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5年,是七十余岁的老汉李华第八次向法院起诉离婚后,最终他顺利离婚了。
花甲之年的他,从2004年开始,便起诉妻子刘丽要离婚,因妻子一直不愿离婚,在法官的调解、妻子的恳求下,每次起诉要么调解和好,要么撤诉。其实,他和妻子刘丽,也是他人生的第三次婚姻。
“虽然我老了,但我还是有追求我幸福的权利。”李华曾这样说道。妻子刘丽认为,李华迟暮之年,遇到了一段黄昏恋老少恋,才是他坚定要离婚的关键。
是勇敢追求真爱还是风流成性?李华老汉一生情路一时在当地成为人们茶余饭后的谈资。
11年的离婚路
2004年,李华第一次诉离。此后,李华又相继起诉6次,到2015年,两人已走过11年的离婚路。
李华与刘丽同村,在双方父母的撮合下,两人在1969年4月按当地的农村风俗举办婚礼。婚后两人感情平淡,共同生育了两个女儿,现女儿都已成家。到2015年,两人走过了11年的离婚路。
2004年,李华第一次诉离,他称刘丽出轨,承办法官认为两人的感情基础尚可,经法官调解,李华撤诉。
但在2004年后,李华又相继在2006年,2012年,2013年,2014年期间,共起诉6次。刘丽坚持称两人的感情未破裂,只是李华介怀村里的流言蜚语,后案件在法官的工作下,均以撤诉或调解和好结案。
为何如此纠结?李华说,得从他早年从外淘金回乡开始说起。
上世纪七八十年代,在当地农村掀起了一股淘金热。农村很多年轻力壮的青年在一些已经靠淘金发财致富的先辈的鼓动下,离开家乡,扒火车前往山区淘金。“有时候就一条河,沙子里全是金子。”邻村已采到金子的那拨人炫富,对生活拮据的李华来说是赤裸裸的诱惑。
就这样,李华弃了娇妻,离了幼儿,与同村的几个年轻人前往山区挖金。
这一去,就是三四年。中间偶尔回家了几次,但因路途遥远,有时候挖到哪里就把临时的家安在哪里,那时候交通也不发达,回去一趟非常不易。
1985年,在外漂泊奔波的李华厌倦了这样的生活,金子没有挖到,反倒招来一身病,便决定放弃他的发财梦,安安心心在家种好那一亩三分地。
回家后,村里的人开始不经意地向李华透露,在李华离家的那几年,妻子刘丽跟其他男人发生了不正当的关系,有的人甚至说刘丽为其他男人生了孩子。
他曾有过两次婚姻
就因村中的流言而怀疑妻子出轨,11年坚持离婚,这让承办法官非常不解,在法官的调查中,才发现一切并不是那么简单。
想起自己回家后,刘丽对自己的不热情,让李华对那些流言蜚语半信半疑。
但李华却没有在当时就要求跟刘丽离婚,而是在十几年后的2004年,第一次起诉刘丽,以妻子出轨为他人生育小孩为由,要求法院判决他们离婚。
1985年觉得妻子出轨,为何在将近十年后才起诉离婚呢?
刘丽觉得这一方面,是因为当时孩子还小,无人照顾,要是跟她离婚,孩子的抚养是个问题。另一方面,是李华在与刘丽结婚前,有过两次婚姻。李华觉得自己在婚姻中是属于亏欠方。
现在孩子也大了,村里的流言还是不停地在传,让李华无颜以对,故李华仍决定离婚。
2015年,刘华第8次向法院起诉离婚。
就因村中的流言而怀疑妻子出轨,11年坚持离婚,这让承办法官非常不解,在法官的调查中,才发现一切并不是那么简单。
追求真爱还是其他?
刘丽说,她一直知道丈夫李华要与她离婚的真正原因,李华与她结婚后,依然不放弃寻找他所谓的爱情,与很多女性保持着暧昧的关系。
原来,李华一直声称怀疑妻子出轨,虽真假未定,但在十多年后诉离的过程,法院发现,李华自身已出轨了。
他结识了一个外地女性,想与她一起远走高飞。
但刘丽不愿意了,她坚持不愿放手。
李华说,七旬的他遇到了自己想要过一辈子的人,是一个年龄小他许多的年轻女性,该女子善解人意,对他也好,他想趁剩下的光阴与他的意中人共度余生。
“无论什么年纪,每个人都有追求自己幸福的权利,我们剩下的时间有限,更要抓紧去珍惜。”他的一番话让在场人都对这个七旬老人刮目相看。
刘丽说,她一直知道丈夫李华要与她离婚的真正原因,李华与她结婚后,依然不放弃寻找他所谓的爱情,与很多女性保持着暧昧的关系。至今他们已经分居了十几年,但是刘丽觉得他们年龄大了,确实对李华还有感情,一直不愿放手。
“之前他一直不撕破脸,不在法庭上公开承认他出轨,证明他还是给这个家留有余地的。可没想到,都半只脚进黄土的人了,他居然在这个时候公开承认自己去找别的女人。”在法官的调解下,刘丽承认两人感情破裂,同意离婚。
遗憾的是,在拿到调解书不久,李华得急病去世,去世时,只有他自己空落落一人。他的“红颜知己”却早已为避免服侍他逃之夭夭。
永新县人民法院法官表示,为了李华的案子,法官们费了很多心思,考虑到李华年龄较大,妻子对他的不离不弃,法院一直都在做调解工作,希望能挽回这个家庭的亲情,但李华在多次纠结与反复中最终选择了放弃婚姻,亦是他的权利。
只是,李华为“爱”奔走的一生,随着他的离去而烟消云散,是多情还是风流?这个老汉一生情路在当地成为人们茶余饭后的谈资。
(文内人物均属化名)
◎文/刘荟 新法制报记者程爱娣
(责任编辑:石兰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