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地方经济首页 > 即时新闻 > 正文
中经搜索

河北鸡泽10项组合拳铁腕整治大气污染

2016年03月18日 16:02   来源:中国经济网   

  为全面提升县域环境空气质量,近日,鸡泽县结合实际,打出工业企业烟尘治理、煤炭管控和清洁能源供应、燃煤锅炉拆除、提升燃油品质和油气治理、黄标车淘汰和新能源汽车推广等10项“组合拳”,细化量化任务目标,铁腕铁规统筹推进,全力打好大气污染防治工作攻坚战。

  工业企业烟尘治理。推进现有铸造企业冲天炉、退火窑及其他行业烟尘治理设施升级改造。对涉气企业综合整治,分类治理;对偷开偷排、擅自闲置治理设施的违法企业高限处罚,挂牌督办;同时加大企业仓化、棚化、硬化、绿化、美化工作力度,目前3家重点企业棚化、仓化已动工建设。

  煤炭管控和清洁能源供应。开展散煤污染治理,禁止原煤燃烧,加强运输、销售、使用等环节管理,主要道路24小时设卡和执勤巡逻,全部取缔散煤经营摊点,严格煤质监督检查和控制煤炭消费总量,大力推广使用洁净型煤。坚持控煤与替代并重,节煤与压煤并举,开展重点用煤单位能耗数据在线采集,落实禁燃区管理规定,推进村村通天然气工程,推广使用清洁高效燃煤炉具。目前县城内天然气管道已铺设完毕。

  燃煤锅炉拆除。在去年燃煤锅炉拆除基础上,继续对全县10蒸吨及以下燃煤锅炉、茶浴炉淘汰拆除,并对长期废弃闲置,无利用价值的烟囱,无论烟囱高低和直径大小,一律拆除到位。

  重点行业挥发性有机物治理。加强有机化工、表面涂装、包装印刷、家具制造等重点行业挥发性有机物污染治理,促使企业有组织排放、无组织排放和厂界监控浓度符合相关标准。

  提升燃油品质和油气治理。加大油气回收监管力度,严厉打击销售假劣车用燃油行为,坚决关停未达到国五标准车用汽、柴油的加油站,取缔无证无照无牌的非法经营、手续不全的“黑油户”,确保油品质量。

  治理餐饮业油烟排污和燃煤大灶。县主城区餐饮服务经营场所要全部安装高效油烟净化设施。县主城区大气监测点周边产生餐饮油烟的单位和住户要统一进行餐饮油烟治理。有集中烟道的新建小区和有条件的小区进行分批分期治理。建立健全油烟净化设施管理体系和长效管理机制,取缔露天烧烤摊点,并全部改换为无烟烧烤机。

  黄标车淘汰和新能源汽车推广。控制机动车尾气污染,落实黄标车等车辆限行规定,建制镇以上建成区全面禁止黄标车通行,城区特定路段特定时间禁止大型货运机动车、农用车通行。制定城区和重点部位交通疏导方案,严格交通管制。大力推广新能源汽车,加大新能源和清洁燃料公交车使用比例,完善充电站(桩)等配套设施建设。

  建筑工地和道路扬尘控制。加强建筑施工监管,强化渣土挖、堆、运全程监控,对裸露场地采取覆盖、遮闭等降尘措施,施工现场安装监控设施。加强对沙石料厂的日常监管,做到全覆盖、不遗漏。全面清查非移动源施工机械,禁用劣质柴油。加强破损道路维修抑尘,开展道路清尘保洁,降低道路积尘负荷,渣土运输车辆采取密闭措施,安装卫星定位系统,实施渣土密闭运输和限时段、限路段运输。目前机械化清扫及道路洒水频次达70次,出动大型多功能抑尘车(雾炮车)50余次。

  秸秆禁烧和综合利用行动。加强秸秆、荒草和垃圾禁烧管理,落实属地管理责任,开展网格化监管,加大精细化管理力度,强化乡村两级禁烧监管责任,加强巡查频次,严厉查处各类焚烧行为。

  重污染天气预报预警应急能力建设。建立监测预警应急体系,完善重污染天气应急预案,细化并向社会公开不同预警等级的应急管控企业清单、工地名单,并按照“一企一策”指导企业健全应急响应方案,重污染天气提前采取应急响应措施,重点燃煤企业采取紧急限负荷、限煤量、限煤质、限排放、限总量等措施,城区工地及时停工,车辆及时限行。(赵云凤 秦红英)

(责任编辑:宋雅静)

閸掑棔闊╅崚甯窗
延伸阅读
中国经济网版权及免责声明:
1、凡本网注明“来源:中国经济网” 或“来源:经济日报-中国经济网”的所有作品,版权均属于
  中国经济网(本网另有声明的除外);未经本网授权,任何单位及个人不得转载、摘编或以其它
  方式使用上述作品;已经与本网签署相关授权使用协议的单位及个人,应注意该等作品中是否有
  相应的授权使用限制声明,不得违反该等限制声明,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时应注明“来源:中国
  经济网”或“来源:经济日报-中国经济网”。违反前述声明者,本网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2、本网所有的图片作品中,即使注明“来源:中国经济网”及/或标有“中国经济网(www.ce.cn)”
  水印,但并不代表本网对该等图片作品享有许可他人使用的权利;已经与本网签署相关授权使用
  协议的单位及个人,仅有权在授权范围内使用该等图片中明确注明“中国经济网记者XXX摄”或
  “经济日报社-中国经济网记者XXX摄”的图片作品,否则,一切不利后果自行承担。
3、凡本网注明 “来源:XXX(非中国经济网)” 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
  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
4、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需要同本网联系的,请在30日内进行。

※ 网站总机:010-81025111 有关作品版权事宜请联系:010-81025135 邮箱:

精彩图片
关于经济日报社关于中国经济网网站大事记网站诚聘版权声明互联网视听节目服务自律公约广告服务友情链接纠错邮箱
经济日报报业集团法律顾问:北京市鑫诺律师事务所    中国经济网法律顾问:北京刚平律师事务所
中国经济网 版权所有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10120170008)   网络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0107190)  京ICP备18036557号

京公网安备 11010202009785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