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庆两江新区“筑巢引凤” 5年招商引资超万亿

2016年07月11日 19:36   来源:人民网   

  “下有陆家嘴,上有江北嘴”,这是重庆对江北嘴的定位。今日,重庆对江北嘴的规划定位逐渐成为现实,江北嘴中央商务区主体建设已近尾声,金融产业呈现全面发展势头,国内巨头们争相落户。江北嘴对两江新区,乃至重庆经济的助推作用,越发显现。

  重庆此时此地,类似“江北嘴”的“小巨人”正在接二连三地崛起。规模化开始显现的两江国际汽车城、水土园区的机器人、互联网产业园的高新企业……两江新区,这个从一开始就备受瞩目的国家级开发开放新区,凭着一身闯劲,搏出了属于自己的一片天空。

  两江之变,是“新常态”下的重庆发展的缩影,亦为中国经济“调结构转方式”提供了一个绝佳范本。

  ◆他们为什么来两江新区?

  靠诚意与决心,五年累计签约项目2740个

  京东方重庆第8.5代薄膜晶体管液晶显示屏生产线项目,是技术最先进的生产线之一,为三星、惠普等跨国公司的智能终端产品提供核心配套。

  而当初听说重庆要建“全球最大笔电生产基地”时,集团CEO陈炎顺说自己“一笑而过”。陈炎顺坦言,此前在考察时,觉得重庆缺乏市场、供应链、物流等配套,并不适合发展半导体产业。

  “2012年8月份,再次来到重庆时,重庆的变化着实让我大吃一惊。”陈炎顺表示,从再访重庆到最终与重庆市政府签订合作协议,仅花了3个多月的时间。这也从侧面反映出重庆在招商引资方面的诚意与决心。

  2015年3月,京东方重庆生产线投产,同年4月实现量产。该生产线在创造了从打桩建设到产品点亮的全球业内最快速度的同时,也吸引了美国康宁、日本住友化学、韩国东进化学等20多家上下游配套企业落户重庆,逐渐构建起一条完整的液晶面板产业链。

  “实际上,我们所有的调结构,都是围绕着‘优化存量,引进增量’这句话在做。”两江新区管委会常务副主任汤宗伟直言,在发展增量上,两江新区主要依照“规模性、成长性、影响性、带动性、贡献性”等5个标准来引进和培育项目。

  这些年,两江新区“筑巢引凤”,成效显着。统计显示,两江新区五年来累计签约招商引资项目2740个,合同投资额10683亿元,其中外资260亿美元。已开工项目2178个、开工率79%,已建成投产项目1924个、投产率70%,在需求疲软、通货紧缩的逆境中显示出较强的韧劲,保持住两位数以上增长。

  ◆为什么这里“风景”长好?

  集群化方式重新界定产业功能布局

  “两江新区有一个特殊之处在于它是老区带新区。”汤宗伟指出,挂牌成立之前,这个区域已经有比较好的经济基础,有一定的经济存量。

  优化存量,就相当于“补血”。“两江新区在优化存量方面,主要做好了转型升级、重新界定功能布局这两篇文章。”汤宗伟认为,要把结构调整好,首先要从功能的合理布局上打破原来的行政边界,按基地化、集群化垂直整合一体化来进行组织布局。

  说到存量经济,就不得不提汽车产业。“经过多年的打造,2015年重庆市汽车产量突破300万辆,成为全国最大汽车生产基地。”两江新区汽车产业办公室副主任向阳介绍,其中两江新区汽车产量达到213万台,占到了重庆市汽车总产量的70%。

  正在建设的两江国际汽车城,意图打造成为中国西部最大的乘用车生产基地。这份底气从何而来?

  依靠系统性的产业生态链和集群发展方式,是两江新区给出的答案。两江国际汽车城采取的“整机+配套”模式,打造了一批具备区域影响力和竞争力的产业集群。汽车产业中聚集了长安、长安福特、上汽通用五菱、现代等知名品牌商,并引进了发动机、变速器、制动系统、转向系统、钢板、轮胎等一大批关键零部件配套企业,一批关键零部件实现本地化生产,本地配套率达七成以上。

  目前,两江国际汽车城已完成7家车企、370万台整车、100万台变速箱、450万台发动机、4700亿元产值的产业布局。到2017年,将有望建成世界级研发、设计中心,成为国内研发实力最强、掌握自主知识产权最多的汽车产业研发高地。

  不仅如此,通过产业内部集群发展的模式,两江新区电子信息产业也蓬勃发展,形成了宏碁、纬创等“整机企业+代工企业+零部件企业”的格局,大大优化了产业生态,降低了配套成本。

  ◆创新发展的动力从哪里来?

  引进主体,建设载体,优化环境,创造生态,提升能力经济要发展,光调结构是不够的,还得转方式。汤宗伟归纳指出:“近年来,两江新区主要围绕拆迁保障、科技创新、产业引资、产业扶持、市场培育、开发开放这六方面进行探索。”

  创新就如同“造血”,是引领发展的第一动力。两江新区深刻认识到,在发展中,光“保本”是远远不够的,必须紧跟时代需要,以创新促发展。

  作为长江上游的创新中心,两江新区紧紧围绕“建设西部创新中心窗口”的目标,大力创建国家级自主创新示范区,引进科技创新主体,建设创新创业载体,优化创新创业环境,打造创新创业生态,提升科技创新能力,为两江新区产业结构转型升级提供持续动力。

  日前,从落户于两江新区的国家机器人检测与评定中心(重庆)传来消息,该中心预计于2017年6月正式投入运行,为国产机器人提升核心技术助力。而这一项目,仅仅是两江新区加快建设全国领先的创新研发平台的缩影之一。

  一系列创新研发平台的形成,为开放式的研发体系搭建了空间。目前两江新区内,创新创业的氛围极为浓郁。服务贸易领域的“阿里巴巴”——猪八戒网,已经成长为新区的龙头企业。同时,两江新区还与高校、科研院所、知名企业等,合作研究共建新兴科技创新创业平台,鼓励众创、众包等新型研发模式,不断提升新区产业研发能力。

  时至今日,两江新区的创新产业集聚度不断提高。在位于水土的两江新区科技创新中心水土基地,华数机器人、富硕节能控制芯片、中科院华鹊手术机器人等项目相继落户,一座座创新型楼宇正在崛起,一大批众创空间也遍地开花。

  近年来,两江新区积极适应经济“新常态”,大力发展十大战略性新兴服务业集群,包括新兴金融、国际物流、大数据及信息服务、软件设计及服务外包等。6月16日,由两江新区组建的重庆两江产业发展集团举行了揭牌仪式。该集团注册资金100亿人民币,将重点瞄准供给侧改革,助推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

  ◆大环境下,两江如何给自己定位?

  融入国际市场,打造内陆开放高地

  自身“内功”练好了,如何走出去成为关键。从区位上来看,两江新区西连“渝新欧”国际铁路大通道,东接长江黄金水道,是“一带一路”和长江经济带两大战略的交汇点。

  为做好“换血”这个“大手术”,近年来,依托保税港区、果园港区、空港、“渝新欧”国际铁路大通道等物流平台,两江新区着力发挥各类通关口岸的功能和作用,加速内陆对外开放高地建设。

  今年已在寸滩港工作6年的屈宏感触颇深。作为重庆国际集装箱码头有限责任公司总经理的他,给记者细数这些年的变化:6年前,寸滩港运输的货物相对单一,主要为煤炭、钢材等工业用品;时至今日,寸滩港不仅在运量上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货物的品种也几乎涉及到生产生活的各类物资。

  这从重庆“遍地开花”的跨境电商可以得到印证。在2015年底开业的洋展购跨境商品直购体验中心,来自全球各地的商品琳琅满目。“拿欧洲商品来说,现在主要是通过海运转江运进入重庆。”重庆市洋展购网络科技有限公司董事长薛跃武透露,但两年内,这些欧洲的商品将有望通过“渝新欧”铁路运至重庆集中分拨。届时,物流成本将进一步降低。

  实际上,凭借运输快捷、综合物流成本较低的优势,“渝新欧”已先后吸引蜜芽宝贝、唯品会、万国优品、大龙网等数十家跨境电商企业入驻,带动重庆跨境电子商务迅猛发展。同时,依托“渝新欧”,重庆还在内陆率先开展整车进口、保税商品展示交易、国际转口贸易等口岸经济。

  通过大通关、大通道、大平台的开放探索,两江新区形成了寸滩港、空港“港口、口岸、保税”三合一的一类口岸高地功能,并与位于重庆沙坪坝区的团结村铁路口岸,共同成为重庆服务全球市场的核心口岸体系。正是这些逐步趋于完善的立体口岸体系,改变了两江新区对外开放的格局。

  “十二五”期间,两江新区累计完成进出口总额1500亿美元,129家世界500强企业落户新区。2015年11月,中新两国第三个政府间合作项目运营中心落户重庆,为两江新区紧跟国家战略,以更加开放的姿态腾飞再次提供重大机遇。刘政宁

(责任编辑:杨淼)

精彩图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