买菜拎回8个塑料袋 谁还记得“限塑令”?

2016年02月18日 08:20   来源:北京日报   

  本报记者 陈雪柠 董禹含 耿诺

  “家里人去菜市场买了些蔬菜水果,提回来这么多塑料袋,我数了一下,一共八个,鱼还是用两个袋子套着装的。”春节假期刚过,朋友圈的晒图吐槽让很多人深有同感。

  2007年年底,国务院办公厅下发了关于限制生产销售使用塑料袋的通知。通知明确,从2008年6月1日起,在全国范围内禁止生产、销售、使用厚度小于0.025毫米的塑料购物袋,在所有超市、商场、集贸市场等商品零售场所实行塑料购物袋有偿使用制度。如今“限塑令”实施已7年有余,塑料袋仍在农贸市场中泛滥,超市里自带购物袋的还是少数派,名存实亡的“限塑令”陷入尴尬。

  菜市场成免费袋重灾区

  根据市发改委的统计数据,从2008年到2013年5年间,本市共减少使用20亿个塑料购物袋,累计减少塑料消耗5万吨,相当于节约石油30万吨,可供14万辆汽车行驶1年。

  但近3年过去,免费塑料袋又悄悄抬头。

  家住丰台的孙先生是泰富兴菜市场的老主顾了。西红柿、包菜、茄子、香菇……每买一样菜,商贩就用个小塑料袋装好称重。“卖菜卖水果的摊位上都挂着厚厚的一叠塑料袋,大家随手拿来用,有次我看到有人就买了两根黄瓜也要来个塑料袋。买鱼买海鲜用起塑料袋来就更浪费了。”

  除了各大农贸市场,小区的菜摊、路边的商贩也都是塑料袋不离手。“几乎没见不要塑料袋的,反正都是免费提供。有时我想把几样菜合装在一个袋子里,顾客还不乐意,嫌一个袋子不结实。”大北窑一家社区菜摊的摊主说。

  据中国塑料加工协会测算,我国每年用于商品包装的塑料袋总量约160万吨,每年随生活垃圾进入填埋场的塑料垃圾,能占到填埋垃圾总量的3%至5%。

  “一两毛钱的事不在意”

  在连锁商超里,塑料袋基本实现有偿使用,自带购物袋前往的消费者也越来越多。不过,在购物后选择额外买个塑料袋的仍大有人在。

  昨天下午5点多,记者来到永安里附近的一家中型超市。正值市民购物的高峰时段,8个结账处都大排长队。记者观察到,半个小时里,30多位结账的顾客中有六成都额外购买了塑料袋。市民葛先生表示,基本每次来超市购物都是额外购买塑料袋,“一两毛钱的事不会在意。”

  记者看到,在市民自带的购物袋里,一般都有装着蔬菜、水果的多个免费塑料袋。“价签总不能直接贴在蔬菜上吧,有时买的东西又有汤有水,即使带了环保袋也无法避免使用塑料袋。”多位市民表示。

  而在果蔬售卖区,超出实际需求拽走一长串免费塑料袋回家用的消费者屡见不鲜。

  对于超市而言,有偿使用的塑料袋变成了“摇钱树”,“限塑令”沦为“卖塑令”。超市的塑料袋售价大多从一毛到三毛不等,而据业内人士透露,塑料袋的成本最低仅为几分钱,大袋的成本也不超过一毛五。按此计算,大型超市一天如果卖出2000个大塑料袋,一年下来利润就超过10万元。

  “限塑令”难变“禁塑令”

  据中国塑料协会塑料再生利用专业委员会测算,在实施限塑政策以前,中国人每天买菜要用掉10亿个塑料袋,其他各种塑料袋的用量每天在20亿个以上。

  “限塑令”为何无法令行禁止?在北京商业经济学会秘书长赖阳看来,目前除了塑料袋,消费者还没有其他合适的替代产品。北京工商大学教授洪涛则认为,只靠市场方式解决不了塑料袋泛滥的问题,可以配合适当的行政手段。“没有执行,没有罚则,‘限塑令’就会成为一纸空文。”

  “限塑令”能否升级强化为“禁塑令”?虽然有些城市已经启动“禁塑令”,但洪涛认为当下“禁塑令”难以实现。“塑料袋基本是刚需,这个无法回避,因此,首先要做好塑料袋的回收工作,推进垃圾分类。”赖阳也表示“禁塑令”的推行仍需斟酌,建议加强降解技术等环保领域的研究,尽量找到可行的替代品,以解决塑料袋造成的污染问题。

  垃圾处理从业人士熊一林认为,市民环保意识尚有待提升。在西方发达城市,饭店打包多用纸餐盒,购物尽量选环境友好的包装,随身携带环保购物袋司空见惯,而北京与之相比还有很大差距。

(责任编辑:石兰兰)

精彩图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