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贸区时代的浦东:开放“基因”更活跃

2016年04月13日 11:34   来源:浦东时报   

  2015年,上海浦东、虹桥机场的全年总客流量最终停留在9918万人次,熙熙攘攘的人流和起起落落的飞机见证着浦东机场的忙碌,在这个连接上海与世界的场所,开放的意味,每时每刻都在得到体现。

  26岁,浦东正年轻。在“十三五”开局之年,这片改革开放的热土没有丝毫懈怠。同样,开放写进了浦东“十三五”规划的开篇。应改革而生的浦东,肩负着改革开放的国家使命。开放,也是浦东的光荣与梦想。

  以开放倒逼改革

  1980年,深圳特区成为中国率先开放的试验田,引入市场经济,颠覆计划经济体制,倒逼着体制机制的不断改革——股份制的实行,价格体制的改革,劳动人事制度的创新等等,短短30年就让一个乡村小镇成为现代化的大城市。

  1990年,浦东作为中国第二轮改革开放的先行者,以更加开放的胸襟推进改革,倒逼着政府在服务理念、行政效率、信息公开、法治环境等方面进行综合配套改革,浦东由此也成为海外投资者,尤其是跨国公司最青睐的投资地区之一。

  到了2013年,中央政府力推在上海浦东设立中国第一个自由贸易试验区。

  同年3月28日,李克强履新国务院总理后的第一站调研就来到了上海。李克强说:“30年前,波澜壮阔的改革首先是从沿海开放的经济特区带动的。今天看来,用开放促进新一轮改革,依然有很大的空间和动力。”他称:“改革将释放巨大的制度红利。”

  总理鼓励道:“中国不能害怕开放,要一步步向前。中国走到了这一步,就该选择一个新的开放试点。上海完全有条件、有基础实验这件事,要用开放促进改革。”

  以开放倒逼改革,以激发“改革红利”是中国改革开放30年的经验。上海自贸试验区正是在这一经验的基础上,实行更高层次的开放。尽管仅仅占共和国土地面积的万分之0.003不到,但是对于中国改革开放意义重大。

  对于浦东来说,意义更是非同寻常。在上海市发展改革研究院研究员郑韶看来,开放,是浦东的基因。浦东成功的基本经验是开放,未来发展还是要靠开放。浦东的开放应该是全方位的、深度的,让所有市场主体都把这里当成“乐园”,而政府的职责,就是以开放的心态和观念营造“乐园”。

  从对外开放的历史过程看,中国第一批开放了14个沿海城市,可以叫改革试验区1.0版。深圳等经济特区建立和浦东开发是改革试验区2.0版。中国(上海)自由贸易试验区是改革试验区3.0版。

  在开放中实现制度创新

  对于开放,浦东一路走来,目标是成为开放度最高的地区:让市场更有效。

  2013年9月30日凌晨,上海市政府公布了中国第一份外商投资“负面清单”——《中国(上海)自由贸易试验区外商投资准入特别管理措施(负面清单)(2013年)》。由此,中国成为世界上第78个国家使用负面清单管理。

  负面清单是由美国政府最先使用,后逐渐成为国际上通行的一种做法。但之前在中国,是正面清单为主。也就是中国政府定期发布《外商投资产业指导目录》,列出了对外资的鼓励类、限制类、禁止类目录。外商投资须按照这一目录,经商务部、发改委、工商、税务等多个部门审核同意。而负面清单则是以清单方式列明哪些为禁止行业和领域。其实就是政府发布的投资领域的黑名单。如果一旦实行负面清单管理后,外商投资项目只要不在黑名单中,就可直接去工商部门登记,无须去中国的发改委、外经贸之类的主管部门审批了。

  这对政府官员意味着“法无授权不可为”,对企业意味着“法无禁止即可为”。

  在业界看来,负面清单的意义,并不仅仅在于列出禁止或限制的投资领域目录,更重要的是从控制开放到自由开放的思路演变。

  一年后,上海推出了第二版负面清单,也称为2014年版,相比2013年版,从190项减少到139项,少了51项。

  2015年4月8日,第三版颁布,发布者由上海市政府变为国务院办公厅。2015年版再减少到122项,适用范围也扩大到福建、广东、天津和上海的四地自贸区。

  数字的变化,反映了上海自贸区在推进负面清单及其引起的一系列制度革新时,从开始的谨小慎微走向日趋成熟。随着试点的推开,行政审批制度也在发生重大变化。

  2015年11月15日,著名足球教练徐根宝在上海自贸区开心地拿到了工商营业执照、对外贸易经营者备案登记表、海关报关单位注册等级证书、报检企业备案表、印铸准许证,以及法人一证通数字证书等一套文件。

  这位中国足球名帅计划收购西班牙洛尔卡足球俱乐部。“两个月前,我就想收购这个俱乐部,但草签了一份合同,其他手续还没有办。”徐根宝说:“过去到境外投资手续太多了,可行性报告、验资、审计、填表,快的要3-4个月,慢的半年以上。如果真的要半年,那边黄花菜都凉了。”但上海自贸区给他惊喜,当晚,徐根宝就飞往西班牙。

  开放大旗一路高扬

  曾经有一个现象引起了世界上不少发展经济学家的注意:2001年中国加入WTO,中国经济实现了长足的发展,但是同时有些国家入世后并没有获得发展,这是为什么?曾参与谈判的中国原外贸部长石广生这样解释,中国加入WTO后修改了3000多条法律法规。由此,经济、政治、文化、社会等领域发生了深刻变革,全方位开放带给中国十余年的经济高速发展,成为世界头号贸易大国。

  也就是说对于世界,中国不断地将自家的窗门一扇扇地打开,并且同步调整自己的制度。这也让中国人尝到了甜头——改革开放带来了红利。相反,那些没有获得发展的国家没有对国内的经济体制进行相应的改革,没有通过大面积清理法律法规,建立起既符合国际规则又适合国情的经济制度和市场环境。

  这种理念,浦东一直秉承。上海市委常委、浦东新区区委书记沈晓明说,浦东应该成为一个大研究所,目标是营造一个更加国际化、市场化、法治化的营商环境,提高政府在经济领域的治理能力。这是国家战略,也是浦东发展的内在需求——商务成本居高不下、土地等资源制约突出、环境承载能力接近“天花板”,浦东必须自我革新。

  今年年初的统计数据显示,浦东已汇聚了400多家各类总部。其中,跨国公司地区总部246家,其中具备全球事业部或亚太区总部功能的达106家;跨国公司地区总部及其在浦东子公司合计年营业收入已超过9500亿元,纳税额超过600亿元。对浦东新区销售额、税收、进出口贸易额的贡献超过所有外资企业总量的30%。改革开放以来,外资投资成功率全国平均是30%,而浦东是68%;外资项目实际运营率,全国平均是31%,而浦东是67%。

  为什么如此众多的跨国企业选择落户浦东、而且成功率如此之高?正是开放使然。

  黄浦江蜿蜒流转,将上海一分为二,早早地将开放与繁荣带到她的西岸,如今,26岁的浦东勇立潮头,擎改革开放大旗,面对太平洋、面向全世界。(来源:浦东时报 本报记者 谢国平 洪浣宁)

(责任编辑:魏敏)

精彩图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