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深入实施创新驱动,建设区域创新中心
1、建设高水平创新园区。加快苏南国家自主创新示范区建设,围绕“一核两区多园”的布局,提升园区创新能级,努力使园区成为自主创新的战略高地和抢占高技术产业制高点的前沿阵地。大力推进常州国家高新区、武进国家高新区争先进位,集聚更多创新资源。发挥科教城“创新之核”作用,加快建设江苏省智能装备产业技术创新中心、江苏中科院智能科学技术应用研究院、省产研院专业所等平台,争创国家级科技服务示范区,着力在智能、设计、信息三大领域形成完整的产业链和创新链。大力建设中以、中德创新园,努力将园区打造成以科技创新、产业技术创新为驱动的国际合作典范。强化园区服务功能,建设常州科技街,鼓励园区普遍建立“一平台三中心”,不断完善和提升园区的产业和创新服务功能。
2、加快培育创新创业主体。强化企业创新主体地位和主导作用,推动创新要素向企业聚集,形成一批具有较强竞争力的创新型领军企业。大力建设新型企业研发机构,新增市级以上企业研发机构100家,推进“光伏科学与技术国家重点实验室”等企业重点实验室建设,鼓励以产业链为基础、按创新链组建的企业技术创新联盟。深入推进“大众创业、万众创新”,积极发展众创、众包、众扶、众筹空间,累计培育10000家各类初创科技企业。
3、完善创新生态体系。大力推进“龙城英才计划”和“技能龙城”建设行动计划,吸引更多高层次和高技能人才及团队来常发展。建立健全科技金融服务体系,加快发展股权投资、科技贷款和科技保险,促进拨、投、贷、保深度融合,创新支持科技型小微企业的科技金融模式。深入建设国家知识产权示范城市,加大知识产权保护和利用力度,鼓励企业形成更多的核心自主知识产权。
(四)全面深化改革开放,释放体制机制活力
1、推进重点领域改革。推进产城融合综合改革,重点在城镇化投融资创新、城乡公共资源配置等方面探索路径,加快形成符合时代要求、具有常州特色的产城融合改革新路。加强供给侧结构改革,进一步化解过剩产能,加快实体经济发展,提高供给体系质量与效益。深化国有企业改革,稳步推进经营性国有资产集中统一监管。继续深化农村改革,基本完成土地承包经营权确权登记颁证工作,开展深化农村集体产权制度改革试点,全面推进辖市(区)农村产权交易市场建设,有序推进武进区的全国农村宅基地制度改革试点。深化供销合作社综合改革,发挥综合服务优势。
2、推动开发园区提档升级。围绕提升开发区影响力和竞争力,推动开发区转型发展,着力提升投入产出效益。推动开发区产业集聚和特色发展,常州高新区重点发展高端装备、通用航空和生物医药产业,武进高新区重点发展机器人与智能装备、节能环保和电子信息产业,金坛经开区重点发展光伏新能源、整车制造产业,溧阳经开区重点发展输变电、储能装备产业,常州经开区重点发展轨道交通、智能电网、新型特种材料产业,天宁、钟楼等开发区也要加快推动主导特色产业集聚发展,提升开发区竞争力。大力推进常州、金坛、溧阳经开区申报国家级经济开发区,支持金坛金城工业园、常州航空产业园申报省级开发区,建设好中芬绿色科技产业园、海峡两岸健康产业合作示范区等园区平台。推进开发区管理模式创新,进一步理顺各类开发区与行政区管理职能关系,形成权责明确、分工合理、精简高效的管理体制和运行机制。
3、提升经济国际化水平。抢抓国家“一带一路”、长江经济带等重大开放机遇,大力实施全方位开放战略,进一步推进“五个国际化”建设,努力培育开放竞争新优势。加大高端制造业和现代服务业领域外资项目引进力度,着力提高外资质量和效益。推动外贸向“优进优出”转型,加强十大产业链出口品牌培育和出口基地建设,提升机电产品和高新技术产品进出口比重,加快形成以技术、品牌、服务、质量为核心的外贸竞争优势。引导工程机械、轨道交通等行业加快“走出去”,支持龙头企业开展跨国经营和并购重组,建立境外研发机构、生产基地和营销网络。大力发展跨境电商、国际服务外包等新型业态,扩大服务贸易规模。加快完善电子口岸平台功能,积极推动综合保税区建设发展,提升和扩大口岸开放综合效应。
(五)积极推进新型城镇化,提升城市品质
1、优化城市功能布局。开展新一轮城市总体规划修编前期工作。提升中心城区现代化水平,统筹推进城市改造更新,促进现代商贸与文化旅游融合发展。高品质建设新龙国际商务城、钟楼新城、凤凰新城等新板块,加快常州经开区现代化城市建设步伐。推动中心城区与金坛城区融合发展。围绕建设江苏西南门户城市和宁杭发展带副中心城市的定位,加快完善溧阳城市功能。
2、加大城市建设管理力度。加快现代综合交通体系建设,开工建设常宜、溧高、苏锡常南部通道高速公路和沿江城际铁路,加快推进233国道常州段、122省道常州东段等国省干线公路建设,实施312国道快速化改造前期工程。进一步完善城市路网,完成白云路、雕庄路等工程,推进劳动西路、大仓路等道路建设,有序推进地铁一号线建设,启动建设地铁二号线。加快公用事业发展,继续实施自来水深度处理工程及天然气利用三期工程,完成生活垃圾转运站二期、江边污水厂进水管网扩建等工程。加快海绵城市建设,探索建设城市综合管廊。优化提升区域防洪除涝体系,加快实施新沟河、新孟河延伸拓浚工程,推进京杭运河常州经开区段三级航道整治。健全城市长效综合管理考核体系,深入开展城市环境综合整治,对城郊接合部、城中村、棚户区、老旧小区等城市环境薄弱地段开展专项整治,改善城市环境面貌,提高城市管理科学化、标准化、精细化水平。
3、加快城乡一体发展步伐。全面落实强农惠农富农政策,推动城市基础设施、公共服务和社会事业向农村倾斜,促进城乡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加强中心镇和小城镇建设,推进省经济发达镇改革试点和市级中心镇扩权强镇,建设一批功能现代、特色鲜明的现代化小城镇。加大美丽乡村示范村建设力度,推进传统村落民居和历史文化名村保护,不断提高新农村建设水平。
(六)加强生态文明建设,促进绿色低碳发展
1、提高生态文明建设水平。深入推进国家生态文明示范市创建,将绿色发展理念融入经济社会生活各领域全过程。加强主体功能区建设,调整完善全市土地利用总体规划,逐步形成定位更清晰、布局更合理的国土空间开发格局。充分盘活利用存量土地,严格处置闲置土地,提升节地水平和产出效益。更大力度推进绿色清洁生产和循环经济发展,加快低碳经济示范区建设,构建绿色低碳循环发展的产业体系。
2、加快生态绿城建设。围绕创建国家森林城市和国家生态园林城市,开展大规模城乡绿化,提升城乡绿量和绿化养护水平,建设“处处皆绿、人人可享”的宜居宜业宜游城市。按照“增核、扩绿、连网”的要求,持续推进生态源保护与建设、生态廊道等生态绿城六大建设工程,建设横山、环太湖等郊野公园,加快皇粮浜公园、新龙湖湿地公园等城镇公园绿地建设步伐,实施老运河保护及环境整治,打造集人文、自然、旅游于一体的旅游资源。按照项目生态化原则,不断增强城市生态功能,营造更多绿色空间。
3、大力推进环境整治。实行最严格的环境保护制度,进一步提高全市环境质量。加大治水力度,加强太湖流域水环境和城市河道整治,推进工业、农业、生活等污染点源和面源治理,切实改善水环境质量。加大治气力度,严格控制大气污染物排放总量,推进主城区重污染企业关闭搬迁,控制煤炭消费总量,提高钢铁、水泥等企业污染治理水平,加强机动车尾气、扬尘、秸秆焚烧等污染治理,有效改善空气质量。加大治土力度,积极推进土壤污染防治,开展农田土壤环境调查,加强重点区域、重点企业地块土壤监测,对工业企业污染场地土壤实施修复。
(七)注重保障和改善民生,优化提升公共服务
1、持续提升民生质量。深入推进居民收入倍增计划,促进城乡居民收入持续增长。坚持以创业带动就业,新增城镇就业8.5万人,扶持创业6000人。推进全民参保计划,加快主城区社会保险一体化步伐,稳步推进机关事业单位工作人员养老保险制度改革,养老、医疗、失业三大保险综合覆盖率保持在98%以上。落实城乡低保标准自然增长机制,扩大社会救助覆盖面,完成本轮建档立卡低收入农户脱贫工作。加大棚户区改造力度,进一步改善居民住房条件,促进房地产业平稳健康发展,全年住房公积金政策性低息贷款额达60亿元。推行公共租赁住房共有产权制度试点工作,确保中心城区中低收入住房困难家庭应保尽保。加快完善养老服务体系,积极实施医养融合发展,推动健康养老服务业集聚区建设,改造提升城乡养老机构,标准化城乡居家养老服务中心(站)覆盖率分别达50%、30%。
2、协调发展各项事业。加快教育现代化建设,推进教育资源布局调整和现代化学校建设,实施学前教育保障工程,启动和实施义务教育“新优质学校”创建工程,教育发展水平和质量保持全省前列。大力发展文化事业,加强大运河文化走廊建设和文化遗存保护,推进孟河古镇参加中国江南水乡古镇联合申遗,加快青果巷历史文化街区保护利用和市文化广场项目建设,深入推进省级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示范区创建,进一步加大文化惠民力度,开展好“文化100”、“文明社区天天乐”、“文化点亮生活”等文化活动。加大“健康常州”建设力度,进一步优化卫生计生资源配置,推动公立医院改革,加快建立分级诊疗体系,强化社区卫生服务功能,做好全面二孩政策实施,提升卫生计生服务水平。深入推进公共体育服务示范区建设,启动实施公共体育设施建设提升工程,办好西太湖国际半程马拉松等国内外大型赛事。巩固和深化军地军政共建,广泛开展全民国防教育,进一步提高双拥共建水平。支持工会、共青团、妇联等人民团体工作,进一步加强外事侨务、对台事务、档案方志、民族宗教、防灾减灾、应急管理、气象、残疾人事业和关心下一代等工作。
3、加强和创新社会治理。加强精神文明建设,深入开展道德讲堂活动,完善全国文明城市建设长效机制,不断提升市民文明素质和城市文明程度。深入推进社区减负,建设和谐社区,增强社区服务功能,推动政府治理与社会调节、居民自治良性互动。完善社会矛盾源头预防和调处化解机制,加强改进信访和调解工作,有效预防和化解矛盾纠纷。落实重大决策社会稳定风险评估制度,强化社会治安防控体系建设。加强食品药品监管,健全食品药品追溯、监测和诚信体系。完善和落实安全生产责任和管理制度,加强安全生产基础能力建设和长效管理,加大监管执法力度,及时排查化解安全隐患,坚决遏制重特大安全生产事故发生。
与此同时,今年我们将办好以“三优三安两提升”(优质教育、优质医疗、优质养老、安心食品药品、安心饮用水、安心社会治安、提升生态绿城建设水平、提升大气环境质量)为重点的民生实事,提升民生幸福和社会和谐水平。
(八)突出提升行政效能,切实加强政府自身建设
1、优化政府服务。深化行政审批制度改革,持续推进简政放权、放管结合、优化服务,提高行政效能。创新财政投入方式,加强与金融资本、社会资本的合作,进一步发挥财政服务经济发展的作用。扩大政府购买公共服务,鼓励社会资本参与公益性事业投资运营,提高公共服务供给效率。完善政务服务体系,加快电子政务建设,切实发挥“一办四中心”作用。
2、推进依法行政。坚持法定职责必须为,法无授权不可为,落实政府部门权力清单和责任清单制度,把依法行政贯穿于政府工作的各个层面、各个环节。完善重大行政决策程序,建立重大决策终身责任追究制度及责任倒查机制,积极推行政府法律顾问制度,发挥政府立法的作用。强化行政权力监督,自觉接受人大法律监督、工作监督及政协民主监督,主动接受司法监督、社会监督和舆论监督,加强审计监督。严格规范行政执法行为,开展相对集中行政许可权和综合行政执法体制改革,进一步提高政府执行力和公信力。
3、加强作风建设。深入贯彻中央八项规定和省、市有关精神,持续加大“四风”整治力度,推进作风建设常态化、长效化。加强政风行风建设,提振政府工作人员干事创业的精气神,以“钉钉子”精神全力抓好各项工作落实,形成敢于负责、敢于担当、敢于创新的时代风尚。严格落实党风廉政建设责任制,加强政府系统廉政建设和反腐败工作,坚持有腐必反、有贪必肃、违规必究,始终保持惩治腐败的高压态势。深入贯彻厉行节约、反对浪费各项规定,严控“三公”经费支出,把更多财力用在急需的民生事业上,更好树立为民、务实、清廉的政府形象。
各位代表,新的目标激励人心,新的任务艰巨光荣,新的征程催人奋进,让我们紧密团结在以习近平同志为总书记的党中央周围,在省委、省政府和市委的坚强领导下,紧紧依靠全市人民,坚定信心、鼓足干劲、开拓创新、扎实工作,为顺利完成“十三五”规划确定的各项目标任务,为建设“强富美高”新常州而努力奋斗!
(责任编辑:宋雅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