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地方经济首页 > 即时新闻 > 正文
中经搜索

整体熄火、局部爆发 北京二手房成交现郊区化

2016年12月29日 16:41   来源:北京晚报   徐楠

  岁末已至,二手房市场也随之入冬。单日成交不足500套的数据使二手房成交量从波峰一瞬间跌入谷底。但在成交量降低的过程中,单价近6万元/平方米的成交价却一再突破购房人的心理防线。

  在价格上涨的背景下,北京二手房战场也在发生转移,以大兴、房山、昌平、顺义为主的近郊区在成交量方面出现了明显上涨。高房价压力下,明年近郊区二手房或将成为成交主力。

  二手房市场整体熄火

  占据楼市成交80%的北京二手房在经历了11个月的火爆与博弈后,终于在12月有了偃旗息鼓的迹象。据伟业我爱我家集团市场研究院数据统计,12月上半月,北京全市二手住宅共网签8727套,环比11月下半月下降10%,较11月上半月下降9.8%,与去年12月上半月同期相比则下降了7.5%。

  事实上,二手房成交量自11月起便呈现了下滑趋势。“12月的数据可谓比11月还要低,对比去年成交量也要低于同期。”有业内人士分析,“由于首付比例提高等一系列因素影响,市场退烧的效应开始逐步显现。”

  相比下滑的成交量,房价仍然持续上涨。根据国家统计局数据,11月北京二手房价环比仍上涨0.2%,而内城区的房价也站稳6万元/平方米以上的大关。

  对此,伟业我爱我家集团副总裁胡景晖表示,自2009年至今,除2013年外,北京的二手房市场一直延续了四季度交易量持续走高的年终翘尾行情,但今年受楼市调控收紧的影响,这一规律或将被打破,年终翘尾行情将很难再现。“买房人的心态也更加理性。”胡景晖介绍,11月,每位成交客户的平均看房次数明显上升,达到3.09次。“购房人群决策周期的延长,说明新政对稳定楼市预期、平抑恐慌购房气氛起到了积极作用。”

  实际交易中,目前也出现了挂牌房源量增多、新增客户减少的现象,购房者的议价空间增加,曾经的“跳价”现象基本消失,部分业主开始降价出售,二手房市场正从卖方市场向买方市场转变。

  近郊区成交量激增

  二手房成交出现下滑,一方面源自政策影响。另外一方面也来自于内城区不断逼高的房价。

  “3个月,房子涨了80万。”家住东四环外的周女士说道,“自己115平方米的房子在10月时能卖到650万,现在中介说总价已经可以达到730万元。”

  虽然价格上去了,但房子的受关注度却开始下降。而这一点也让诸如大兴、房山、昌平、顺义等近郊区二手房成为了购房人眼中的香饽饽。

  “在大兴,单价4万元的价格可以选到临近地铁的优质房源。”位于大兴黄村的链家中介员工介绍,如果预算在4.5万元/平方米的话,不光可以选择临地铁,可以选择区域内相对优越的小区。

  事实上,由于内城区高房价的压力,北京二手房市场已经明显出现了向外部转移的情况。根据房天下提供的数据显示,以大兴为例,自10月起,单月成交量便已达到1600套以上。相比去年同期,成交量上涨了62%。而在房山,外溢的情况则更为明显,截至11月,房山二手房的成交量已达到5682套,相比去年上涨了182%。

  在安居客、58同城、赶集网等网站上,北京近郊区二手房的受关注度也在明显提升,挂牌量也呈现了上涨态势。

  “虽然内城区依旧是二手房成交的主阵地,但随着价格居高不下,将会使更多的刚需购房人转向近郊区的二手房市场,这一迹象将在明年呈现出爆发的态势。而上述区域的价格或将因此上涨。”业内人士分析,对于二手房市场来说,高房价的溢出作用将推动近郊区二手房的成交。为此,购房人需要早做安排。本报记者 徐楠

(责任编辑:石兰兰)

分享到:
中国经济网版权及免责声明:
1、凡本网注明“来源:中国经济网” 或“来源:经济日报-中国经济网”的所有作品,版权均属于
  中国经济网(本网另有声明的除外);未经本网授权,任何单位及个人不得转载、摘编或以其它
  方式使用上述作品;已经与本网签署相关授权使用协议的单位及个人,应注意该等作品中是否有
  相应的授权使用限制声明,不得违反该等限制声明,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时应注明“来源:中国
  经济网”或“来源:经济日报-中国经济网”。违反前述声明者,本网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2、本网所有的图片作品中,即使注明“来源:中国经济网”及/或标有“中国经济网(www.ce.cn)”
  水印,但并不代表本网对该等图片作品享有许可他人使用的权利;已经与本网签署相关授权使用
  协议的单位及个人,仅有权在授权范围内使用该等图片中明确注明“中国经济网记者XXX摄”或
  “经济日报社-中国经济网记者XXX摄”的图片作品,否则,一切不利后果自行承担。
3、凡本网注明 “来源:XXX(非中国经济网)” 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
  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
4、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需要同本网联系的,请在30日内进行。

※ 网站总机:010-81025111 有关作品版权事宜请联系:010-81025135 邮箱:

精彩图片
关于经济日报社关于中国经济网网站大事记网站诚聘版权声明互联网视听节目服务自律公约广告服务友情链接纠错邮箱
经济日报报业集团法律顾问:北京市鑫诺律师事务所    中国经济网法律顾问:北京刚平律师事务所
中国经济网 版权所有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10120170008)   网络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0107190)  京ICP备18036557号

京公网安备 11010202009785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