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地方经济首页 > 即时新闻 > 正文
中经搜索

厨房PM2.5堪比工地 武汉要改造25000个厨房

2016年02月22日 13:25   来源:荆楚网   蔡爽 乐舒静

  过年时,厨房里热腾腾的场面让人感觉温馨幸福。不过要警惕的是,你看得到的“热腾腾”,其实可能由细小颗粒物构成,它们是室内空气污染的主要成分,对室外空气污染的“贡献”也不小。

  1月初,武汉市今年首次政府常务会聚焦空气质量提升,原则通过“2016年拥抱蓝天行动方案”,其中明确提到对油烟污染进行治理,并下硬指标全年改造25000个厨房。那么问题来了,室内污染到底有多严重?

  数据说话:

  测一测,吓死宝宝了

  记者在武汉某环保产业公司协助下,使用目前国内敏感度最高的检测仪器,进行了一系列检测实验,该仪器能检测出空气中从PM1到PM100的所有颗粒物,其中也包括PM2.5。

  1月25日下午5点左右,位于天河机场附近的某公司职工食堂内正在炒菜。检测人员手拿检测仪,随手测取了该食堂外空气中总颗粒物浓度为30~50毫克每立方米(为了理解方便,此后数据省略单位,只用数量级表达)。

  进入食堂,在不开启油烟净化设备的情况下,将探头伸到正在炒菜的锅上方,数值立刻飙升到9000,就算只是烧煮的蒸锅上方,数值也为2000。

  那么这些数字是什么概念?1月27日天气预报的空气指数为“良”,位于江汉经济开发区办公区的室外空气读数为80-100。在某扬尘严重的施工工地,读数为800-2000。在一间密闭的100平米会议室,且有数人抽烟,已经烟雾弥漫的状态下,读数为900-1200。

  通过这一组数据对比不难看出,厨房室内空气颗粒物浓度,甚至超过灰尘弥漫的工地和烟气弥漫的会议室。

  不是偶然:

  室内污染处处存在

  为了确认室内污染的“威力”,记者随同检测人员先后在江汉区、东西湖区的多家餐馆厨房进行了检测,其中在江汉区某餐馆的厨房,不开启油烟净化设备的读数竟超过22000。

  记者做了多个试验,比如将探头接近汽车排气口,靠近燃烧的香烟,或直接将烟雾喷到探头上,最后发现,只有将香烟烟雾直接喷到探头上时,数值最为接近,约为20000。也就是说,厨房内油烟浓重时,颗粒物浓度相当于有人对着你的脸喷烟。

  参加检测的名为创新环保公司的技术人员告诉记者,厨房内的油烟是主要室内污染源之一,对于普通家庭,它广泛存在。

  此外,被子衣服抖落的灰尘、身体上的皮屑等,也都是室内污染源。经过多次检测,一般的办公室、卧室、客厅,读数为100-400以内。当抖动被子或拍打衣服,这个数值会加倍升高,就算只是人从设备边走过,数值也会升高100-200。

  不用紧张:

  多种设备可有效净化

  室内污染这么吓人,怎么才能去除?其实也挺简单,多数性能优良的厨房抽油烟设备,室内空气净化设备,都能有效降低室内颗粒物浓度。

  以机场附近某食堂为例,当打开厨房内大型油烟净化设备时,检测数值立刻降低到200以下,江汉区的那家餐馆,使用了同种品牌的油烟净化设备,开启10分钟后,数值降低到400左右,就算在净化设备末端的排烟管道口检测,数值也在2000左右,约为净化前的1/8。

  再看看那间烟雾弥漫的100平米办公室,一种大型空气净化装置开启后,经过十分钟,读数从900-1200,降低并且稳定到300左右。

  创新环保公司技术人员介绍,目前市面上多种油烟净化设备,净化率可达到70%左右,更优良的设备甚至达到90%以上,空气净化设备也是如此。这也是为何政府要推进厨房改造,因为油烟对空气污染“贡献”不可小觑,对室内人员健康的危害不可小觑,使用高效净化设备,确实能降低污染。

  此外,武汉正推进住宅无烟道时代,并大力推广新建住宅小区油气分离技术。最近几年,武汉将餐厨油烟列为防治重点之一。截至1月份,武汉市共建成、签约无烟道住宅数量超过5万套,相当于去年新建住宅的四分之一。  (记者蔡爽 实习生乐舒静)

(责任编辑:宋雅静)

分享到:
中国经济网版权及免责声明:
1、凡本网注明“来源:中国经济网” 或“来源:经济日报-中国经济网”的所有作品,版权均属于
  中国经济网(本网另有声明的除外);未经本网授权,任何单位及个人不得转载、摘编或以其它
  方式使用上述作品;已经与本网签署相关授权使用协议的单位及个人,应注意该等作品中是否有
  相应的授权使用限制声明,不得违反该等限制声明,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时应注明“来源:中国
  经济网”或“来源:经济日报-中国经济网”。违反前述声明者,本网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2、本网所有的图片作品中,即使注明“来源:中国经济网”及/或标有“中国经济网(www.ce.cn)”
  水印,但并不代表本网对该等图片作品享有许可他人使用的权利;已经与本网签署相关授权使用
  协议的单位及个人,仅有权在授权范围内使用该等图片中明确注明“中国经济网记者XXX摄”或
  “经济日报社-中国经济网记者XXX摄”的图片作品,否则,一切不利后果自行承担。
3、凡本网注明 “来源:XXX(非中国经济网)” 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
  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
4、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需要同本网联系的,请在30日内进行。

※ 网站总机:010-81025111 有关作品版权事宜请联系:010-81025135 邮箱:

精彩图片
关于经济日报社关于中国经济网网站大事记网站诚聘版权声明互联网视听节目服务自律公约广告服务友情链接纠错邮箱
经济日报报业集团法律顾问:北京市鑫诺律师事务所    中国经济网法律顾问:北京刚平律师事务所
中国经济网 版权所有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10120170008)   网络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0107190)  京ICP备18036557号

京公网安备 11010202009785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