随着京津冀协同发展战略的稳步推进,全力打造京津冀协同发展先行示范区的三河市在基础设施、产业对接等领域先行一步,经济社会发展成绩斐然,受到全国媒体关注。7月22日,来自人民日报、中央电视台、经济日报、光明日报、农民日报、科技日报、河北日报、河北电视台、凤凰网等20余家新闻单位的30余名媒体记者聚焦三河燕郊参观采访。
活动期间,采访团一行先后到燕达国际建康城、徐尹路(燕郊段)潮白河大桥建设现场、燕郊高新区兴远高科产业园和汇福集团粮油罐装车间进行了实地参观。各家媒体记者从各自角度出发,围绕三河市在京津冀协同发展中如何在产业、交通基础设施等领域与京津展开对接进行了深入采访。
近年来,三河市紧紧抓住京津冀协同发展重大机遇,加快推进基础设施建设步伐,多条公路、轨道对接项目快速推进;产业结构持续优化升级,新增入统规上工业及服务业企业28家,创客空间总面积达4万平方米,服务业增加值达229.5亿元,高新技术企业和科技型中小企业分别达38家和443家,科技进步贡献率达61.3%。去年以来,三河市域经济稳中向好,2015年全部财政收入达104.2亿元,公共财政预算收入达72.3亿元,今年上半年实现财政收入71.4亿元,公共财政预算收入41.5亿元,稳居全省县级首位。
“十三五”时期,三河市确立了“立足高端、创新驱动、转型升级、协同发展”四项工作原则,实施“产业支撑、城乡统筹、绿色生态、社会治理、党的建设”全面推进发展战略,坚定“挺进五十强、率先达小康”的奋斗目标, 全力打造京津冀协同发展先行示范区。
“协同发展不是一句空话,最终要落到实实在在的工作上。”农民日报河北记者站站长冯雷参观后说,三河无论在基础设施建设方面还是在产业对接方面,都已经很见成效了。
“燕达国际健康城从瑞典引进的天轨移位系统和兴远高科科技园的众创空间,都很有看头儿。”科技日报总编室记者滕继濮说,三河的科技贡献率远比其他地域高,我将就感兴趣的“双创”等领域进行深入报道,让更多的读者了解三河、了解燕郊。
下车积极采访报道,上车热烈讨论交流,一天的参观采访让记者们时时发出惊叹,三河的发展颠覆了他们对传统养老产业的认识,让他们惊讶于地方在推进协同发展中重大基础设施对接的推进速度,更新了他们对地方“双创”工作推进力度的认识,大家纷纷表示,看到了一个蓬勃发展、求真务实的三河,一个将在京津冀一体化发展中大有作为的三河。
(责任编辑:杨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