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智慧城市”概念在中国已持续热了多年,有统计数据显示,到2014年底,全国至少有400多个城市被中央各部委确定为“只会城市试点”。在昨天的博鳌论坛年会上,中国住房和城乡建设部前副部长仇保兴指出:过去一段时间,不少地方走错了路,发展的是“假的智慧城市”。
他认为,目前全国有二三十个“智慧城市”是发展较好的,有一二百个正在“拨乱反正”,还有一些地方从规划上就是错的,对此,中央层面应给予重视和反思。
“智慧城市”很容易被误导
仇保兴在昨天博鳌论坛年会“对话创业者:智能城市”分论坛上,开篇便直言:“智慧城市”很容易被误导,因为它是一个新东西。
从近年实践来看,仇保兴认为,一些“智慧城市”不能解决任何城市病,有的是被IT企业“绑架”,成为企业推销产品的渠道;有的是被政府部门“绑架”,部门间形成信息孤岛互不往来;还有不少则是“忽悠”。
在他看来,目前中国“走对了路”的“智慧城市”,一类是针对交通安全、供水问题等城市病,每一种病找到一种智慧手段来解决,给市民提供便利;一类是解决了促进了节能减排;还有一类则是提高政府治理的效能和为公众服务的水平。
“这三类现在在逐步发芽,有二三十个城市是比较好的,还有一二百个正在‘拨乱反正’。”仇保兴说。
南都记者了解到,智慧城市是信息技术变革的时代背景下产生的新概念,至今尚未有统一定义,经过各地、各部委近年陆续试点后,2014年,中央在《国家新型城镇化规划(2014———2020年)》中明确提出推进智慧城市建设,指明信息网络宽带化、规划管理信息化、基础设施智能化、公共服务便捷化、产业发展现代化、社会治理精细化6个建设方向。
“但现在还有些地方的‘智能城市’从规划上就是错的。”仇保兴认为,这一问题中央层面应予以重视和反思。
“智慧城市”政府要学会当“配角”
仇保兴认为,在信息化的背景下,“智慧城市”的政府要顺应变化,学会分享、学会当“配角”。
他以此前智慧城市走过的弯路举例:有城市曾在“智慧交通”上投资30多亿,把所有城市探头、道路交叉口下感应器连接起来汇总成数据库,最终数据汇集到公安局交通局局长办公室里,“只有局长能看到,但他一个人不能指挥又不能操作。”
仇保兴认为,真正“智慧”的做法是,将数据信息分享给每一个人,并把每个人的需求、供应通过数字平台紧密地结合在一起。
“政府必须做‘让位’,不要总想着占有所有权、自我中心化,而要起到协调作用,当‘配角’。”仇保兴也以阿里巴巴、滴滴打车为例,滴滴打车提供打车信息服务但本身并没有车;阿里巴巴提供那么多商品交易,它本身也没有商品商店,“把自己变成无孔不入的、润物无声的工具,让所有人享用,这时你就成功了。”
(责任编辑:杨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