软环境成振兴东北应破之题 长春“加减法”作出大文章

2016年12月09日 16:19   来源:中国新闻网   李彦国 郭佳

  中新网长春12月9日电 (李彦国 郭佳)加减法,这一最基本的运算法则如今成为中国东北中部城市长春闯出“经济雾霾”的“解题方案”。

  近年来,中国曾经最重要的工业基地、有“共和国工业长子”之称的东北地区因经济下滑成为焦点,黑龙江、吉林、辽宁三省过去两年经济增速连续居于全国末五位的局面让各方焦虑不安。

  振兴东北从来没有离开决策层的视线,中央政府连出新政谋求重振东北经济。与此同时,各地政府也在寻求转变“破局”。

  就在今年,不沿边、不临海,原本在东北四个副省级城市中实力一般的长春脱颖而出。

  上半年,长春市GDP完成2400亿元人民币,增长7%左右;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完成1170亿元,增长7.1%。今年前9个月,长春市工业固定资产投资完成2048.6亿元,高于全国增速,居15个副省级城市第二位、东北四市首位。

  这些数据在东北地区处于领先水平。有媒体评价称,在宏观经济环境错综复杂的情况下,长春交出的答卷让其步入“优等生”水平,这样的成绩殊为难得。

  此前,一股“投资不过山海关”的声音一度流传。普遍的观点认为,东北振兴需要打通体制障碍,实施“硬改革”,同时也需要改善“软环境”,这已成为重振东北经济的“应破之题”。

  这也与中央高度重视新型政商关系、改善经济发展软环境契合。日前,记者在这座老牌工业重镇采访发现,在软环境建设过程中把“加减法则”做到极致,正是长春实现成绩反弹的重要原因。

  减负放权释放出市场活力

  东北振兴非“朝夕之功”。这期间,“两只手”的作用不可忽视,既要用好市场这只“看不见的手”,也要依靠政府这只“看得见的手”,二者各司其职、各显其能。

  采访中记者发现,长春官方一直重点强调的是,要重视遵循市场规律,最大限度放权市场,为企业减负松绑。

  今年6月,中共长春市委、长春市人民政府下发的《关于进一步加强经济发展软环境建设的实施意见》中提出,要深入推进投资审批改革,全面清理规范投资项目前置审批条件,优化项目审批流程、减少审批环节、压缩审批时限。

  “该取消的取消、该下放的下放、能合并的合并,最大限度方便企业和群众办件、办事。”长春市国土资源局局长李成员介绍,该局先后下放了临时用地审批等11项行政职权,同时压缩审批流程,从原来的34个整合到目前的23个。

  这样的举措引来一批重点项目落子长春。来自长春市国土资源局的数据显示,截至11月底,该市共获批征地1230公顷,主要集中在大项目上。

  “我们把工作的核心和主线定为‘问题导向’,明确提出了‘问题、问题、还是问题;落实、落实、就是落实’的原则。”李成员解释说,他们把“问题解决的确认权”交给了提出问题的企业或者用户,由局纪委派专人回访,保证每个问题都有着落、都有回音。

  另一个为企业减负的方式同样直接有效。长春市委要求,多个行政执法机关对同一企业都提出检查计划的,由政府法制部门协调,明确一个牵头单位进行联合检查。同时规定,同一行政执法机关对同一企业的执法检查,原则上每年不超过一次。

  减负放权多措并举,这使得企业能够安心、舒心在长春扎根落户。

  减消壁垒打造出生财宝地

  就在今年,长春市官方提出,实行统一的市场准入制度,按照“非禁即入”、“非禁即准”的原则,拓宽基础设施和公用事业特许经营领域,推进配套改革和制度创新,消除各种阻碍民营经济公平参与竞争的壁垒,构建公平的市场准入环境,建立招商引资联席会议制度,协调推动重大招商引资项目及早落户。

  此间长春市官方消息指出,年初以来长春赴新加坡、泰国、德国、香港和长三角、珠三角、环渤海等重点国家和地区开展的招商活动取得实效,全市累计开展“走出去”和“请进来”招商活动275次,其中“请进来”153次。

  数据显示,今年1—9月,长春市引进内资项目557个,引资额1055.6亿元,同比增长18%;实际利用外资50.8亿美元,同比增长19.1%。

  伴着“唱衰东北”的声音,“投资不过山海关”一度流传。不过长春用自己的数据作出回应:这里将成为服务的高地,政策的洼地,生财的宝地。

  长春市商务局投资管理处处长孙维生介绍,将加强对各类招商活动中签约项目的跟踪调度,推动协议项目尽快签约,合同项目尽快履约,资金尽快到位,项目尽快开工。

  充分体现“长春速度”的华为长春云计算数据中心项目成为佐证。3月初首次接触、3月底项目签约,4月底开工建设……目前在长春新区,厂房、机房楼、辅助楼等主体工程正在建设中。项目建成后,这里将是东北亚地区云计算数据的核心汇聚节点。

  加强服务营造和谐政企关系

  在长春市委的部署中提到,必须围绕问题导向、目标导向和实效导向,坚持做到三个结合:坚持与解放思想大讨论相结合,破解思想不解放,不敢担当、不愿担当、不善担当的问题;坚持与全面振兴发展相结合,破解责任落实不精准,推诿扯皮、懒政庸政怠政问题;坚持与高位对标争先进位相结合,学习借鉴,破解服务力度不够,不作为、慢作为、虚作为等问题。

  相关部门纷纷行动。“对于长春国税工作,我们绝不满足于省内领先,必须‘跳出长春看长春’。”长春市国家税务局局长孟军向记者介绍,他们坚持把长春国税放在全国去考量,同其他副省级城市、计划单列市进行对照,强化“打先锋”、“站排头”意识,比学赶超。

  基于此,针对“走出去”企业、大企业和重点税源企业的特殊涉税需求,开发了移动互联网服务平台长春“国税专+”APP,它突破了传统的管理服务模式,利用“不间断、零距离”的优势,使纳税人能在开通互联网的任何一个国家随时获取涉税资料、掌握税收政策、办理涉税业务。

  同时,该局推出的廉洁办税“十不准”、文明办税“十公开”、公开办税“十到位”惠及纳税人获得社会好评。

  加强监管把问题放到阳光下

  长春市深切体会到,“治软”目的是为了群众,“治软”必须依靠群众,把软环境问题放到阳光下,摆在群众面前,是“治病”的灵药。

  长春市国土局对系统内12起典型案件进行了通报曝光,10月份,又对纪律作风明察暗访情况进行了通报,开展“清风肃纪”活动,共发现和解决问题78个,8名责任人被组织处理。

  年初以来,类似上述情况的涉软环境案件频频被曝光。长春市各级纪检监察组织加大力度查处侵害企业、民众利益的涉软案件,43人遭到党政纪处分。

  长春市软环境建设办公室副主任刘星恒表示,长春以高度的思想自觉和行动自觉,以“知耻而后勇”的担当意识,正视自身差距与不足。

  刘星恒说,目前长春正在打造开放式治软模式,开展“电视问政”活动,倒逼制软问题破解;设立“红黑榜”,大力推广先进经验,曝光典型案例,发挥好引导和警示作用。

  加强保障化解企业后顾之忧

  长春市软环境办公室等单位建立了帮扶解困机制,深入了解企业(项目)落地过程中遇到的问题,强化跟踪式服务,协调解决企业在登记注册、融资贷款、配套生产等方面的实际困难,降低企业运行成本,化解企业后顾之忧。

  一个典型案例是,长春市利用长春市中小企业担保公司和长春市新兴产业股权投资公司,两个市级政策性担保和融资平台,全力帮助中小企业解决融资难、融资贵的问题。今年前9个月,两个平台共为中小企业提供新增融资58亿元,有效解决了中小企业建设资金的缺口问题。

  长春市工信局副局长杨连仲介绍,围绕推进重点项目谋划对接、落地开工、建成投产和达产达效,长春市建立了市领导、工信部门、各县(市)区、开发区和职能处室三级包保推进工作机制。

  数据显示,长春市全年重点包保推进了20个重大产业化项目、22个重大谋划项目、53个重大建设项目、60个新增产值亿元以上达产达效项目和780个投资3000万元以上工业项目。

  在长春新区,长春新能源汽车股份有限公司正在投建新能源汽车产业园。依托长春雄厚的汽车产业基础,这里将目标瞄向了建成动力电池、储能系统、研发中心以及新能源汽车整车生产基地。

  “之前我是在广州负责项目,南方经济发达省份软环境做得非常好,但是现在来看,长春这几年软环境也是越来越好,有一个‘小政府,大市场’的氛围。”长春新能源汽车股份有限公司基建部项目经理崔海涛说。

  崔海涛直言,是近几年与当地政府接触的过程中切身感受到这里“栽下凤凰树,引得凤凰来”的诚意,企业愿意扎根长春顺理成章。

  看似简单的运算法则加与减,实则背后蕴藏着大文章。在东北经济发展面临不少挑战的时候,长春从自身开始改革,痛下决心优化经商环境,释放发展内生动力,最终换来了阶段性胜利。

  长春市委书记王君正直言,现代市场经济发展规律证明,一座城市实力的强弱和对外影响力的大小,不仅仅在于城市规模的大小,也包含城市和产业品牌的塑造,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品牌就是生产力,就是竞争力。

  长春软环境建设正是运用了“加减法则”,减掉了旧观念、旧形象、旧机制,加进了新意识、新责任、新环境,从而塑造了“亲商、安商”的城市形象。振兴东北老工业基地到了滚石上山、爬坡过坎的关键阶段,“先天优势”并不明显的长春,在这加加减减之间,找到了一条自己的振兴之路。(完)

(责任编辑:宋雅静)

精彩图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