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们可以运用‘互联网+’建立一个牦牛物联网,创新西藏牧业经营模式,使牧民脱贫致富。”西藏工商界政协委员王世全12日在政协第十届西藏自治区委员会第五次会议中说。
利用包括“互联网+”、金融信贷等创新模式助力西藏精准扶贫的话题,在今年西藏政协会议中成为各界委员关注的焦点。西藏农业、工商、青联等多界别政协委员代表,均为未来西藏脱贫工作提出了“创新”的要求。
王世全指出,运用“互联网+”向全社会发起“牦牛爱心认养”行动,申请人支付一定的认养费,将西藏约500万头牦牛经过数据化、信息化处理,再推送给认养人。“若按全区20%牦牛量推动,一头牦牛按1000元(人民币,下同)领养费计算,每年可增加牧业产值100亿元,这背后的社会经济效益巨大,有助帮助牧民脱贫致富。”
经济界委员格桑平措也指出,要适应经济发展新常态,民族手工业生产者也需采用“互联网+”营销模式提高效益。“目前西藏民族手工业发展模式还是比较传统,建议建立产品技术研发中心,研发新产品,提升产品开发设计能力,从而助推民族手工艺者脱贫。”
在如何创新利用政府扶贫资金方面,农业界政协委员尼玛旺久指出,应创新涉农扶贫资金整合机制,高效用好扶贫资金。“如支持各级政府投融资平台通过银行贷款推进精准扶贫工作。”
西藏日喀则市对此已作出尝试。日喀则市利用政府产业引领资金建立政府风险补偿基金,通过银行信贷,撬动了8到10倍的金融资源。截至2016年底,日喀则市、县投入5.38亿元政府风险补偿基金,可撬动信贷40余亿元,大大促进了当地小微企业扩大规模、增加盈利,满足了脱贫资金需求。
来自青联界的委员格桑卓玛提出要挖掘贫困青年强大的创新创业潜力,使其在脱贫工作中先行一步。“青年是精准脱贫的生力军,开展例如‘青年创业大赛’、‘众创空间’、建立青年创业孵化基地等,都能有效激发青年参与脱贫的热情。”
西藏城乡“青年军”的创新创业能力已有展现。据了解,位于拉萨市曲水县的一家从事藏式铜器加工的青年民族手工艺合作社,通过创业大赛成功进入市场,不仅取得良好收益,还带动了周边乡村铜器制作发展。
西藏是中国唯一的省级集中连片贫困地区,也是中国脱贫攻坚工作的主战场。西藏官方表示,“十三五”期间实现西藏贫困人口全部脱贫。据西藏官方公布,2016年,西藏实现了13万人精准脱贫,2017年将完成20个贫困县(区)、1705个贫困村脱贫。
(责任编辑:石兰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