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地方经济首页 > 即时新闻 > 正文
中经搜索

南京首开初中"男孩班" 开设五大课程直到毕业

2016年03月17日 20:44   来源:现代快报   

  “男生课堂”里练体能、做实验,学口才……

  南京首开初中“男孩班”,培养阳刚气

  中国江苏网3月17日讯 昨天下午,南师附中新城初中的学生放学后,“男孩教育活动班”30名初一男生开始了特别的“加餐”——在“男生课堂”中进行体能训练+南师附中本部体验。这是学校经过调查发现男生阳刚气不足,学习成绩和运动很多不如女生后做出的教育改革尝试。这些学生将在整个初中阶段进行五大类课程的“加餐”,看能否应对现在普遍存在的“男孩危机”,培养出更加优秀的男子汉。

  现代快报记者俞月花黄艳

  “男生课堂”第一节课

  体能训练+理想教育,培养综合素质

  放学后,男生来到学校的运动场进行体能训练,项目是趣味跳跃,这是“男生课堂”的第一课。现场有竖立的海绵垫子和数十个呼啦圈,男孩们需要跳过垫子,跳进呼啦圈里。再跳出呼啦圈,越过垫子,跳进下一个呼啦圈里。

  初一(7)班许天骐告诉现代快报记者,他希望在“男孩班”提高综合素质。“希望以后有男子汉品质和气质,不怕苦,身体健康、灵活;有理想,有抱负,有毅力。”

  下午4:40,男生们乘坐校车来到南师附中,开始“访学课程”,和高一的学长座谈,感受榜样的力量。参观校园,进行理想教育。南师附中新城中学副校长唐超,担任“男孩班”班主任。他说,看似简单的参观活动,却有特别的用心。“比如鲁迅纪念馆,我们想让男生去感受鲁迅的思想。参观袁隆平雕像,希望大家脚踏实地去实干。还有巴金雕塑,希望大家从先生身上体悟社会责任感。”

  一份调查促成“男孩班”

  男生成绩比女生差,体质也在下降

  新城初中为什么要成立“男孩班”?原来,2015年9月新城初中10周年校庆上,特别举办男孩教育论坛。校长朝晖看到,“男孩危机”在全世界普遍存在,男生成绩比不上女生,体质有所下降,这在学校组织的调查也显现了出来,“男孩教育”急需重视。

  新城初中学工处主任助理邵静调查发现,新城初中近两年男生数量越来越多,初三学生中女生比男生多12个,但初二是男生比女生多19个,初一男生更多了,比女生多了58个。

  从学业成绩来看:2014-2015学年初二期末考试,男生均分比女生低18.65分,这样的差距令人吃惊。

  成绩不如女生,身体方面呢?邵静调查了近几年初二学生的体育测试成绩,跑步是越跑越慢了。而在一些常见疾病上也是如此,最近两个学年比上两个学年的发病率增加了不少,男生结膜炎的发病率竟一度高达37.11%。

  令老师们担忧的是,学生并不在乎强健体魄。邵静设计了一个男孩特质问卷调查,男生选出的前三位是敢于担当、心胸宽广、睿智果敢;女生选出的是儒雅的绅士风度、敢于担当、心胸宽广。但体魄强健这一选项,在男生选择中列倒数第二,只有3个人选;女生选择中,体魄强健列倒数第一,只有一个人选。

  “男孩班”开设五大课程,直到毕业

  “男孩教育活动班”是在初一自主申报的95位男生中,通过初试、复试层层筛选,最后入围30位。他们平时上课和原来的同班同学在一起,但是会安排每周三下午专属的“男生课堂”,直到初中毕业。

  “男孩班”设置了五大课程,包括体能训练课程、实验操作课程、团队拓展类、外出参观访学和口才训练课程,这些都是综合学生和老师的看法制订的。唐超表示,“男生课堂”主要是培养孩子们的意志力,培养彼此信任以及责任感,把这些男子汉该有的品质潜移默化地渗透进男孩的品格中。12到15岁,是男孩心理发展的敏感期和高峰期,他希望利用这段时间,培养“男孩班”孩子,让他们给同龄人树立标杆。

  初一(1)吴邦炜的爸爸说,他很赞成“男孩班”的培养模式。“尊重老师的创新,老师是专家,家长全力配合。男孩应有天分的特质,通过活动更加显现出来。我也是在陪儿子一同成长,希望把儿子培养得更好。”

  校方表示,首届“男孩班”有实验性质,在今后的评价中会根据效果进行课程的调整。

(责任编辑:庄彧)

分享到:
中国经济网版权及免责声明:
1、凡本网注明“来源:中国经济网” 或“来源:经济日报-中国经济网”的所有作品,版权均属于
  中国经济网(本网另有声明的除外);未经本网授权,任何单位及个人不得转载、摘编或以其它
  方式使用上述作品;已经与本网签署相关授权使用协议的单位及个人,应注意该等作品中是否有
  相应的授权使用限制声明,不得违反该等限制声明,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时应注明“来源:中国
  经济网”或“来源:经济日报-中国经济网”。违反前述声明者,本网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2、本网所有的图片作品中,即使注明“来源:中国经济网”及/或标有“中国经济网(www.ce.cn)”
  水印,但并不代表本网对该等图片作品享有许可他人使用的权利;已经与本网签署相关授权使用
  协议的单位及个人,仅有权在授权范围内使用该等图片中明确注明“中国经济网记者XXX摄”或
  “经济日报社-中国经济网记者XXX摄”的图片作品,否则,一切不利后果自行承担。
3、凡本网注明 “来源:XXX(非中国经济网)” 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
  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
4、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需要同本网联系的,请在30日内进行。

※ 网站总机:010-81025111 有关作品版权事宜请联系:010-81025135 邮箱:

精彩图片
关于经济日报社关于中国经济网网站大事记网站诚聘版权声明互联网视听节目服务自律公约广告服务友情链接纠错邮箱
经济日报报业集团法律顾问:北京市鑫诺律师事务所    中国经济网法律顾问:北京刚平律师事务所
中国经济网 版权所有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10120170008)   网络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0107190)  京ICP备18036557号

京公网安备 11010202009785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