解析2016中国智慧城市发展新趋势

2016年03月28日 13:47   来源:人民日报   

  日前,众多媒体发布了2016年我国智慧城市发展的五大趋势,引发业界广泛关注。究竟这五大趋势会给我国智慧城市的发展带来怎样的变化和影响?对此,中国城市报记者特约国家信息中心专家委员会副主任宁家骏、中国区域经济学会智慧城市发展委员会秘书长张黎明二位专家予以深度解析。

  趋势一:互联网企业争相布局智慧城市建设

  互联网企业将会以行业应用和云计算为切入点,通过开放的合作模式推动智慧城市的建设。同时,国家层面将通过财政改革、购买服务和政府引导等多种模式推动企业参与智慧城市的发展。目前,中国智慧城市建设呈现合作大于竞争的特点。智慧城市的建设是一个庞大的工程,其中涉及多个层面,需要生态系统中的各类厂商共同合作,通过建设模式的创新促进生态系统的衍变,才能做好智慧城市。

  专家解析:

  宁家骏:智慧城市的建设正在从单纯提供解决方案式的项目建设向提供附加值更高的后期运营转型,而这种转变恰恰开始于手握用户和流量的互联网企业进场之时。

  张黎明:互联网经济具有高度的“市场性”。随着互联网企业积极布局智慧城市建设,打破了过去智慧城市的概念忽悠和利益怪圈,一定程度上促进了智慧城市建设回归理性,让智慧城市从高大上的概念走向亲民,并推动城市生活的便捷体验和信息繁荣。

  趋势二:政企协同为主渐渐替代政府投资为主

  在智慧城市建设中,政府若既抓管理又管运营,将极易导致城市发展财政不足、可持续发展能力低下、管理效率滞后等诸多问题。而借助民间资本的力量,将市场机制和经营理念引入城市管理,则可既拓展城市管理的综合资源,又提升城市管理的能力和质量。事实证明,政企协同比政府投资为主的方式更有利于智慧城市建设实施,因此2016年这种趋势将更加明显。

  专家解析:

  宁家骏:在地方政府财政预算偏紧以及粗放式智慧城建无法落地的大背景下,政企合作模式正逐渐兴起并带动企业参与政府资源与数据运营的智慧城市发展新阶段。

  张黎明:2016年政府应在公共安全、公共服务等公共产品建设,和产业互联网、消费互联网等信息繁荣发展两个方面采用不同的投资建设模式和政企协同模式。同时应防止地方政府采用非开放合作的方式和个别企业签署战略合作协议,变向排斥其他企业,制约智慧城市的健康发展。

  趋势三:智慧社区将成为智慧城市入口的争夺点

  随着智慧城市的推广以及新一代技术的普及,智慧社区的项目必将迎来新一轮的快速发展。2016年智慧社区将成为企业业务落地的承载点,智慧社区行业将实现快速拓展。预计,智慧社区建设将在2016年取得快速发展,各企业将会加快在智慧社区行业的布局。智慧社区入口的争夺,将会随着模式创新、技术推广和数据沉淀而日趋激烈。

  专家解析:

  宁家骏:“智慧社区”作为智慧城市的重要入口,是离市民最近的智慧城市应用。随着“信息惠民”的逐步落实,一些城市对智慧社区提出了“惠民、慧治、汇生活”口号,说明只有让居民享受到实实在在的便利生活和服务,这些智慧的手段才有存在的意义和价值。

  张黎明:过去不少智慧社区示范区建设投入巨大,难以推广复制,面对潜力无限的智慧社区,发展模式依然有待探索,但需避免过度信息化。

  趋势四:大数据发掘将提升智慧城市体验

  随着云技术的逐步成熟,各地的智慧城市数据中心建设均加入了云计算的概念,通过数据中心的云化建设,更大化地提升数据中心海量数据的支撑能力。除此之外,一些智慧城市产业链成员,如IBM、银江股份等均开始在大数据方面加大投资,同时也将智慧城市平台作为大数据获取的来源。2015年,在整合智慧城市平台建设中,通过大数据发掘等方式实现智慧城市体验提升和商业变现的成功案例明显增多。

  专家解析:

  宁家骏:随着政企合作模式在全国范围的推广应用,带动了政府大数据资源的共享和利用。

  张黎明:智慧城市中的“智慧”结晶离不开大数据的“瞻前顾后”,即总结过去和预测趋势的能力。大数据分析有助于城市运行体征的监测,助推城市管理和服务优化。

  趋势五:信息安全将成智慧城市建设的战略重点

  在智慧城市的建设过程中,信息安全是智慧城市建设的重中之重。据预计,2016年,智慧城市的建设将更加关注信息安全。政府方面应该着力将基础设施分级分类,继续深化在网络基础设施及信息资源方面的安全防护;企业方面应该加强产业合作,形成合力,推动中国安全信息产业的发展。

  专家解析:

  宁家骏:解决信息安全问题,首先要提高全社会的网络安全意识;其次要不断完善网络信息安全立法;三要建立全方位的安全防御体系,先要对信息系统进行严格的安全域划分,对不同的安全域实施不同的安全策略,对智慧城市应用实施多级安全防护,实现智慧城市信息系统的深度防御;四要加强城市信息安全监管。

  张黎明:信息安全体现在三个方面:一是城市运行数据的安全存储、容灾和恢复能力,也是确保城市可持续运行的能力;二是强化信息安全防护能力,采取前瞻性的防止数据入侵等安全防范措施;三是建立个人隐私保护公约,提升个人隐私保护的法律和道德约束意识。

(责任编辑:杨淼)

精彩图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