浙江龙游党员干部的精气神:创新、公心、真心

2016年10月12日 17:05   来源:中国新闻网   柴燕菲 赵晔娇

  龙游党员干部走上街头创国卫 龙游提供 摄

  龙游党员干部整治社区创国卫 龙游提供 摄

  龙游,浙西县城,近年来,随着城市框架和格局地不断放大,全面考验着龙游党员干部能力、作风和精神状态。

  在与时间赛跑的一场场硬战中,在砥砺前行的一次次较量中,在为民服务的一次次奉献中,龙游党员干部的精气神全面展现。“克难攻坚敢为人先”的创新、“一把尺子量到底”的公心,“群众利益放首位”的真心,让群众交口称赞。

  “肩扛千斤谓之责,背负万石谓之任”,干在实处、走在前列、勇立潮头的龙游好故事正不断被传颂着。

  党员干部的创新:克难攻坚敢为人先

  龙游县城大南门片区,是一个有故事的地方,她连接着几代人的乡愁记忆。

  2015年12月9日至2016年6月9日,半年间,这里发生了一件牵动龙游城的大事——这片土地被收购后将作为历史文化街区进行开发性建设。

  大南门片区的房屋大多房龄上百,破旧高危,亟须整治和修缮保护。

  龙游县政协教文卫体委员会主任周巧萍回忆,针对大南门片区改造的相关意见,每年都出现在县两会的议案、提案中,群众呼声颇高。但是近10年间,大南门片区多次准备改造,却因为居民房屋收购问题难以解决,工程一直动动停停,始终啃不下“硬骨头”。

  一边是群众呼吁多年的强烈期盼,一边是龙游县委县政府改造大南门的坚定决心,根治沉疴迫在眉睫。这一次,龙游干部破釜沉舟,创新方法化解矛盾,把创造力发挥到极致。

  2015年12月9日,八十多名从各个部门抽调来的党员干部入驻了指挥部。入驻第一天,他们在一楼入口处挂了一个大红的引导牌:房屋收购办公室。

  从征迁到收购,两字的变化虽小,却折射出工作理念的创新、政府职能的转变。

  “原本一说征迁,老百姓抵触的情绪不小,好比是给政府和老百姓之间划上了一条无形的鸿沟。现在不一样了,我们充分把握‘自愿申请,公平公正,阳光收购’的原则,向老百姓提出‘收购’。”大南门拆迁指挥部办公室主任、龙游县住建局局长徐建华说。

  这种转变意味着什么,龙游人贾柏生有着切身体会,他觉得:“征迁有着政府强制性的味道,收购成为了一种民事合同关系,双方是你情我愿的买卖关系。”他在大南门地区工作了15年,对这里有着深刻的感情,心中有一个念头,要是将来这里有商品房卖,他还想再买一套住回来。带着回忆和期待,贾柏生来到了房屋收购办公室,申请收购,双方在办公室坐下来,算好经济账,协商一致,收购协议就签成了。

  值得一提的是,贾柏生还拿到了2万元的网格奖,这也是理念创新的又一个生动诠释。

  “我们把产权户划分为一个个网格。如果网格内每一户都签约收购,每户人家都可以拿到2万元的完全签约奖,也就是被产权户津津乐道的网格奖。”徐建华说,这一措施起到了意想不到的效果,本就熟稔的邻里见面开起了玩笑:“你还欠我2万元,政府对我们好的,还不快去签约?”

  这样的转变,让徐建华觉得找到了工作方法,他说,如果政府非常强势,效果可能不好。政府要接地气,出台的政策要平衡、接地气,政策不能一厢情愿,老百姓要能接受。

  如今,走进指挥部,拄着拐杖神情自若的老太太,边走边和子女通话的老大爷,三五成群围在一起商量的兄弟姐妹,还有行色匆匆的指挥部工作人员……没有喧哗,没有情绪,在各自忙碌中传递出一种信息:繁杂的收购工作已近尾声。截至9月27日晚12点整,在885户总户数中,共申请收购873户,评估859户,签约817户。

  数字是枯燥的,但每个数字都浸透着每一个工作人员的汗水、勇气、智慧和担当。

  “如何更好的推进公共事业的建设,满足百姓需求,各地做出不少探索,龙游是一个很好的个案,从征迁到收购,龙游将保障公民的合法权益作为工作的出发点和落脚点,让公民作为参与者与知情者平等地参与到公共建设中来,这是在推进社会治理现代化时需要思考的一个问题。”浙江省社科院社会所所长杨建华认为,理念的转变,让龙游的工作方法有了转变,最终也顺利地推进了公共设施的建设。

  龙游党员干部的创新还体现在工作交流平台上。

  大南门项目攻坚群、创国卫先锋群、小高山搬迁攻坚工作群……每天天擦擦亮,龙游县委书记方健忠的多个微信群就热闹起来,到深夜还响个不停,一边是街道党员干部背着扫帚铁锹上街创国卫了,一边是又有一户居民喜气洋洋地搬入安置的新家了……

  不发红包、不发新闻,纯谈工作,考虑到天天在路面工作、进村工作,干部们自发组了微信群,这里成为了他们比拼赶超、交流工作的新平台。

  “看到他们干得热火朝天,我常常为党员干部们点赞。”方健忠将此总结为“线上工作办法”,他有感而发,有了这一平台,龙游党员干部实现了工作全覆盖,沟通零障碍,确保了各项政令高效落实,极大提高了工作效率。

  没有一股气,没有一股劲,就走不出一条好路,一条新路,就干不出新的事业。在当下,干部创新思维能力的重要性正日益彰显。

  党员干部的公心:一把尺子量到底

  大南门收购、小高山村整体搬迁、创建国家卫生县城……这些年是龙游大发展、大跨越的几年,在相关一系列政策、工作的推进落实中,做到一把尺子量到底,显得尤为关键和珍贵。

  “我们坚持公平公正,坚持不乱开口子、不搞突破,做到干部和群众一个样。”龙游县县长刘根宏说。

  在事关龙游未来的“城市东进”战略中,这一份公心得到了充分的体现。

  为加快城镇化建设步伐,回应群众的期盼关切,2013年8月,龙游县委、县政府明确提出了“城市东进”的战略构想,城东新区在衢江以南、灵山江以东,总规划面积6.9平方公里。

  水厂建在家门口,却用不上自来水;满城高楼,这里却不让建房;村内污水横流、道路不通、通讯不便、电力老化。龙游县东华街道小高山村,这个只有427个人口的城中村,基础设施建设严重滞后。作为城市东进的桥头堡,小高山村整体搬迁成为城东新区建设的突破口。

  “在刚性的政策框架内,我们确保老百姓的利益最大化,绝不会放水。”小高山整体搬迁总指挥、东华街道党委书记毛祥光自信地拍着胸脯说。

  基层事务总是千头万绪、人情交错,“不放水”这三个字,也是记者在和小高山整体搬迁项目部的工作人员交流时听得最多的。

  8月20日晚10时,天气依然闷热,84岁的张老汉在协议上庄重地写下了自己的名字。他说:“我这两个儿子,手心手背都是肉,要不是你们真心帮我,我真不知道该怎么平衡。”

  这话得从早些年说起。早些年,张老汉夫妻将5间房屋分三留二,兄弟各得一间半。后因哥哥易地建房,将老屋一间半并给弟弟。1989年土地使用权初始登记,产权人为弟弟,5间房屋为弟弟一家与张老汉夫妻共有。

  1992年,弟弟建新房,父母仍住两间老屋。2012年,因父母住的老屋年久失修,弟弟出资修缮。当年,达成书面协议,父母安置人口兄弟俩一人一个,父母住房由弟弟出资购置,由老人使用,产权归弟弟。

  可是,此次张老汉份额的货币补偿超过协议预期,按原有协议,哥哥感觉明显吃亏而心生悔意。手心手背都是肉,这笔钱怎么分,难坏了张老汉。

  “张老汉找到了我们,希望我们给出出办法,千万别伤了兄弟感情。”听着张老汉诉说起自己的难处,项目部政策组组长、罗家乡副乡长汪雪斌带领着团队反反复复上门做工作,既帮张老汉争取到最大的利益,又让兄弟达成和解,最后,兄弟各退一步,弟弟愿意给哥哥适当的现金补偿,并给父母留够适当的生活费。至此,问题得到圆满解决。

  “群众的眼睛是雪亮的,问题解决的公平公正,村民都服气,今后工作也就好开展了。”东华街道党委副书记吴光林由衷地说到。

  再将目光从小高山村挪回大南门,这里也是一个绝不“不放水”的地方。

  穿着短袖、牛仔裤,68岁的退休干部林红依然保持着当年乡镇干部的那份干练。2012年被返聘参与大南门收购工作,可是林红没想到这份工作比当年在乡镇工作还要累。

  林红一家在大南门片区住了二十多年,邻居都是退休老同志。一天,一位老邻居找到了林红托人情,“我们家所在的那幢房屋实际面积差了0.2平方米,在置换时就被降了一档,新房一下少了10平方米。”邻居让林红利用工作便利,出面沟通一下。林红想都没想就拒绝了,这事引起街坊邻居的不快。

  “一把尺子量到底,自己都做不好,还怎么做别人的工作。”说到这里,林红顿了顿,这位女干部告诉记者,工作“不放水”难免被旧相识抱怨,内心强忍着委屈,常常还得挂着笑容说好话,这就是龙游干部的公心。

  同样是巾帼,龙洲街道翠光社区书记党总支书记毛文红也是勇于“硬下心肠”来做工作的好干部,这种作风在该县创建国家卫生县城中发挥地淋漓尽致。

  争创国卫的关键期,正值盛夏,龙游日日最高气温直逼40度。毛文红和社区干部、志愿者们每天戴着草帽,手持铁钳和扫把上街道、进社区,墙角、树底、花坛边,不放过一个卫生死角,衣服湿了干、干了又湿。可是社区的工作并不好做,在起初,遭遇老居民的冷眼是家常便饭。

  “当时正是大热天,看到有些老人家,护着自家养在花坛里的鸡,守着种在路边的菜,急地一直流汗,我们心里看着心疼、担心地不行。”毛文红说,大家都是乡里乡亲,这时要是稍微有点“老好人”的想法,就放任老人家了。

  创国卫不能有一个死角!秉承着这种信念,毛文红不仅自己上门,还借助志愿者、网格员的力量,“以心换心”争取理解和支持。说起“公心”,毛文红打了一个简单而生动的比方,“如果今天我让这户人家种了小菜苗,那么明天那户人家的鸡就养到花坛了。”

  一把尺子量到底,已经成为龙游党员干部的坚定信念,他们结合刚性的政策和柔性的方法,处处体现出做群众工作的感情和智慧。

  党员干部的真心:群众利益放首位

  无论是创新,还是公心,千言万语都汇聚成一个词:真心。“我们真心为群众,大家也会感谢我们的党员干部的。”龙游县县长刘根宏有感而发。

  片片真心背后,是龙游干部舍小家为大家的情怀。

  面对记者,龙游县环卫所副所长傅柏生红了眼眶、数次哽咽。

  在创国卫的过程中,作为一线单位,环卫所的职责之大、任务之重可以用一组数字一窥究竟,迎着日出披着月光,每天共有400余名环卫工从事路段保洁和垃圾收集,每天清运垃圾170多吨,清扫道路面积220余万平方米。

  连续日夜奋战5个月,创国卫取得成功,傅柏生尽职地完成了岗位赋予的职责,可是却难见他舒展笑容。记者追问数次,他才哽咽着道出隐情:“我对不起父亲,如果我能早点带他去医院检查,他的左肾就不用摘除了……”更让这位家中独子不禁流泪的是,父亲并没有责怪他,每次上门探望,他父亲总是催他回去:“工作这么忙,回来干嘛。

  “我们给自己取了个绰号,叫做‘两头乌’。凌晨,天还是乌黑的,我们就出门了,深夜,天又乌黑了,我们才进家门。”龙游县综合执法局的伊伟新也说,创国卫,我们对家中老的、小的最愧疚,“如果家里不支持,我们的工作真的没法干。”

  感人的事迹、攻坚的故事哪怕三天三夜都说不完,龙游县委宣传部副部长、创建办主任徐兆云说,创国卫就是一块验金石,充分检验出了龙游干部团结合作、合力攻坚;敢于担当、一抓到底;吃苦耐劳、勇于奉献的精气神。

  片片真心背后,更是龙游干部与群众真心相交的付出。从门难进、脸难看,到“留下来吃饭”、“快喝茶”,这样的转变凝聚着无数龙游干部的真心付出。

  在东华街道,小高山村村民姜荣辉管街道组织委员蓝素华叫“大哥”,这声称呼来之不易。当年,姜荣辉一家8口人挤在100平方米的房子里,虽然狭窄但是难舍世世代代的家园,面对整村搬迁,他们一家人态度坚决:我们不搬。这时还有村民怂恿姜荣辉,让他做“钉子户”,好争取政策倾斜。

  蓝素华看在眼里,急在心里,他对这些村民说:“你们是从小看着姜荣辉兄弟俩长大的,你们这不是害他们吗?”

  考虑到这家人离开家园,生活不易,蓝素华帮着兄弟俩在距离街道办事处150米的黄金地段找了一个店面开起烧烤店,还帮着兄弟俩的孩子解决了上学问题……一年时间里,蓝素华成为了这户人家的常客,常常劝说他们放下心结:“你们兄弟俩眼光要放长远点,日子会好起来,还怕没有钱赚?”

  “我很感动,一路走来,大哥真诚帮我们一家。”姜荣辉如是说。真情融化了坚冰,眼下,这个村还面临着土地征用的问题,他对蓝素华说:“大哥,你看着办就行,我们都相信你。”

  片片真心背后,还有龙游干部恪守职责的担当,硬是啃下来一块块硬骨头。

  在大南门指挥部,当记者从工作人员姜银海手里接过一份胜利路9-11产权继承人分布图时,还以为是一张族谱。按照亲缘和辈分关系,图上画满了密密麻麻的名字,细细数来,对这处房产享有继承权的共有四代45人之多。

  由于继承人太多,关系难以理清,“陈年旧事谁也理不清,谁也不愿站出来挑这个头,何况继承人又散居多个省份。”姜银海回忆说,我们采取委托代理的办法,召集8位代表先后调解了5次,法纪、收购、产权审核等各个工作组全程参与,听诉求、说政策、讲亲情,经过反复做工作,最终当事人愉快地接受了调解协议并签字。签字后,45人摆了5桌酒席,当大家笑着举起酒杯,这个纠结了半个世纪的老大难问题,终于尘埃落定。

  “民之所忧我之所思,民之所思我之所行。”知行合一,在龙游采访,记者总能感受到一股高亢而热烈的工作氛围,党员干部常挂在嘴边的是“无私奉献”,身体力行的是“兢兢业业”。

  家中父母生病不离岗,新婚不久的新娘子睡在办公室里,打好点滴赶回办公室开会,在病床上还用虚弱地声音和村民做着交流,脚被钉子扎破了缠个纱布继续干,乐呵呵地自封“垃圾西施”,哪怕一些即将退休的老干部都不怕得罪人卯足了劲,他们质朴的话语传递出不平凡的理念:“在如今的工作氛围下,我们不讲个人得失,不考虑奖金绩效,就想着把事情做成功,就想着把老百姓的事情干好。”

  为政之要,惟在得人。

  龙游县委书记方健忠发自内心地为这支党员干部队伍自豪,虽然岗位不同、分工不同、任务不同,但在工作中都能做到上下一条心、全员一股劲、整体一盘棋,大家分工协作、优势互补,大家团结和谐、相互鼓劲,共同搭建了环环紧扣、高速运转的工作链条。

  “龙游党员干部在一线干事,为‘官在实事上有为’作出鲜活注解,这也充分印证了一句话:只有沉住气、弯下腰,才能够抬起头,做一名称职的人民公仆。”方健忠说。(完)

  

(责任编辑:杨淼)

精彩图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