厦门自贸片区建设要服务于国家重大战略,打造制度创新的高地,为全国探索可复制、可推广的监管模式和发展经验。
●本报记者 江曙曜 张小燕 崔昊
快意雄风海上来。
时代的大潮澎湃鹭江两岸,迎揽八面来风的厦门经济特区,在“一带一路”的历史机缘下,再次高擎着先行先试的旗帜,勇立潮头,掀起了全面深化改革的新一轮创业热浪。
2015年4月21日,福建自贸试验区厦门片区揭牌成立,区域面积43.78平方公里,厦门肩负起新一轮深化改革、扩大开放的历史使命。
厦门经济特区建设30多年来,充分发挥“试验田”和“排头兵”作用,始终走在全国改革开放前列。省委常委、市委书记王蒙徽多次指出,厦门自贸片区建设要服务于国家重大战略,打造制度创新的高地,为全国探索可复制、可推广的监管模式和发展经验。
大幕开启,波澜壮阔。从人民银行到公安部,从海关到国检,国家各部委自上而下以厦门片区创新实践为抓手,推进改革开放、两岸和平发展战略的上下联动工作机制。挂牌一年来,国家有关部委出台38项政策措施大力支持自贸试验区先行先试,支持厦门自贸片区改革创新。
“敢于啃硬骨头,敢于涉险滩。”一年来,厦门片区认真贯彻落实李克强总理来厦考察时“先行先试,敢闯敢试,显现特色,活力四射”的重要指示精神,在党中央、国务院的关怀下,在省委、省政府的统一部署和市委、市政府的正确领导下,当好改革的掘进机、开放的破冰船,建设美丽中国典范城市先行区,打造国际一流营商环境示范区,向改革要动力,向市场要活力,在探索中砥砺前行。
全面深化改革,不断改革创新。挂牌以来,厦门片区出台了115个政策措施,推出194项创新举措,属全国首创的有30项。其中“一照一码”在全国复制推广,国际贸易“单一窗口”被评为最佳实践案例之一,两岸青创基地获国台办授牌“海峡两岸青年创业基地”。
成本更低,效率更高,机会更多。海内外企业对厦门自贸片区建设“用脚投票”,可谓纷至沓来。自挂牌以来到4月20日的企业数是13243户,吸引注册资本总额1791.6亿元。在制度创新红利引领下,厦门片区经济保持快速增长,成为推动厦门转型发展的新引擎。
创新服务理念
打造国际一流营商环境
这是自贸片区内一个寻常的下午,一家外代报关行报关员小白,通过厦门自贸片区国际贸易“单一窗口”的“关港贸”查验信息交互全程电子化平台,为该公司代理的一票巴西石材预约了查验时间和地点。随后,小白通过手机App客户端,实时读取货物的查验状态。小白告诉记者:“以前从未想过查货物能像查快递一样方便,也不用奔波现场,效率太高了。”这个实时“关港贸”查验信息交互全程电子化的举措在福建自贸试验区公布的第七批创新举措中,被评为全国首创。
如今,在厦门片区国际贸易“单一窗口”平台上,金融服务、贸易许可、信用查询等87个服务项目都可以“一站式”办结,成为全国首个实现与国检总局的数据直接对接的“单一窗口”平台,同时与海关总署数据通道对接,率先为一般贸易全面实现“一单两报”,实现“一个界面、一次递单、一点接入、统一管理”。2015年,平台为企业减负约1510万元,用户快速增长,已达近五千家,日单证处理量突破3万票,被商务部评为2015年自贸试验区最佳案例。
随着中国经济步入新常态,打造国际化、法治化、市场化的一流营商环境成为大势所趋。去年来,省委常委、市委书记王蒙徽主持召开了6次厦门自贸片区工作领导小组会议,他要求“全市各区各部门要围绕打造国际一流营商环境,进一步简政放权,转变政府职能,共同努力探索,走出有厦门特色的自贸试验区发展之路。” 去年,像国际贸易“单一窗口”这样的全国首创创新举措,厦门自贸片区一年拿出了30项。这些创新举措就是厦门打造国际一流营商环境一个个的坚实步伐。
王蒙徽在会上多次强调,要进一步加大改革突破力度,加大工作统筹力度,着眼于把自贸试验区建设成为全市营造国际一流营商环境的示范区,对标新加坡等先进城市的同时,结合自身实际,在自贸试验区内建立一套对接国际一流营商环境的指标体系。
厦门片区按照中共厦门市委十一届十次全会打造国际一流营商环境的意见,建立由107项指标体系构成的具有厦门特色的营商环境指标体系,加速全面深化改革的步伐。经第三方对照世行营商环境评价体系评估,厦门营商环境排名从挂牌前的61位提升至49位。
以供给侧结构性改革
创新驱动转型发展
驱车沿长岸路高架桥行驶,在湖里大道交叉口的过街天桥上,会看到醒目的“中国(福建)自贸试验区厦门片区”牌匾。
天桥一侧有栋正在紧锣密鼓改造的蓝色厂房。
这个原本建成三年无人问津的闲置仓库,如今在自贸试验区“红利”的引领下,吸引了世界五百强沃尔玛山姆会员店的强势入驻,预计年产值可达数十亿元。
去年,厦门片区出台规划建设与土地管理意见,采用负面清单方式,创新片区工业仓储项目用地改造办法,以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提高土地要素的供给效率和产出效率,同时叠加了“多规合一”城市治理体系中审批流程办理的“加速度”,释放出经济增长新动力。
目前,区内33万平方米老厂房和厂区,变身为展示交易中心、创意中心,IOI棕榈油、佳格葵花籽油、瑞声科技、贝姆勒机电等重点项目,超额完成年度投资计划,建成达产后可贡献产值超过130亿元。
一年来,厦门片区通过优化资本、土地、技术、管理等要素配置,增强创新驱动,优化供给结构,扩大有效投资,推动片区产业、城市、社会加快转型发展。依靠创新驱动,厦门钨业巩固钨制品、稀土材料全球行业领先地位,与日本松下等合作打入美国特斯拉,推进企业转型发展,抢占全球产业高端价值链。区内正在形成国际贸易、航运物流、飞机维修、保税展示交易、冷链物流、融资租赁、跨境电商、邮轮经济等新兴产业和高端制造业聚集发展的良好氛围,大力打造新兴产业聚集发展大平台。
2015年,片区服务业营收1560亿元,比增28.5%;进出口总额174.8亿美元,比增4.75%;集装箱吞吐量857万标箱,比增7.1%,增速居国内沿海主要港口首位,成为推动厦门创新驱动转型发展的新引擎。
发挥战略支点优势
打造对台交流新窗口
在厦门经营台湾水果生意十余年的台商温仁得看来,自贸试验区政策创新,快速验放,对业者而言,是台湾水果“零关税”后的又一大利好。“刚摘下来的新鲜台湾水果可以朝发夕至,第二天就能在厦门新鲜上市,或者就从厦门中转到广东、上海等地。”温仁得告诉记者。
得益于“源头管理、口岸验放”台湾输大陆食品、农产品、水产品的快速检验检疫模式,免除集装箱查验服务费,减免申报环节报关报检经营性服务收费等系列举措,通关通检实现“加速度”,厦门成为重要的集散中心——连续8年成为大陆进口台湾水果最多的口岸,占大陆进口台湾水果8成;台湾食品进口货物批次占大陆进口台湾食品总批次的50%以上,进口食品品种超过1.3万种。
在获得国台办授牌的两岸青年创业创新创客基地里,已有近百家企业签约入驻,台资企业占60%以上,腾邦欣欣两岸旅游电商产业园、一品创客·海峡两岸无人机暨智能机器人孵化基地、两岸牛樟芝产业创新创业基地顺利推进,为两岸青年创新创业、融合发展搭建起重要的平台。
华枝春满,东风正劲。厦门片区充分发挥“特中有特”的区位优势,探索深化两岸交流合作新模式、新途径和新领域,不辱使命、先行先试,在推动两岸关系和平发展、实现经济人文交流融合中成为战略支点。
改革成为凝聚力
撬动发展大机遇
中央推进“一带一路”发展战略,厦门作为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战略支点城市,又迎来一次历史机遇。
在王蒙徽看来,“厦门一定要立足本市的实际,充分发挥对台优势和特色,积极融入国家的‘一带一路’战略,率先探索深化两岸合作的新模式、新途径和新领域,才能有效建成投资环境国际化的试验区和两岸投资贸易便利化的先行区。”
一年来,厦门片区充分发挥海空航运口岸、“海上海外”等特色优势,坚持“走出去”与“引进来”相结合,经济合作与人文融合并重,加快构筑“一带一路”新网络。
4月24日早晨,在位于厦门片区的海沧货栈,首批来自台湾的外接硬盘通过“海铁联运”方式搭上“台厦蓉欧”国际班列,奔赴欧洲波兰。自贸试验区与“一带一路”两大国家战略在厦门“无缝对接”,海丝与路丝在厦门交汇,一条向西横跨欧亚大陆、向东串联台湾地区及东南亚各国的物流大通道由此形成。
改革既是驱动力,也是凝聚力;既是方法路径,也是精神内核。“厦门市委、市政府高度重视自贸试验区建设,把这一工作作为特区先行先试精神的延续和深化,积极将全市的改革创新统筹到国家改革开放的战略大局中,纳入自贸试验区制度创新工作中。”福建自贸试验区厦门片区管委会副主任熊衍良说。
一年来,全市各级各部门凝心聚力,大胆试大胆闯,制度化推出115项政策措施,自贸试验区成为全市改革创新的助推器。如制定自贸试验区招商联动办法,通过“区内注册、区外运营”方式,将自贸试验区创新制度覆盖到全市,带动全市的招商热情,形成自贸试验区建设与各行政区联动发展机制。在打造“惠民”平台方面,制定进口商品展示交易发展办法和跨境电商扶持办法,支持片区24家进口商品展示交易平台企业加快发展。
“浩渺行无极,扬帆但信风。”自贸试验区是“改革高地”而不是“政策洼地”,是“种苗圃”而不是“栽盆景”。从43.78平方公里的自贸试验区到1699平方公里的厦门特区,从海峡两岸到“一带一路”沿线国家和地区,厦门全面深化改革、创新转型发展的内涵和理念不断“走出去”!(厦门网)
(责任编辑:魏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