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五河县委将“多名领导干部亲属骗取社保窝案的调查报告”送呈到安徽省委第八巡视组时,“终于有了结果”,组里的同志不禁就这个案件讨论起来,思绪也回到了1年前。
2015年1月,安徽省委第八巡视组成立不久,第一站就是巡视蚌埠市五河县。由于刚刚组建,一半的成员没有参加过巡视工作,还有几名是“80后”年轻同志,工作经验不足,巡视底气不够,大家都有些担心。第八巡视组组长汪卫东是在巡视战线工作了12年的老组长了,针对这个情况,专门召开组务会,强调问题意识,要求敢于担当,巡视组每个成员都要想问题、找问题、查问题,特别是年轻同志更要大胆假设、小心求证。
怕就怕“认真”二字。巡视开始不久,一名年轻同志查阅干部履历表,就发现了一个可疑的小细节。某镇党委书记丁某,年龄比其妻子小了12岁,不合常理。由于镇党委书记属于县里的重要干部,也是巡视延伸的重点对象,他没有放过这个疑点,继续调阅丁某的个人有关事项进行核实比对。新的问题又冒了出来:两年前,丁某将自己和妻子两人户籍从县城迁到自己任书记的乡镇,同样不合常理。于是,线索排查会上,丁某被列为“深入了解、重点关注”的对象。巡视组再次调阅了丁某报送的“廉政档案”进行比对,结果更加可疑:早几年的“廉政档案”中丁某比其妻子又大了1岁。也就是说,丁某的妻子户籍年龄突然变大了13岁。巡视组立刻将问题线索移交县纪委,要求查清弄明。县纪委随后发现,丁某确实通过派出所修改了其妻户籍信息,同时改了身份证号码,但背后的原因不明。
此时,驻点巡视已经结束,巡视组要离开五河。然而,人走了,问题不能放。整个2015年,第八巡视组对移交问题线索多次督办,听取县委和县纪委汇报。继续秉持“问题意识”,不清楚不明白的地方要求查清弄明,不放过一个疑点,不留下一个盲区,特别要求县里弄清丁某修改户籍的动机和原因,并通过户籍系统对类似修改情况进行关注,弄清这究竟是个案,还是普遍现象。
真相终于大白:丁某将户籍迁回自己管辖的乡镇,利用职权便利伪造妻子的出生证明,再通过派出所修改年龄,为的是提前退休领取养老保险。而全县采取类似手段骗保的共69人,骗取养老保险240余万元,其中12人为科级干部家属,涉及公安机关、检察院、法院、司法局、环保局等多个部门,公安、人社等相关职能部门工作人员执法犯法、监守自盗,违法违纪人员39人,立案查处31人,是典型的骗保窝案。
这些案件的查处,震动了五河县。不光是因为人数多、案值大,更因为这些最早“改大档案年龄、改大户籍年龄”,骗取社会保险的领导干部都是县里的“能人”。他们打通关节、制造漏洞、带了坏头,最后形成窝案,是典型的群众身边的腐败问题。不少涉案人员还说:“为什么当官的内部的可以办,我就不行?”“听别人说能办,我也试试。”通过这起案件和其他移交案件的查处,巡视组树立了“打虎拍蝇”,敢于碰硬的良好形象,也起到了正党风、促政风、带民风的良好效果。
随后的案例分析会上,安徽省委第八巡视组的同志们回顾案件的全过程,总结了“三个不”的经验:
一是细节问题不能轻易放过。违纪问题具有隐蔽性,很多时候,暴露在外的不会是全部事实,只是几个小小疑点。然而,疑点正是巡视工作的着力点,巡视组就要跟着这些小疑点、小细节,顺藤摸瓜、追根溯源、交叉比对、多方印证,力求还原事实真相。
二是驻点结束不是巡视结束。巡视驻点时间有限,最短一个月,最长也只有三个月。驻点结束后,巡视中发现的大量问题线索被移交给有关单位和部门,此时,巡视组的工作并没有结束,仍然需要进一步跟踪、督办,提出要求和意见。有的时候,调查工作可能存在疏忽、遗漏,巡视组需要向调查组及时指出来。
三是单一问题不能就事论事。很多问题存在深层次原因,特别是有的腐败案件和歪风邪气,背后存在土壤和机制,更需引起重视。巡视组要经常追问“是否存在类似情况?如何发现类似问题?”只有这样,才能从个性问题中发现共性问题,放大巡视的综合效应。
(作者韩裕光 何乐意单位:安徽省委第八巡视组)
(责任编辑:石兰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