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地方经济首页 > 即时新闻 > 正文
中经搜索

从国家战略抢寻红利 济南谋局海外"箭步走"

2016年02月14日 10:36   来源:济南日报   

  “一带一路”战略正从构想照进现实!寻找商机、落子布局,济南一大波企业正跃跃欲试。那么,如何融入“一带一路”,怎样把握新一轮开放新红利?市商务局着眼国际市场、深耕“海外济南”品牌,在刚过去的2015年,谋局海外的“济南军团”正成为“一带一路”战略的先行部队,这反过来也为济南注入了新的开放动能。

  先行:从国家战略抢寻红利

  对接“一带一路”,济企正在加速度。电力院巴基斯坦旁遮普省萨希瓦尔燃煤火电项目,合同额15.5亿美元,为中巴经济走廊国家援巴一期重点项目,也是巴基斯坦最大的燃煤发电厂;山东电建总公司沙特沙巴哈联合循环改造项目,合同额3.25亿美元;中铁十四局新签阿尔及利亚100公里公路项目,合同额2.87亿美元……

  “以国家战略为导向,才能更好地推动济企‘走出去’。”市商务局相关负责人介绍,2015年,济南通过积极引导企业融入“一带一路”等国家战略,组织相关企业对接境外工程及投资项目,推动优势产能向境外转移。也因此,像“一带一路”项目这样的“大单”,在去年济南的对外经济合作中频频出现。

  猛涨:境外投资一年增长166%

  可以说,落子其他国家的“大单”也毫不逊色。山东电建总公司印度4个太阳能光伏电站EPC总承包项目,合同额总计2.4亿美元,这是济企首次承建海外光伏电站建设项目;山东高速收购法国图卢兹机场获批,将持有其49.99%的股权……除了这些大块头,“海外济南”的队伍也在猛添“壮丁”。2015年又新增了鲁电国贸、邮电工程、北辰机电等8家企业对外承包工程资质,是申办工程资质企业最多的一年。

  实际上,在“走出去”的十多年里,济企足迹已遍布100多个国家。目前济南境外投资企业逾600家,涉及电力设备、机械装备、电子信息等多个产业;而“走出去”的形式也从建立营销网络、承包工程,向投资兴办企业、股权并购、境外上市等拓展。2015年,济企交出的成绩单也相当“养眼”——全市新设境外投资项目52个,实际投资5.7亿美元,同比分别增长8%和166%;对外承包工程新签合同额53亿美元,完成营业额30亿美元,同比分别增长2%和36%。

  稳扎:摸爬滚打中强筋壮骨

  “咱济南企业不光去的地方多,身子骨也越来越硬朗了!”比如,济南骨干龙头制造企业中国重汽集团已先后在40个国家建立了办事处,2015年整车出口4万辆,其产品寿命、可靠性等各项指标都达到世界先进水平。另一家制造业龙头企业——济南二机床在“走出去”的过程中成功实现了从主机供应到提供完整解决方案、由分包商到总包商等从配角到主角的转变。

  通过布局海外,也激活了开放经济一盘“棋”。电力工程、房屋建筑、交通装备、地质勘探、矿产开采等济南传统优势产业,在国内市场日趋饱和的情况下,通过“走出去”不断开辟新兴市场。济南轨道交通装备有限责任公司成为我国第一家向欧洲发达国家出口铁路货车的企业,济南域潇集团有限公司成了第一家到莫桑比克开发矿产资源的中国民营企业……

  拓疆:以“七个一批”开垦沃土

  今年,“海外济南”又将怎么干?“‘一带一路’等国家战略的实施,为企业‘走出去’带来了新的历史机遇,济南将尽快拟定对接“一带一路”三年行动方案,积极融入‘一带一路’战略。”市商务局相关负责人介绍。据悉,今年济南将加快构建自主国际营销网络和流通渠道,引导鼓励龙头企业创新产品运营模式,实施工贸结合,在“一带一路”重点国家地区建立10个济南产品海外营销中心。

  除了培育一批海外营销中心,济南今年还将着力建设另外“六个一批”:培育建设一批跨国企业集团,培育建设一批海外经贸园区,培育建设一批海外产业基地,培育建设一批海外资源基地,培育建设一批境外工程龙头企业,培育建设一批“走出去”企业合作同盟。“在外贸形势普遍严峻的情况下,更要主动融入国家战略,塑造先发优势。”该负责人表示。

(责任编辑:石兰兰)

分享到:
中国经济网版权及免责声明:
1、凡本网注明“来源:中国经济网” 或“来源:经济日报-中国经济网”的所有作品,版权均属于
  中国经济网(本网另有声明的除外);未经本网授权,任何单位及个人不得转载、摘编或以其它
  方式使用上述作品;已经与本网签署相关授权使用协议的单位及个人,应注意该等作品中是否有
  相应的授权使用限制声明,不得违反该等限制声明,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时应注明“来源:中国
  经济网”或“来源:经济日报-中国经济网”。违反前述声明者,本网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2、本网所有的图片作品中,即使注明“来源:中国经济网”及/或标有“中国经济网(www.ce.cn)”
  水印,但并不代表本网对该等图片作品享有许可他人使用的权利;已经与本网签署相关授权使用
  协议的单位及个人,仅有权在授权范围内使用该等图片中明确注明“中国经济网记者XXX摄”或
  “经济日报社-中国经济网记者XXX摄”的图片作品,否则,一切不利后果自行承担。
3、凡本网注明 “来源:XXX(非中国经济网)” 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
  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
4、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需要同本网联系的,请在30日内进行。

※ 网站总机:010-81025111 有关作品版权事宜请联系:010-81025135 邮箱:

精彩图片
关于经济日报社关于中国经济网网站大事记网站诚聘版权声明互联网视听节目服务自律公约广告服务友情链接纠错邮箱
经济日报报业集团法律顾问:北京市鑫诺律师事务所    中国经济网法律顾问:北京刚平律师事务所
中国经济网 版权所有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10120170008)   网络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0107190)  京ICP备18036557号

京公网安备 11010202009785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