一二三产业深度融合,催生经济增长新业态,大力培育和发展智慧经济。做优第一产业,高标准建成国家现代农业示范区。做强第二产业,以《中国制造2025辽阳行动纲要》为统领,改造提升传统产业,培育壮大战略性新兴产业,促进工业结构优化升级。做大第三产业,以集聚区建设为载体,大力发展特色服务业;以老城区改建为契机,提升传统服务业档次水平;以经济结构调整为主线,加快发展生产性服务业;以便民服务扩大消费为抓手,创新发展生活性服务业。
推进体制机制创新。主动融入沈阳经济区,打造“沈辽鞍营振兴产业带”。加快转变政府职能,持续推进简政放权,建成法治政府。深化市属国有企业改革。引导民营企业做大做强。深化投融资体制改革,推进政府和社会资本合作。创新对外开放体制机制,主动融入国家“一带一路”发展战略。
加快科技创新步伐。推动产业创新、企业自主创新和协同创新,把高新区和经济开发区建设成为创新型、智慧型园区。着力培养一线创新、专业技术和技能型人才,吸引更多人才到辽阳创新创业。推进信息技术广泛应用,加快建设智慧城市。
(二)坚持文化引领理念,着力建设文明辽阳
争创全国文明城市。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着力构建廉洁高效的政务环境、民主公正的法制环境、公平诚信的市场环境、健康向上的人文环境、有利于青少年健康成长的社会文化环境、舒适便利的生活环境、安全稳定的社会环境、可持续发展的生态环境,全面提高广大市民的文明素质和生活品质。
建成国家历史文化名城。打造东北第一城品牌。加大历史文化遗产保护力度,做好汉魏壁画墓群等重点文物保护工作,完善和实施《历史文化名城保护规划》。建设历史文化街区,打造燕州城遗址公园、首山人文生态风景区,适时开发东京城,发掘明城墙等遗址。建设非物质文化遗产展示馆等基础设施,传承保护传统工艺和老字号。
推动文化事业和文化产业繁荣发展。文化强市建设进入省先进行列。实施文化“名牌、名品、名人”工程,扶持优秀文化产品创作生产。把文化旅游业培育成为支柱性产业。推进公共文化设施建设并免费向社会开放。建设市县博物馆、图书馆、文化馆及乡文化站等设施,实现“一村一室一广场”全覆盖。
(三)坚持绿色发展理念,着力建设美丽辽阳
改善生态环境。以建设国家级生态文明市为目标,深入实施“青山、碧水、蓝天、沃土”工程,打造生态宜居城市,到2019年,基本消灭重度雾霾天气;到2020年,城市空气环境质量优良天数的比例达到75%。
推进新型城镇化。提高城市建设水平,强化中心城区带动作用,引领新型城镇化发展方向。充分发挥河东新城的龙头作用,建设森林化滨水型城市。完善提升太子河历史文化景观带,有序开发太子岛。实施东辽阳老工业区搬迁改造工程,打造环境优美的宜居区。加强县城市政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设施建设,改善人居环境,增强集聚功能。加快重点镇建设,培育一批市级特色小城镇。深化户籍制度改革,实现存量农业转移人口市民化7.4万人。全面完成宜居达标村建设,80%的乡(镇)、村达到国家级标准。建设主体功能区,统筹推进集聚开发、分类保护和综合整治。
(四)坚持共享发展理念,着力建设幸福辽阳
坚持民生优先。每年都集中精力办好一批民生实事。深入推进就业工作,城镇就业年均实现3万人以上,城镇登记失业率控制在3.5%以内。建立健全覆盖城乡、更加公平、可持续的社会保障体系。实施精准扶贫,确保26492名贫困人口全部脱贫。
加强社会建设。办好人民满意教育,深入实施素质教育,实现学有所教。加强幼儿教育,公办园和普惠性民办园在园幼儿占65%以上。深化医药卫生体制改革,实行医疗、医保、医药联动和分级诊疗,确保病有所医。落实全面两孩政策。推进群众体育、竞技体育和体育产业协调发展。加强和创新社会治理,健全社会治安防控体系,认真解决群众合理诉求,强化安全生产管理,保障人民群众安居乐业。
完善城市功能。加强交通、能源、通信、地下管廊等城市基础设施建设,提高承载能力。加快发展智能交通和绿色交通,构建立体化交通运输体系。完善交通空间布局,建设四通八达的公路网络。大力发展公共交通,提高城乡公交覆盖率。加快推进城市公共设施、文化设施和商业设施建设。加强城乡住房建设,消除城市中心棚户区,加大城中村和城乡危房改造力度,实施老旧小区改造工程。推进城市管理智能化、规范化。
2016年是“十三五”的开局之年,做好今年的工作意义重大。我们要全面落实市委十一届十次全会决策部署,深入贯彻中央和省、市经济工作会议精神,坚持稳中求进工作总基调,狠抓“稳增长、调结构、促改革、惠民生、防风险”各项工作措施落实,着力加强结构性改革,在适度扩大总需求的同时,去产能、去库存、去杠杆、降成本、补短板,提高供给体系质量和效率,提高有效供给和有效需求的层次和水平,推进投资、消费、出口协同发力,三次产业协调发展,形成需求侧和供给侧支撑合力,确保实现“十三五”良好开局。
全市经济发展的主要预期目标是:地区生产总值增长6%左右,一般公共预算收入增长3%左右,固定资产投资增长8%左右,城乡常住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分别增长7%和7.5%左右。
(责任编辑:宋雅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