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地方经济首页 > 即时新闻 > 正文
中经搜索

房地产暴涨缺乏实际支撑 楼市虚火旺亟须冷思考

2016年03月02日 11:08   来源:北京日报   田闻之

  楼市虚火又旺亟须冷思考

  最近几日春寒料峭,多地楼市却热浪扑面。数据显示,2016年首月全国大中城市房价同比上涨的城市数量增至25个,占比超过30%。房价攀升的同时,一些城市更出现“抢楼潮”,动辄几千万的豪宅一天抢完,有人甚至裹着被子连夜排队。

  楼市再现疯狂,人们直呼看不懂。整体而言,我国的房地产市场已经从卖方市场转入买方市场,80%以上的城市供应住房严重过剩。尽管一线城市的购房需求相对旺盛,但约束机制仍然很多。一来,这些地区的楼市政策并未松动,反有收紧之势;二来,房价收入比已经攀升高位。据了解,当前我国北上深三地的房价绝对值直追伦敦、纽约等国际大都市,但人均GDP以及人均收入水平大概只有上述城市的1/4—1/6。也就是说,无论是从供求关系还是个人购买力判断,此番房地产暴涨都缺乏实际支撑。

  市场偏离实际价值运转,支撑它的就只能是情绪。楼市上涨呈现的只是“虚火”,并不能解决深层次的矛盾与问题。这样的前车之鉴,比比皆是。当年,美国迈阿密金色海滩掀起地产狂潮,“土地买卖甚至就在路边,凭着一张地图就能达成交易”,但当一场飓风袭来,一切投机行为趋于寂静,美国经济危机随之爆发。当年,日本东京的地价一度虚高,号称“东京的地价可以买下整个美国”,然而在泡沫破灭之后至今二十多年,东京的房价也只恢复到当初高点的50%左右。

  楼市“虚火”,源自某些开发商的营销作秀,源自不良中介的哄抬炒作,也源自购房者的盲从心理。在买房客中,我们听到最多的一句话大概是——“房价一直涨涨涨,再不买以后更买不起了”。这背后反映出的,就是大家“怕赶不上趟”的焦躁。毕竟,大多数人并非坐拥亿万的富豪,也非专攻房产的炒客。很多人买房或是刚性居住需求,或是将之视为最基础的家庭投资。任凭房价“虚火”越烧越旺,大家陷入集体无意识的跟风,最终烧掉的或许不仅仅是人们的物质财产,还会影响人们的理性判断能力与思考能力,颠覆人们对财富和生活的认知。

  经过一段时间的酝酿,当下楼市调控已进入关键节点。面对暗潮涌动的各方角力,有关部门应及时回应关切,严防违纪违规,同时媒体也要积极参与,全面客观解读楼市行情,共同稳定市场预期。当然,最重要的还是购房者自己多长点心,别被吹嘘的泡沫带跑。因为,幻象毕竟只是幻象,我们终究要回到实实在在的生活,规规矩矩地创造财富、积累财富。老百姓的小日子如此,国家经济发展大局也一样。

  作者: 田闻之

(责任编辑:石兰兰)

分享到:
中国经济网版权及免责声明:
1、凡本网注明“来源:中国经济网” 或“来源:经济日报-中国经济网”的所有作品,版权均属于
  中国经济网(本网另有声明的除外);未经本网授权,任何单位及个人不得转载、摘编或以其它
  方式使用上述作品;已经与本网签署相关授权使用协议的单位及个人,应注意该等作品中是否有
  相应的授权使用限制声明,不得违反该等限制声明,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时应注明“来源:中国
  经济网”或“来源:经济日报-中国经济网”。违反前述声明者,本网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2、本网所有的图片作品中,即使注明“来源:中国经济网”及/或标有“中国经济网(www.ce.cn)”
  水印,但并不代表本网对该等图片作品享有许可他人使用的权利;已经与本网签署相关授权使用
  协议的单位及个人,仅有权在授权范围内使用该等图片中明确注明“中国经济网记者XXX摄”或
  “经济日报社-中国经济网记者XXX摄”的图片作品,否则,一切不利后果自行承担。
3、凡本网注明 “来源:XXX(非中国经济网)” 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
  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
4、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需要同本网联系的,请在30日内进行。

※ 网站总机:010-81025111 有关作品版权事宜请联系:010-81025135 邮箱:

精彩图片
关于经济日报社关于中国经济网网站大事记网站诚聘版权声明互联网视听节目服务自律公约广告服务友情链接纠错邮箱
经济日报报业集团法律顾问:北京市鑫诺律师事务所    中国经济网法律顾问:北京刚平律师事务所
中国经济网 版权所有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10120170008)   网络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0107190)  京ICP备18036557号

京公网安备 11010202009785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