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地方经济首页 > 即时新闻 > 正文
中经搜索

河南女毕业生就业率超男生 农学专业最"抢手"

2016年03月08日 09:33   来源:大河网   王迎节

  核心提示|2016年应届大学生毕业将至,又一波求职高峰在即。在河南,毕业生整体就业率如何,哪些行业吸纳人数较多?昨天下午,河南省大中专学生就业服务中心发布《2015年河南省高校毕业生就业质量年度报告》(以下简称“报告”),对省内高校毕业生就业状况和就业质量进行统计分析。这是我省继去年之后,再次发布这一报告。

  总体就业率高于全国平均水平

  2015年我省共有高校毕业生49.9万人,较去年增加1.6万人。其中,研究生1.1万人,本科生22.7万人,专科生26.1万人。女生占毕业生总人数的54.19%,男生占45.81%。

  报告显示:截至去年9月1日,全省高校毕业生总体初次就业率为80.72%,较去年同期增长0.37个百分点,高于全国平均水平3.03个百分点,实现了毕业生就业人数持续增加,初次就业率保持基本稳定的工作目标。

  从学历结构来看,本科生就业率最高为81.05%,专科生就业率80.73%,研究生就业率则为73.19%。河南人才市场人力资源专家分析说,如今越来越多的招聘单位择才时看重“能力”,而非学历;另外,学历越高,毕业生在就业时定位、期望就会越高。

  女生总体就业率反超男生

  女生在求职时或多或少会遭遇“歧视”,然而报告显示,男生的总体就业率78.95%,女生的总体就业率则达到82.21%。

  女生总体就业率反超男生,这其中的原因是啥?

  省大中专学生就业服务中心相关负责人分析说,女生在大学期间对于职业规划的紧迫感比男生强,在各项就业指导活动中的参与度也比男生高;特别是在找工作时,就业意愿强于男生,而且期望值相对较低。除此之外,在参加面试时,女生往往准备得更充分。

  农学专业毕业本科生最“抢手”

  八成以上毕业生都找到了工作,那么,他们都去了哪些行业?报告指出,毕业生去制造业就业比例最高,占11.92%,其次是信息传输、软件和信息技术服务业9.91%,批发和零售业占9.77%。

  研究生就业率最高的是经济学85.84%,其次是工学82.48%。本科毕业生就业率最高的是农学,就业率超9成;其次是哲学,为89.42%。专科毕业生就业率最高的是轻纺食品大类。

  毕业本科生就业率靠前的10个专业为农学、水利水电工程、中西医临床医学、物流管理、热能与动力工程、园林、园艺、电子科学与技术、车辆工程和工业设计。

  超八成毕业生选择为老家河南出力

  从毕业生就业地区情况看,2015年我省毕业生更多选择为家乡建设出力,省内就业比例达到83.11%。其中,郑州地区吸纳毕业生数量最多,其次是洛阳市。

  选择到省外就业的毕业生占16.89%,且大多集中在经济比较发达的北京、广东、江苏、上海、浙江等地区。

  去省外就业,哪些行业吸纳人数较多?报告指出:省外教育行业就业的研究生占省外就业研究生总数比例最高为16.78%,其次是制造业;本科生在省外就业比例较高的为制造业,信息传输、软件和信息技术服务业。

  七成以上自主创业者运营正常

  “大众创业、万众创新”的背景下,不少毕业生加入“创业大军”。2015年10月28日-12月20日,省大中专学生就业服务中心依托河南省教育评估中心对全省2015年高校毕业生进行了问卷调查。

  调查结果显示,毕业生自主创业的行业门类比较广泛,占比最多的是居民服务、修理和其他服务业,占比23.85%,其次是住宿和餐饮业,占比10.05%。那么,这些毕业生发展得如何?

  报告显示,32.99%的自主创业毕业生表示创业正保持持续发展的势头,43.01%的自主创业毕业生表示运营还算正常,也有2.01%的自主创业毕业生表示亏损严重。 (□记者王迎节)

(责任编辑:石兰兰)

分享到:
中国经济网版权及免责声明:
1、凡本网注明“来源:中国经济网” 或“来源:经济日报-中国经济网”的所有作品,版权均属于
  中国经济网(本网另有声明的除外);未经本网授权,任何单位及个人不得转载、摘编或以其它
  方式使用上述作品;已经与本网签署相关授权使用协议的单位及个人,应注意该等作品中是否有
  相应的授权使用限制声明,不得违反该等限制声明,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时应注明“来源:中国
  经济网”或“来源:经济日报-中国经济网”。违反前述声明者,本网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2、本网所有的图片作品中,即使注明“来源:中国经济网”及/或标有“中国经济网(www.ce.cn)”
  水印,但并不代表本网对该等图片作品享有许可他人使用的权利;已经与本网签署相关授权使用
  协议的单位及个人,仅有权在授权范围内使用该等图片中明确注明“中国经济网记者XXX摄”或
  “经济日报社-中国经济网记者XXX摄”的图片作品,否则,一切不利后果自行承担。
3、凡本网注明 “来源:XXX(非中国经济网)” 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
  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
4、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需要同本网联系的,请在30日内进行。

※ 网站总机:010-81025111 有关作品版权事宜请联系:010-81025135 邮箱:

精彩图片
关于经济日报社关于中国经济网网站大事记网站诚聘版权声明互联网视听节目服务自律公约广告服务友情链接纠错邮箱
经济日报报业集团法律顾问:北京市鑫诺律师事务所    中国经济网法律顾问:北京刚平律师事务所
中国经济网 版权所有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10120170008)   网络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0107190)  京ICP备18036557号

京公网安备 11010202009785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