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地方经济首页 > 即时新闻 > 正文
中经搜索

山西代表:“一煤独大”造成人才少

2016年03月09日 09:05   来源:中国青年报   

  在今天下午山西代表团的分组审议中,山西大学校长贾锁堂开门见山地说:“山西有一个怪圈,基础教育很发达,高等教育很落后,很多优秀学生考出去后就不回来了。”

  他用带着山西腔的普通话说:“实行了平行志愿之后,山西大学基本上没有600分以上的孩子了,学生水平非常齐整,相差就在30分之内,却没有冒尖的学生。”

  贾锁堂继续说:“按照规定,学校要允许学生保研,我们学校每年有800个学生保研,留在自己学校的只有10%。”

  “好不容易培养一个青年教师,却被北京、上海的学校一‘勾引’就跑了。”山西大学优秀老师的流失问题,让他觉得痛心。

  “很多知名专家请过来后发现,他们的项目很多,其实服务时间没多少,山西还是要靠本地人才。”

  他望了望熊继军,“像继军这样的人才回山西的实在太少了。”1971年出生的熊继军是国家杰出青年基金获得者,也是清华大学的博士,现任中北大学副校长。

  “生均投入有1.2万元,但是我们学校没有达到。”熊继军无奈地回答。

  一旁的山西省经信委副主任申瑞涛坐不住了,她说:“(山西高等教育问题)的压力出在经济上。”

  “经济为什么会出现问题,根源还是人才问题。”贾锁堂说。山西省卫计委副主任谢红接过话头说,山西人才少是长期“一煤独大”造成的。

  “山西有很多技术其实都没有在本地转化,有的本地企业舍不得后期投入。”谢红说。

  “那时候煤老板睡着觉就可以把钱赚了,弄科技好辛苦哦。”贾锁堂说。

  前些年,山西大学化学化工学院董川教授研制出一种笔,贾锁堂找了本地几家国企和民企帮着对接这项技术,没有企业感兴趣。“后来,这项技术被浙江一家企业引进了,去年就出口了十几个集装箱。”

  “你赶紧写山西高等教育的建议,我们联合署名。”一位代表指着贾锁堂说。贾锁堂边点头边笑:“这些问题挺难办的,咱们高校还是要过好自己的日子。”

  本报北京3月8日电

(责任编辑:石兰兰)

分享到:
中国经济网版权及免责声明:
1、凡本网注明“来源:中国经济网” 或“来源:经济日报-中国经济网”的所有作品,版权均属于
  中国经济网(本网另有声明的除外);未经本网授权,任何单位及个人不得转载、摘编或以其它
  方式使用上述作品;已经与本网签署相关授权使用协议的单位及个人,应注意该等作品中是否有
  相应的授权使用限制声明,不得违反该等限制声明,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时应注明“来源:中国
  经济网”或“来源:经济日报-中国经济网”。违反前述声明者,本网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2、本网所有的图片作品中,即使注明“来源:中国经济网”及/或标有“中国经济网(www.ce.cn)”
  水印,但并不代表本网对该等图片作品享有许可他人使用的权利;已经与本网签署相关授权使用
  协议的单位及个人,仅有权在授权范围内使用该等图片中明确注明“中国经济网记者XXX摄”或
  “经济日报社-中国经济网记者XXX摄”的图片作品,否则,一切不利后果自行承担。
3、凡本网注明 “来源:XXX(非中国经济网)” 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
  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
4、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需要同本网联系的,请在30日内进行。

※ 网站总机:010-81025111 有关作品版权事宜请联系:010-81025135 邮箱:

精彩图片
关于经济日报社关于中国经济网网站大事记网站诚聘版权声明互联网视听节目服务自律公约广告服务友情链接纠错邮箱
经济日报报业集团法律顾问:北京市鑫诺律师事务所    中国经济网法律顾问:北京刚平律师事务所
中国经济网 版权所有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10120170008)   网络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0107190)  京ICP备18036557号

京公网安备 11010202009785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