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地方经济首页 > 即时新闻 > 正文
中经搜索

为让孩子上重点大学 山西一家长被骗850余万

2016年07月25日 07:30   来源:新文化报   

  为让孩子上重点大学,山西朔州一家长被诈骗850余万元。日前,朔州市公安局侦破这起诈骗案,抓获犯罪嫌疑人王某。

  3月25日,朔州市公安局接到朔城区居民曹某报案称,其被王某以帮其儿子上大学为名,诈骗现金850余万元。

  接报后,警方立即成立专案组,全力展开侦破。专案民警逐步掌握了嫌疑人王某的犯罪证据及行踪轨迹后,于6月30日在广州市越秀区某休闲中心将王某抓获。

  经查,2012年9月至2016年3月期间,王某以为曹某儿子上某重点大学提供帮助为名,分多次骗取曹某现金850余万元。目前,犯罪嫌疑人王某已被依法刑事拘留,案件正在进一步侦办中。

  时值高考录取阶段,犯罪分子常利用个别考生家长高考成绩不理想,易产生的焦虑心理,进行心理暗示,诈骗钱财。专家提醒家长,千万不要盲目轻信他人,给自己和孩子带来不必要的伤害。

  1.招生骗子最常用的手法是大肆吹嘘自己“有关系”、“有内部指标”。而实际上,高校招生是实行严格的计划管理,且通过省级招生办向社会公布,绝无内部指标,也绝不可能计划外扩招。

  2.伪造录取通知书。不法分子有时会拿出伪造的材料或招生机构内部文件,如空白的录取通知书等假材料以骗取学生及家长信任。

  3.收取高昂中介费。高校招生除按规定收取报名考试费等少量费用外,不向学生及家长收取任何费用。凡声称读大学须缴纳“中介费、赞助费”等,一定要警惕。

  4.还有一种常用的手法,就是带考生及家长察看招生场所。有的骗子团伙在外地租用招待所或商用写字楼,对考生及家长声称是招生场所,遇此情况,考生及家长要立即向公安等机关举报,因为目前普通校招生已经全部实行远程网上录取,由各省级招办与有关院校通过网络完成录取工作。

  骗子谎称能帮忙上大学 诈骗52万被判10年罚10万

  高考成绩已经揭晓,部分考生名落孙山,这些落榜的考生家长可能又会“有病乱投医”,托关系、走后门,为了孩子美好前程,不惜代价,给了骗子可乘之机。近日,记者从河南新密市检察院获悉,去年淇县一名只有初中文化的农民郗峰,凭借自己曾在河南某电视台工作过的经历,谎称其认识河南省教育厅领导,能让高考应届学生以低分上本科院校并且进入学校后有正规的网上能查到的学籍,毕业后能拿到正规的网上能查到的毕业证、学位证为由,诈骗5名考生家长现金52万元,被法院依法以诈骗罪判处有期徒刑10年,并处罚金10万元。

(责任编辑:宋雅静)

分享到:
中国经济网版权及免责声明:
1、凡本网注明“来源:中国经济网” 或“来源:经济日报-中国经济网”的所有作品,版权均属于
  中国经济网(本网另有声明的除外);未经本网授权,任何单位及个人不得转载、摘编或以其它
  方式使用上述作品;已经与本网签署相关授权使用协议的单位及个人,应注意该等作品中是否有
  相应的授权使用限制声明,不得违反该等限制声明,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时应注明“来源:中国
  经济网”或“来源:经济日报-中国经济网”。违反前述声明者,本网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2、本网所有的图片作品中,即使注明“来源:中国经济网”及/或标有“中国经济网(www.ce.cn)”
  水印,但并不代表本网对该等图片作品享有许可他人使用的权利;已经与本网签署相关授权使用
  协议的单位及个人,仅有权在授权范围内使用该等图片中明确注明“中国经济网记者XXX摄”或
  “经济日报社-中国经济网记者XXX摄”的图片作品,否则,一切不利后果自行承担。
3、凡本网注明 “来源:XXX(非中国经济网)” 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
  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
4、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需要同本网联系的,请在30日内进行。

※ 网站总机:010-81025111 有关作品版权事宜请联系:010-81025135 邮箱:

精彩图片
关于经济日报社关于中国经济网网站大事记网站诚聘版权声明互联网视听节目服务自律公约广告服务友情链接纠错邮箱
经济日报报业集团法律顾问:北京市鑫诺律师事务所    中国经济网法律顾问:北京刚平律师事务所
中国经济网 版权所有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10120170008)   网络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0107190)  京ICP备18036557号

京公网安备 11010202009785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