采访团在香菇基地采访 王振栋 摄
湖北富民农业生态园曾是荒山一片,现在种上各种果树 马芙蓉 摄
中新网湖北通山10月12日电 (马芙蓉)11日,湖北通山县大路乡新桥冯村香菇产业基地,当地村民、38岁的焦学益正熟练地搭建菇棚。
焦学益是今年7月来到香菇基地的。3个月下来,他用工资抵扣菇棒袋料,现已拥有属于自己的1万棒香菇。“11月份出菇,挣的钱不会比打工少。”焦学益在接受来自中央省市的40余家媒体记者、网络意见领袖采访时表示。
当天,“长征路上奔小康”网络媒体湖北行活动启动。采访团一行首站抵达通山县。
通山县是中国最早的县级红色政权诞生地之一,同时也是集“老、库、山、穷”于一体的省级贫困县。资料显示,至2015年9月底,该县初步核定确定贫困人口16675户,50921人。
“靠仅有的项目、资金去扶贫,很难实现脱贫。”咸宁市委办副主任、驻新桥冯村精准扶贫工作队队长李强海说,真正还是要用市场的办法,以产业带动就业,变扶贫“输血”为“造血”。
近年来,通山县大力扶持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农民合作社、种养大户、家庭农场发展,形成让贫困户跟着能人走,能人跟着产业项目走,产业项目跟着市场走的扶贫新格局。
焦学益便是扶贫的受益者之一。他所工作的香菇产业引进于今年6月份。基地采取特困户在基地同工、同劳、同学,进行孵化传播技术的方式,每天工资定额100元(人民币,下同),给贫困户提供就业机会。
基地还可帮贫困户解决资金和技术难题:特困户想自立门户,可用在基地务工所得抵扣香菇袋料;想租赁基地内标准版菇棚,每个每年仅需150元;想自建标准化菇棚,每个大棚可获基地200元补贴。截至目前,基地通过上述方式,已带动27户贫困户从事香菇种养,实现销售+技术全面对接。
占地3000余亩的湖北富民农业生态园,曾是“荒山野岭”。扶贫工作队进驻后,引进企业投资开发闲置荒山、荒地等资源,推行“村委会+公司+基地+农户”的联营模式,吸纳贫困户参与园区建设。
一年来,大片荒山披上绿装,种上桑葚、草莓、二月桔、火龙果等。记者看到,当地村民分散在基地内,给果树剪枝松土。
据介绍,生态园集休闲旅游观光、林果苗木花卉种植于一体,建设周期为3年,建成后预计年游客量30至50万人以上,可带动周边2个乡镇6个村同步发展,带动就业500人以上,还会在农民增收、农村稳定、产品示范等方面产生巨大的社会效益和生态效益。
据悉,通过创新产业扶贫模式,通山实现了精准扶贫“滴灌”到户,全县187个行政村中,有140余个村形成“一村一品”发展态势,为今年8740户、2.5万人脱贫打下坚实基础。(完)
(责任编辑:宋雅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