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点击查阅更多2016年地方政府工作报告)
——2016年1月20日在绥化市第三届人民代表大会第五次会议上
市长王金会
各位代表:
我代表市人民政府,向大会报告工作,请予审议,并请各位市政协委员提出意见。
一、“十二五”时期及2015年工作回顾
“十二五”时期,按照市委确定的战略思路目标,深入解放思想,坚持改革推动、开放带动、创新驱动,扩投资、兴产业、强功能、优环境、聚人气,圆满完成各项任务目标。这五年,是全市经济质量效益不断提升的五年,是城乡面貌变化最大的五年,是社会各项事业发展最快的五年,是人民群众得到实惠最多的五年,是各级干部、广大群众努力拼搏、团结奋进的五年。
——经济总量实现跃升晋级。GDP突破千亿大关,总量上升到全省第四位。累计固定资产投资3007亿元,是“十一五”的3.4倍。公共财政预算收入56.2亿元,是2010年的近2倍。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年均增长16.4%,是2010年2.1倍。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年均增长15.3%,是2010年的2倍。城乡存款余额1130亿元,是2010年的2倍。
——产业项目建设取得重大突破。“十二五”时期是产业项目大发展时期。11个产业园区规划面积346平方公里,建成区93平方公里,入驻企业1036户。建成1个国家级、5个省级开发区。产业园区成为绥化的重要增长极。招商引资签约产业项目4409个,象屿、大唐、恒大、中粮等一批大集团、大项目落户绥化。累计开工建设产业项目2416个,投产1585个。形成了全党动员,人大政协合力,全市上下全民招商的浓厚氛围。规模以上工业企业366户,是2010年的2.3倍。高新技术产业产值、增加值年均增长20%。产业项目建设总体水平位居全省前列。
——现代农业建设迈上新台阶。两大平原现代农业综合配套改革深入推进,新型经营主体发展到4.4万户,规模经营比重达到63%。粮食产量实现“十二连增”,10个县市区全部跻身全国产粮大县行列,被确定为全国整市(地)整建制农业高产创建示范市、粮食生产先进市、国家级现代农业示范区和中国绿色蔬菜生产基地北菜南运核心区。建成现代农业园区606个,累计获国家奖励资金超过40亿元。水稻智能浸种催芽能力覆盖面积90%以上。建成现代农机合作社253个,综合机械化率达到94.9%。农业科技贡献率提高4个百分点。累计完成造林绿化109万亩,农田水利设施得到明显加强。市级以上产业化龙头企业发展到157户,加工转化能力1300万吨,玉米、亚麻、生猪加工能力居全省前列,农产品精深加工率达到38.5%。在北京、上海等大中城市建设绿色食品品牌旗舰店、连锁店200多家。畜牧业增加值增长1.05倍。绿色食品生产基地面积和“三品一标”认证总量均居全省前列。现代农业建设实现重大突破。
——城乡面貌发生巨大变化。全市常住人口城镇化率提高6.4个百分点,九县市城区面积扩大21.2平方公里。投入66亿元建设“三供三治”项目60个,城区道路、给排水、垃圾污水处理、绿化大幅改善。新增供热面积3200万平方米,城市集中供热普及率达到85%,污水集中处理率达到70%。新建改造公园广场67个,新增城市绿地1190万平方米,人均公园绿地面积达到8.4平方米。完成交通投资59.8亿元,路网总里程2万公里,伊绥、绥北高速建成,城乡路网实现全覆盖连接。26个乡镇列入全国重点小城镇,市本级、庆安、北林部分乡镇实现垃圾焚烧发电。几年来的变化,楼高了、路宽了、灯亮了、地绿了、城美了。
——民生水平持续提高。民生投入占财政支出比重64.1%。城乡常住人口人均可支配收入首次突破2万元和1万元。改善办学条件投入37亿元,新建学校、幼儿园220所,改扩建学校、幼儿园207所;建设标准化义务学校218所。招聘本科以上学历教师3516名。新建县级医院11所、乡镇卫生院65所、村卫生室480个,招聘高水平医护人员1616名。医疗机构总床位数增长21.3%,业务用房面积增长137.7%。全市专利申请量、授权量比“十一五”增长一倍。新农合在全省率先实行大病保险。城镇累计新增就业32万人,失业再就业29万人,零就业家庭保持动态为零。城乡低保应保尽保,标准分别提高128.5%和191.7%。205个村、22.8万人实现脱贫。新增193万人饮水安全。累计新建保障性住房13.4万套,城市人均住房面积增加5.5平方米。农村泥草(危)房改造连续保持全省第一,住房砖瓦化率提高15个百分点。图书馆、文化馆、博物馆、纪念馆等大型文化场馆总面积近100万平方米,比2010年增长73.8%。
——市本级经济社会快速发展。公共财政预算收入8.5亿元,是2010年的2.1倍。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6.9亿元,是2010年的1.3倍。开发区晋升为国家级经济技术开发区。城市建成区面积达到45平方公里,新增15.3平方公里,人均住房面积35.5平方米。投资5.7亿元新建改造科研路、黄河路、康庄路及城区主次干道,街路巷道全部实现硬覆盖。投资12.6亿元,开复工“三供三治”项目20个。投资4.7亿元,新改扩建人民公园、西湖公园、森林公园等14处。投资8700万元,进行城市绿化。改善办学条件资金达到3亿元,新建第七中学、第十中学、实验幼儿园、长江小学。重点院校录取率提高12.7个百分点。新改扩建妇幼保健院、人民医院,面积4.5万平方米,市直医院医疗设备投入1.5亿元。
通过“十二五”的工作实践,我们深刻地体会到,必须紧紧依靠市委的坚强领导,深入贯彻落实市委的战略,是我们做好各项工作的总纲,是我们各项事业不断取得发展进步的根本保证;必须坚定农区现代化的发展战略,坚持经营农业思想,推进经济工作项目化,厚植优势,深耕潜力,城乡统筹,四化联动,引领绥化走向更富更强;必须坚持改革创新,真抓实干,迎着困难上,滚石上山,爬坡过坎,定下的事情一抓到底,就能够推动各项事业不断迈上新台阶;必须致力改善发展民生,作为政府工作的出发点和落脚点,更加注重包容性发展和共享式发展,把富民和强市有机结合起来,切实增强广大人民群众的获得感;必须严守政治纪律和政治规矩,廉洁自律,认真践行“三严三实”要求,自觉接受人大依法监督、政协民主监督和社会各界监督,打造忠诚干净担当的政府。
刚刚过去的2015年,在市委的坚强领导下,围绕三个导向,坚持四化联动,大力推进农区现代化,经济社会保持健康发展。实现地区生产总值1274亿元,增长7%;固定资产投资697亿元,增长10%;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510亿元,增长10.3%;公共财政预算收入56.2亿元,下降8.7%。
1、产业项目和工业经济势头强劲。大力推进招商引资和产业项目建设。签约产业项目777个,合同资金1763亿元。实际利用外资2.6亿美元,增长11.3%。开复工500万元以上产业项目622个,完成投资290亿元,新开工440个,推进5亿元以上重点项目32个。新增规模以上企业35户,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实现220亿元,增长6%。非公经济增加值增长7.8%。食品、能源、石化产业比重达到73.1%,主导产业贡献率进一步提高。
2、现代农业建设步伐加快。以科技示范带、智能示范区为载体,建设互联网+示范园区161个,“三减”试验示范39个点次,新建现代农机合作社13个。土地确权全面推开。阁山水库正式开工,十六道岗水库有望列入省“十三五”规划。粮食总产269.2亿斤,绿色食品种植面积1650万亩,蔬菜等经济作物面积扩大23%。新建标准化畜牧园区、养殖场123个。肇东被确定为国家现代农业示范区改革与建设试点县,连续3年每年获得支持资金4000万元。
3、城乡建设提档升级。坚持改造老城区、辟建新城区、提升开发区,大力推进美丽乡村建设。市政基础设施建设完成投资3.3亿元,绿化投资1.5亿元。实施城市“三供三治”项目39个,完成投资12.2亿元。棚户区改造开工14534套,消化存量房60万平方米。改造泥草(危)房3.4万户,建设购买公租房2335套。启动38个重点集镇、176个示范村建设,完成投资17.9亿元。
(责任编辑:石兰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