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融改革,上海自贸区是门户

2016年09月26日 10:35   来源:国际金融报   

  

  上海自贸试验区成立那年,刚好是上海交通大学上海高级金融学院教授、中国金融研究院副院长钱军全职归国执教第一年。

  那年,钱军牵头高金承担的对上海自贸区的专项调研,主持撰写几万字的金融专项报告,为上海自贸区初期的建设发展出谋划策。在报告中,他勾画了自贸区金融开放轨迹。

  在上海自贸区成立三周年之际,钱军在接受《国际金融报》记者采访时,重点谈到了负面清单和金融创新,他把上海自贸区比做一艘远洋货轮,“如今货轮已经造好了,是时候出去做事了”。

  2013年10月1日,上海自贸区首推负面清单,此后,负面清单一直在瘦身。2014年,上海自贸区负面清单由设立之初的190项调整减少至139项;2015年,在自贸区扩围之际,上海、广东、天津、福建四个自贸区使用同一份负面清单,该清单又减至122项。

  钱军告诉记者,负面清单之所以得到外界一致认可,很大程度上是因为正面清单已不再适应金融体系和资本发展的需要了,“希望负面清单还可以继续完善,能够越来越短”。

  9月20日,商务部发言人沈丹阳在例行发布会上表示,上海等自贸试验区的负面清单还要进一步压减。“负面清单进一步压减的具体内容可望很快正式公布,压减力度也将‘比较大’。”

  自贸区金融改革一直是市场关注的另一个热点。

  钱军认为,上海自贸区最大的特色应该还是国际金融,“金融市场改革,上海自贸区肯定是门户,这是符合国家战略,符合上海国际金融中心建设目标的”。

  过去三年,上海自贸区进行了大量的金融市场基础建设,核心是自由贸易FT账户的建立。钱军认为,上海要建国际金融中心,就要推进一些具体的国际开放型的金融市场和产品,其中包括大宗商品、债券市场和股票市场,这些都可以在上海自贸区逐步建立起来。

  金融改革要创新,同时也要防风险。

  钱军认为,风险管理核心就是要有一个中央清算的监控系统,如今上海清算所已经搭建完毕,上海自贸区可以在这方面做很多事情,为中国未来金融进一步开放做一块“风险防范试验田”。

  目前,发达国家虽然对金融机构进行压力测试,但这些机构资产负债表不是全仓位的,而真正检测金融危机风险的是全仓位风险测试。

  “上海自贸区有条件做全仓位风险测试。我们可以通过中央清算系统获取参与交易的所有金融机构的全仓位信息,然后做真正意义的全仓位压力测试,这样的压力测试应该是全球领先的。”钱军告诉《国际金融报》记者。

  一说到对上海自贸区内金融改革路径,钱军思路泉涌,三年多前就出现在他递交的报告中的一些金融产品,如今推出时机已经成熟。比如,票据产品的发行。钱军表示,“这个在自贸区的交易应该是没有问题的,而且需求很大,会促进贸易。新加坡的贸易金融物资,如果在上海可以做贸易票据,船就不用在新加坡靠了。”

(责任编辑:魏敏)

精彩图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