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福建日报通讯员 黄国轩 郑智敏 蓝腾)当家庭农场与农民合作社、农业现代化交织在同一历史时空,它能否为农业发展另辟蹊径?在龙海,异军突起的家庭农场顺应了农业适度规模经营的大势,不单是种养大户的升级版,还企及集约化生产、市场化营销,正成为引领适度规模经营、发展现代农业的有生力量。
引领适度规模经营
“自从注册家庭农场,发展农业旅游观光更有底气了。去年6月我又扩种43亩的台湾芭乐,现正尝试种植4亩反季节芭乐。”近日,在龙海市紫泥镇西良村,绿丰家庭农场主郭叶龙正和弟弟忙着改良反季节芭乐大棚设施。
2013年11月,在当地政府的引导帮助下,郭叶龙注册了绿丰家庭农场。“注册后,就获得了农业部门14万元大棚设施补贴,我还被选派到福州参加新职业农民培训。”他说,农场有法人身份,更得市场认可,现在芭乐销路不愁,近两年纯收入都在38万元左右,今年打算发展农业旅游观光。
龙海市市场监督管理局提供的数据显示,目前龙海注册家庭农场358户。从注册登记看,家庭农场可以注册为个体工商户、合伙企业、有限公司等主体类型。相比于盛行多年的农民合作社,家庭农场优势何在?
作为龙海首家家庭农场,榜山镇红豆杉生态家庭农场农场主黄旺能投资200多万元,种植培育600亩的珍贵树苗和食用菌。他认为,家庭农场不仅是拿到一纸工商登记证,更重要的是规范管理运行,不再是“散兵游勇”式地存在。
根据相关规定,成立农业合作社至少要有5个以上的成员。对于那些不想或不符合成立农民专业合作社的种养大户,家庭农场在制度设计上“小巧灵活”,具有十足吸引力。
龙海市农业局主任科员纪水明表示,农民合作社享有的税费优惠政策,家庭农场符合相关条件的给予同等享受。不过,农民专业合作社有抱团发展大市场的优势,今后的农民合作社有可能成为多个家庭农场的联合体。
而对于家庭农场的经营者,龙海对“家庭成员”的界定采用了“广义家庭”的概念。
白水镇村民纪勇惠与台胞合伙人陈吉昌的合作便是广义上的家庭农场。2013年4月,他们经营的树葡萄种植园注册成立吉勇果蔬闽台合作农场,成为全省首家海峡两岸农民合伙农场。陈吉昌负责提供种苗和种植技术,纪勇惠和他的儿子负责栽培管理和市场销售,种植3万株树葡萄,2015年产值达400多万元。
据了解,龙海广义家庭农场居多,其丰富了经营管理模式,更能推进农业产业化、集约化生产。
“这种转变顺应了农业适度规模经营大势,而且这些农场正成为引领农业适度规模经营、农业现代化的有生力量。”龙海市农业局经管站站长袁跃辉说。
扶上马再送一程
龙海市积极开辟的注册窗口“绿色通道”,造就了平均每三天就有一户家庭农场成功注册,农业适度规模经营仍在迅速发展。
为推动家庭农场健康规范发展,龙海市加强引导创建示范农场。目前,全市拥有省级示范场4家、漳州市级示范场8家、龙海市级示范场18家,市财政给予本级示范农场每家奖补1.5万元。
在现有的扶持力度之下,龙海家庭农场呈现出勃勃生机。但是,家庭农场也存在不容忽视的隐忧,农场主们心存期盼。
农业生产者融资难不是一个新话题,家庭农场现在也没有找到更好的突破口。郭叶龙说,一般银行贷款要求房产抵押担保,但农场附属房子无法作为抵押物,想扩大投入遇到了融资困难,希望贷款抵押能更为灵活。
融资难同样困扰着白水镇家庭农场主陈启忠,他更希望在基础设施和配套设施方面得到政府支持。“通往我农场的2.3公里土路每年要修补好多次,用电也得从3公里外的村庄接过来,每千瓦时需要1元钱,成本太高了。”他说。
实际上,龙海每年都在投入资金改善农业基础设施和配套设施。对于家庭农场经营者普遍反映的资金问题,龙海市金融机构已有所行动。如颜厝镇市场监督管理所联合金融部门实地走访8家花卉种植家庭农场,帮助他们顺利贷款40万元。
为进一步规范农场运营,龙海市正注重引导农场实行标准生产和质量追溯,鼓励农场注册商标,培养品牌意识,兴办网店建立现代销售模式,提高家庭农场的市场竞争力。
(责任编辑:魏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