京津冀产业创新协同发展高端会议现场。记者 董立龙摄
阅读提示
本届廊坊5·18经洽会上,京津冀产业创新协同发展高端会议聚集了来自中国社会科学院、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等机构的专家学者,共同从产业创新角度来解读京津冀协同发展。
结合当前宏观经济形势,深入分析京津冀产业协同发展的机遇和态势,专家认为,京津冀协同发展背景下的产业协同创新,需要把先行先试的改革放到更加显著的位置。
“改革”比“产业机会”更重要
“京津冀协同发展战略有一个方面或多或少被忽略了,也就是改革先行先试战略。”5月18日举行的京津冀产业创新协同发展高端会议上,中国社会科学院副院长蔡昉在主旨发言时开门见山,把议题引向深入。
“这一点可能比大家想到的产业机会更重要。”蔡昉认为,历史经验表明,国家任何一个政策,人们首先都抓住的是产业发展机会。比如优惠政策、各种各样的便利条件,大家抓住了,带来了GDP的增长。“但是第二个机遇,就是借机允许改革突破一些原有的体制机制障碍,建设新的体制机制,有的地方抓住了,有的地方就没抓住。”
对此,不少与会专家认为,实施京津冀协同发展战略,需要制度创新、加快改革。
他们认为,改革本是京津冀协同发展题中应有之义。国家层面为此也明确提出,要加快破除体制机制障碍,推动要素市场一体化,构建京津冀协同发展的体制机制,加快公共服务一体化改革。要抓紧开展试点示范,打造若干先行先试的平台。
“改革是需要付出成本的。比如户籍制度改革,新市民需要纳入社会保障体系,这是直接需要投入。‘三去一降一补’方面的改革,对地方GDP也有一些短期的牺牲,这也是成本。”蔡昉认为,更为关键的问题在于,付出成本的地区和得到红利的地区有不对称现象。
“需要在市级政府、省级政府和中央政府之间建立一个合理的成本分担机制。”蔡昉认为,被赋予先行先试重任的京津冀地区,既有明确的边界,又有足够大的空间,因此可以把行业、区域、企业之间的生产要素进行重新配置。
专家们认为,京津冀地区是一个最适当的改革试验对象。在推进京津冀协同发展过程中,一定要打好“改革牌”。不然的话,当把当前产业分工的优势红利挖掘干净后,未来经济增长的可持续性将难以保证。
让创新资源在京津冀区域内进行高效配置,同样需要改革来推动。
中关村创新发展研究院院长赵弘认为,北京建设具有全球影响力的科技创新中心,亟待从创新城市向“创新城市群”演进,也即要让城市群当中处于不同节点的城市,分担起整个创新链条的不同功能。
“北京辐射了全国,却没有很好带动周边。”赵弘深刻感受到,在科技成果转化等方面,作为创新资源最集中的北京呈现出一种“导弹式”的外溢状态。比如,吸纳中关村技术辐射的地区,江苏和上海分别占据了第一位和第二位。
他认为,通过改革,进行利益共享机制、人才交流机制等多方面的体制机制创新,营造创新环境,可以让廊坊这样的城市成为北京“创新城市群”的重要节点。
政策创新激活市场意识
多位与会专家认为,落实京津冀协同发展战略,打好“改革牌”,最应该做好的文章就是落实中央提出的正确处理政府与市场关系的要求,在这个方面提供典范。
“当前被认为是换挡期,其实不仅要从经济增长的高速换到中高速,更重要的是激活民间这个挡。”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宏观经济研究部巡视员魏加宁呼吁,激活民间力量,首先要厘清对民营资本的有关政策和机制。
魏加宁认为,过去,政府层面对民间资本持有一种实用主义态度。每当经济遇到困难时,就给民营企业家作揖,请民间资本赶紧投资。而经济形势一好,一些计划经济的办法又被搬来,用以压制经济过热。
他以煤炭产业举例,某产煤大省在煤炭市场好的时候,国有资本全面接管煤炭行业,把民间资本赶了出去。结果现在高位接盘高位套牢,导致了今天的重重困境。“今天经济困难了,再说要请民间资本来投资,人家还信吗?”
与会专家指出,无论是成功的国家还是发展比较快的地区,都有一个基本的经验,那就是善待资本,善待人才,善待创新。
“对河北而言,京津冀产业协同发展更要进行政策创新,进一步激活市场意识,让民间资本力量进一步释放。”中国民营经济研究会常务副会长王忠明说,遵循经济规律,才是三地产业创新以及河北发展的根本。
专家视野中,产业的协同发展存在多种形式。而过去的政策重点往往集中表现为通过各种园区的建设,引进外部企业前来投资,或围绕某个龙头企业吸引各种配套厂商。
中国科技发展战略研究院常务副院长王元认为,从政策设计角度来看,这些政策确实能够在短期内见到成效,但需要特别引起重视的是由技术变革而引发的产业形态变革。比如智能制造中,越来越多的生产环节是可以被分离出来的,可以在不同的空间进行布局,而不仅仅是集中在一个区域里。
会间提到了一个典型的例子。诞生在北京中关村的一家知名科技企业,在全国布局了12家分支机构,除了珠三角的深圳、珠海、东莞之外,还分布于郑州等地。
“谈产业协同,不要再过多地把精力放在什么重要性、必要性上。”王元建议,要真正抓住三地的主导型产业和成长较快的产业,分析这些产业的发展规律,并和国际主流的产业发展形态进行比较,最后再提出一些能真正促进和推动主导产业协同发展的创新政策和思路来。
(责任编辑:秦宇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