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几年,香港不少保险公司内多了这样一群年轻人,他们抱着文件、西装革履,穿梭在各服务柜台之间,一面用粤语和工作人员跟进手续,一面不忘用普通话或者乡音向身边的客人介绍香港景点。问及身份,他们会带着职业性的微笑告诉你,“您好,我是一名保险中介”。
以往,人们很难将“留学精英”和“卖保险的”这两个词联系起来。但这几年,由于赴港购买保险的内地顾客增长迅速,让不少拥有语言和地域优势的“港漂”怀抱着“掘金梦”选择从事“保险中介”一职。根据香港特区政府保险业监理处的数据,去年香港保险业向内地访客所发出的保单保费高达316亿港元,相当于买走了2015年香港保险近1/4的个人业务。迅猛增长的顾客份额让不少“港漂保险中介”相信赶上了“最好的时代”,希望凭借自身的人脉资源“大赚一笔”;但同时,挑战不断也让不少人心生去意。
新的“淘金路”:人脉是财富来源
“来香港之前,我从没想过自己会去卖保险;而现在,我很难想到还有什么行业能让我一个二十岁出头的小姑娘两年多就成为500强企业的中高层。”小梦2012年在香港中文大学获得硕士学位,从事了半年的行政工作之后转职成为一名保险中介。不到三年的时间,她如今的年薪已远远超过绝大多数同龄人,还拥有了一支自己的销售团队。
“收入丰厚、时间自由、晋升迅速”,小梦的人生轨迹几乎是80、90一代年轻人职业梦想的写实,也是所有“成功人士”共同的“形象标签”。他们的故事被保险公司打造成“行业传奇”,分享在各种求职活动上。相比于香港高校毕业生平均万余的工资和每天远超八小时的工作时间,这些活生生的例子让“港漂”们似乎看到了一条迅速实现经济独立,又无需太过辛劳的“捷径”。
“发家致富”是港漂们纷纷投身保险的原动力,“挖掘人脉”则是他们入职后的财富来源。亲戚朋友、老乡校友、学弟学妹……每个“港漂保险中介”都有自己专注的客户源,香港和内地保险业的差异,成为他们推销业务的关键点。“这一行并没有看起来那么容易,我需要投入大量时间维护人脉,做计划书做到深夜是常有的事。”对于小梦而言,要实现“日进斗金”的梦想,奔波穿梭于各类社交活动,拓展客源是必修课程,自由的工作时间其实意味着全天24小时待命。
购买香港保险已经成为现象级话题,一些自媒体铺天盖地的报道将这股浪潮不断推高。行业“大热”之下,高额佣金和广阔客源持续刺激着“港漂”们的神经,所谓“行业前传奇故事”让人觉得成功并非遥不可及。
“这个行业每天都在上演着成功的传奇。”小梦点开她的微信工作群,一位同事兴奋的报数,“我又签了一张300万港币的单。”在香港就业市场整体紧缩的大环境下,“港漂保险中介”似乎让短期实现财富积累变得唾手可得。
“大浪淘沙”:市场变幻 收入悬殊
“成功者毕竟只是一部分。”林洋站在保险公司的宣传海报前,指着海报上容光焕发、自信满满的“月度销售精英”说,“保险代理属于自雇人士,没有底薪保障,所有收入全靠业绩,大浪淘沙之下,不少人最终还是选择放弃。”
这是林洋在保险公司的最后一天,他在月初找到了一份行政工作,准备从“保险大军”中退出。“工作的半年来,我业绩平平,有时候还需要向父母要钱才能在港生活。保险公司只会告诉你成功唾手可得,却绝不会说有多少人因为缺乏客源,颗粒无收。”
林洋一毕业就在学长的动员之下开始了“保险中介”的职业生涯。传统观念影响下,“我父母一度不能理解,一个香港名校毕业的硕士生,怎么就去卖保险了呢?”
这是“港漂保险中介”的另一面。年入百万的成功者背后,更多的新人一开始面对的绝不是“盆满钵满”,而是要在非议声中打开工作局面,“很多时候,当别人知道我在保险公司之后,对我就存了一丝戒备。”林洋说,“同时法律规定,我们不能在内地进行香港保险的销售,回家乡跟别人进行产品宣传时要游走在灰色地带,这让我顾虑重重。”
与林洋的离开不同,菁菁则是因为“资金管控愈发严格”而选择退出,曾经是“杰出销售”的她最近因为频频出台的政策夜不能眠。为了管控资金外流过度,银联重申“银联卡境外购买保险,单笔刷卡金额不得超过5000美元”,并在本月关闭了银联网上保险付款渠道E-cashier。“规管越来越严让很多客户担心香港保险存在隐患,加上内地的保险质量正在不断向香港产品看齐,日后如果行业不景气,我失业后又去哪儿找工作?”
专家:未必人人合适 明确职业定位
谈及当前不少“港漂”投身保险销售的就业趋势,在港内地毕业生联合会主席耿春亚指出:“保险作为销售产业之一,行业开放度很高,保险公司对于香港和内地学生都抱持着来者不拒、多多益善的态度,但能给予的职业资源很少。事实上,这并不是一个适合所有人的工作,它对个人综合能力、销售技巧、服务意识、人脉资源以及自我管理水平都有很高的要求。”
在耿春亚看来,不少“港漂”学生的自我认知、职业定位和对社会的了解程度都不够,模糊的择业观让他们抱着“找不到工作就去试一下”的态度盲目入行。耿春亚说,在香港,保险中介相当于是自主创业,绝不是看来那么容易成功。“我建议两种人可以去尝试,一种是有着明确职业规划,并有相应能力与职业诉求的人群;另一种则是抱着了解行业、接触社会而去尝试的职场新人,短期的工作经历会对他们有很大的实践指导意义。”
“我觉得社会无需刻意妖魔化或者神化这个职业,说到底,这和其他的销售工作并没有太多不同,需要从业者不断自我提升和学习,都是有付出才有收获。”小梦说。(吴玉洁)
(责任编辑:宋雅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