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汉民:上海自贸区建设迈向崇高目标

2016年10月10日 11:11   来源:文汇报   

  对上海自贸区三年努力和成就,尤其是在法治化、国际化、便利化三方面取得的重大成就,我们应给予充分肯定。然而战斗仍未有穷期,一方面,上海自贸区未来的发展前程远大,另一方面,依然需要在法治化、国际化、便利化的道路上不断前行,引领前瞻。

  时光飞逝,上海自贸区运行三年了。什么是自由贸易试验区建设的核心任务?习近平总书记在今年3月5日参加全国人大上海代表团审议时明确指出:“核心任务是制度创新,要对照国际最高标准、最高水平的自贸区,深化完善基本体系,突破瓶颈、疏通堵点、激活全盘,聚焦商事制度、贸易监管制度、金融开放创新制度、事中事后监管制度等,率先形成法治化、国际化、便利化的营商环境,加快形成公平、统一、高效的市场环境,加快建立同国际投资和贸易通行规则相衔接的制度体系。”

  总书记这一段重要讲话完整勾勒出包括上海在内的我国自贸区建设的路径选择和崇高目标。上海自贸区运行三年来的实践充分证明并将继续显现,它不负众望、堪当大任。2013年9月29日,上海自贸区正式运行,我们可视其为中国自贸区1.0版本;2014年12月28日,十二届全国人大常委会第十二次会议决定上海自贸区扩容,并新增天津、广东、福建3个自贸区,可被视为中国自贸区2.0版本;2016年8月31日,党中央、国务院决定在辽宁、浙江、河南、湖北、重庆、四川和陕西新设立7个自贸区。由此,中国自贸区建设已然进入3.0时代。这充分表明上海自贸区三年的努力是完全可复制、可推广,进而可辐射的。

  法治化:上海自贸区新政的开端

  我以为在此方面,这三年所走的14步值得总结:

  1、 全国人大常委会在2013年和2014年分别决定暂时调整《外资企业法》《中外合资经营企业法》《中外合作经营企业法》《台湾同胞投资保护法》中有关外资企业审批的规定,为在我国首次尝试对外商企业实施准入前国民待遇和负面清单的规定,作出了创制性的贡献。

  2、 2013年9月29日,上海自贸区明确作出扩大开放6大领域、23个方面的决定,切中上海自贸区为我国进一步改革开放领航的要害。

  3、 2013年9月30日,首次实施的负面清单为我国治理体系和管理能力的现代化作出独特贡献。

  4、 2013年12月21日,国务院调整上海自贸区内有关法规和行政审批措施,为落实十八届三中全会关于“让市场在资源配置中起决定性作用和更好发挥政府作用”作出表率。

  5、 2013年12月2日到2014年2月,一行三会关于金融支持上海自贸区的“51条意见”,构成金融服务实体经济发展的总体政策框架。

  6、 2014年7月1日,上海自贸区进一步扩大开放的“新31条”颁布。

  7、 2014年7月1日,上海自贸区推出第二份负面清单。

 

 

 

  8、 2014年8月1日,正式施行的《中国(上海)自由贸易试验区条例》更是体现了悠悠万事法治为先的特征。在所涉及的10个方面,亮点纷呈。

  9、 2014年9月4日,国务院再次调整上海自贸区有关行政法规的实施,为自贸区进一步落实开放举措扫清法律障碍。

  10、 2015年开始,浦东新区在政府职能转变、政府治理能力提高、政府社会治理体系建设、政府全过程监管等方面,将自贸区成果努力辐射到整个浦东新区。

  11、 2015年4月8日,国务院发布四大自贸区统一实施的负面清单,为上海自贸区和其他自贸区政策协调奠定法律基础。

  12、 正是在上海自贸区先行先试的努力下,国家于2015年4月8日颁布

  《自由贸易试验区外商投资国家安全审查试行办法》,为自贸区事中事后监管模式法治化开了先河。

  13、 2015年10月30日,一行三会和商务部、外管局及上海市政府联合发布上海自贸区“金改40条”,成为新阶段深化上海自贸区融合上海国际金融中心建设的纲领性文件。

  14、 2015年11月25日,上海市政府发布《关于加快推进中国(上海)自由贸易试验区和上海张江国家自主创新示范区联动发展实施方案》。

  国际化:上海自贸区发展壮大的重要前提

  三年来,上海自贸区探索负面清单管理模式,这是对全球自贸区实践的客观总结和深化推进。无论是我国四大自贸区管理模式,还是世界超过70个国家利用外资的管理模式,概以负面清单管理为主导,从而导出“法无禁止皆可为” 的法律实践。由此,借鉴国际实践,成了我们自身努力的重要任务。三年三份负面清单,从2013年的190项,到2014年的139项,再到2015年的122项,一减再减,无不说明上海自贸区勇于探索、先行先试的实践。

  尤其值得指出的是,从2009年开始的中美双边投资协定谈判已经取得重大进展,协定附件即负面清单也已数次换文。我们期待在不久的将来,中美双边投资协定可大功告成,而协定达成后将完整实施于上海自贸区。因此,作为国家改革开放排头兵、创新发展先行者的上海,我们应想得更早、站得更高、走得更远。特别要关注美国的“两洋战略”即“泛太平洋伙伴协定”和“泛大西洋贸易和投资协定”中有关投资管理特别是负面清单的规定,并在上海自贸区率先进行必要的压力测试,我以为这应成为上海自贸区未来发展“由压力变为动力”的具体实践。

  便利化:激发市场创新活力和经济发展动力的基础

  上海自贸区运行三年来,累计新设企业接近4万家,而其中外资企业占比达20%。自贸区占上海总面积的1/50,去年产值是上海总产值的1/4;自贸区占浦东新区面积的1/10,去年经济发展总量是浦东产值的3/4,可谓创新活力和发展动力风起云涌。尤其值得指出的是,在今年上半年全国外贸进出口仍低迷之际,上海自贸区完成

  外贸进口增长4.6%,出口增长7.9%,殊为不易。究其原因,不外乎以下几条:

  ———探索负面清单管理模式,真正形成更开放、更透明的投资管理制度。无论是“七证联办”还是“证照分离”,都体现敢为人先的勇气。

  ———深化贸易监管制度创新,极大提升贸易便利化水平。特别是国际贸易单一窗口建设,被赋予了新的内涵,“一线放开、二线安全高效管住、区内自由”,已成为常态。

  ———深化自贸区金融开放创新,迅速加快与上海国际金融中心建设的联动。特别需要指出的是,在上海自贸区的试验和推动下,全国利率市场化基本实现,为人民币国际化注入巨大动力。金融创新框架体系的基本形成,也让我们有理由对上海自贸区金融开放的未来有新期许。

  ———推进政府职能转变,完善自贸区和浦东新区的联动机制。在浦东新区这一完整的行政区域内,以自贸区理念持续推进政府职能转变,使我们对两者的有机融合,有更高的期望。浦东新区发布的权力清单和责任清单,以及正在全面推进的行政审批制度改革,为自贸区未来发展开辟了新的空间。

  ———不断深化功能拓展,提升自贸区服务辐射能力。让自贸区七块区域各展所长,各显其能,不仅使区位优势显现,更使溢出效应与日俱增。

  总之,对上海自贸区三年努力和成就,尤其是在法治化、国际化、便利化三方面取得的重大成就,我们应给予充分肯定。然而战斗仍未有穷期,一方面,上海自贸区未来的发展前程远大,另一方面,依然需要在法治化、国际化、便利化的道路上不断前行,引领前瞻!

  (作者为全国政协常委、民建中央副主席,上海市政协副主席、民建上海市委主委)

(责任编辑:魏敏)

精彩图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