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5年12月,随着越来越多的学生出现身体异常,家长们来到常州外国语学校新北校区外拉横幅抗议
学生拍摄到的此前进行修复的“毒地”
近日,常州外国语学校(以下简称“常外”)数百名学生疑似因邻近的化工厂“毒地”致身体异常一事曝光后,引发持续关注。事件曝光后,当地政府及环保部门曾发布消息称,今年2月中旬,原常隆地块土壤修复调整工程通过验收。
“土壤修复调整工程”具体指什么?在调整之前,原常隆地块的“土壤修复”采取的是什么方法,常外学生的身体异常到底与土壤修复作业是否有关?
20日,北京青年报记者采访了参与原常隆地块“土壤修复调整工程”项目验收的专家组成员。专家称,调整之前的“土壤修复”工程需要开挖受污染土壤,污染物挥发到空气中,超过一定浓度后,会对人体产生影响。
同时,北青报记者梳理发现,从时间点上看,“毒地”土壤修复过程中的重要节点,或多或少与常外学生突发身体异常事件的时间线重合。到底两者之间是否有必然联系,有多大的联系,目前仍待有关部门的进一步调查。
“毒地”修复始于2014年 初期方案:“毒土”做水泥原料
公开资料显示,原常隆地块的“毒地”位于常州市新北区龙虎塘街道,是江苏常隆化工有限公司常州农药厂、常州市华达化工厂、常州市常宇化工有限公司等企业的原厂址,地块总面积约26.2公顷。
原常隆化工的一位知情职工称,常隆化工始于上世纪六七十年代,“那时候国家对环境的要求相对来说不是很高,污染就比较严重。”
2009年5月,为改善新北区龙虎塘街道周边的空气质量,新北区启动原常隆地块化工企业的搬迁工作,2010年年底,常隆化工完成搬迁。
代静玉是南京农业大学资源环境科学学院教授,研究方向是土壤化学,在原常隆地块“土壤修复调整”工程中,代静玉是验收专家组的一员。他告诉北青报记者,原常隆地块土壤修复项目的立项时间是2013年,而在此之前,该地块土壤和地下水的污染情况进行过数次风险评估。
北青报记者在《常隆(华达、常宇)公司原厂址地块污染场地土壤修复调整工程验收技术方案》中看到,2011年3月至2011年5 月,原常州市环境保护研究所对常隆地块内的土壤和地下水的污染情况进行了调查和风险评估,结果表明“常隆地块土壤和地下水环境污染较重”,要求“必须对污染场地实施修复”。
2013年8月,当地开展原常隆地块土壤和地下水修复技术方案研究,并确定,针对污染土壤,采用“异位—资源化利用+局部区域隔离”的修复方法,即将污染场地-6米以上的污染土壤挖出,利用现有新型干法水泥回转窑生产装置,作为水泥厂原料资源化利用,而-6米以下未达到修复目标的污染土壤采取隔离的措施。
而对污染地下水的修复,则采用“原位化学氧化”修复法,即将化学氧化剂通过注入井引入地下水含水层,通过药剂与地下水的充分接触,发生氧化反应,去除或降解地下水中的污染物,以此达到修复效果。
2014年3月,当地正式实施该地块修复工程。
“毒地”尚在修复
学校已投入使用
从2014年3月该地块土壤修复工程启动,到2016年2月15日土壤修复调整工程验收,其间近2年时间,常州外国语学校经历了什么变化?
公开资料显示,2012年,学校向常州市规划局高新(新北)分局提出规划选址申请。当年3月批复的校区建设的环评报告提到:项目北侧常隆(华达、常宇)公司原厂址地块场地土壤和地下水已经受到了污染,存在人体健康风险和生态风险。
2013年10月,学校正式开工建设校区,至2015年7月完成工程建设。
梳理时间发现,2013年10月学校开始建设时,旁边原常隆地块的“毒地”还在进行土壤修复。彼时,受污染土壤及地下水的修复尚未完成。
代静玉对北青报记者表示,当时地下水和部分土壤污染物主要是有机氯,土壤中的污染物也大多是苯类、苯氯等含氯的有机化合物。“这些一旦进入空气,超过一定浓度会对人体有影响。”代静玉说,“如果抽取当时受污染的地下水也会有影响。”而距“毒地”仅百米的学校建设工人曾对媒体表示,建校过程中,他们使用的就是抽上来的地下水。
2015年9月,常外新北校区开始投入使用,但“毒地”土壤修复工作仍未完工。
没有如期完工
不按方案操作
代静玉表示,该地块修复工程原定在6个月之内完工,也就是在学校未搬来之前就应该结束了,但工程却一拖再拖。代静玉曾问过当地有关部门工程为何延期,而当时得到的解释是:“负责接收、焚烧受污染土壤的水泥厂由于不景气、水泥用率不好,所以处理得慢了一些。”
代静玉表示:“这样的情况下(以‘毒土’做水泥原料),肯定是烧(水泥)的时候再去挖,挖的时候会产生挥发性的气体,这会对周边产生影响,而且挖上来的受污染土壤,需要堆放在一块区域内,然后分批运出去,这些过程中都会产生有害的挥发性气体。”
常州市环科院院长徐圃青对新华社记者表示,在修复的过程中,承建方和施工方本应按照相关部门出具的方案进行封闭操作,结果却露天作业,相关环境风险没有把控。常州黑牡丹建设投资有限公司的项目负责人李飞承认,他们并没有采取钢结构封闭措施,只盖了薄膜。
一条公路相隔,距离不过百米,一边是大量学生入校上课,另一边仍在挖掘运输会产生有害气体的“毒土”,在这样的情况下,学生们终于出事了。
2015年12月,多名常州外国语学校的学生家长反映,自己的孩子产生恶心、呕吐、头晕、肚子疼以及红疹等症状,疑因“毒地”产生身体异常。
“土壤修复调整”工程验收
未清理的“毒土”仍埋在地下
学生和家长们的抗议让新北区环保局紧急停止了土壤修复工程,于2015年12月25日对该工程下达了限期整改通知书。今年1月,新北区开始实施应急处置措施。
代静玉称,自己正式参与原常隆地块修复工程也是1月。1月15日,当地政府将该地块由商业开发调整为绿化和公共配套设施用地,与此同时,土壤修复方案也有所调整。
“1月,当地政府和环保部门、学生家长代表、老师代表和学校方代表开了一次论证会,现场家长和老师代表反映说,多名学生产生身体不适。我也去过修复场地,确实有味道。”代静玉说,“当时政府部门咨询我们专家组是不是可以采用覆土、覆膜的修复方式,这是应急预案,就是你这个东西挥发了,对人体对环境有影响,所以受污染的土既然‘拿’不出来,就把它‘盖上’ 。”
2016年1月20日,《常隆(华达、常宇)公司原厂址地块污染场地土壤修复方案调整报告》通过国内知名专家咨询评审,并随即启动常隆地块修复调整工程。
代静玉表示,因为应急,1月的覆土比较薄,之后延续“覆土”的方式,至2月工程验收时,此前开挖的深坑基本补平了。此外在所有26公顷左右的场地上,不管是否受到污染,经过前期覆膜后都添了1米厚的土,然后压实。
2月15日,专家组根据当地提交的报告和监测数据进行了验收。代静玉说:“我们主要是对覆土后的空气和土壤的监测数据进行验收,但那些还没有清理的受污染土壤,现在仍埋在地下。”
本版文/本报记者 张雅
(责任编辑:杨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