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标题:国务院印发《全国国土规划纲要(2016—2030年)》
发挥长江主轴线辐射带动作用适度扩大长江中游城市容量
武汉都市圈纳入人居生态与优质耕地维护区
积极培育国土开发轴带
目标:
到2030年,城市化战略格局进一步完善,重要轴带开发集聚能力大幅提升,多中心网络型国土空间开发新格局基本形成
国务院日前印发《全国国土规划纲要(2016—2030年)》(以下简称《纲要》)。这是我国首个国土空间开发与保护的战略性、综合性、基础性规划,对涉及国土空间开发、保护、整治的各类活动具有指导和管控作用。
《纲要》提出了加快构建“安全、和谐、开放、协调、富有竞争力和可持续发展的美丽国土”的总体目标。到2030年,国土空间开发格局不断优化,整体竞争力和综合国力显著增强,国土开发强度不超过4.62%,城镇空间控制在11.67万平方千米以内。城乡区域协调发展取得实质进展,国土开发的协调性大幅提升。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基本建成,可持续发展能力显著增强,单位国内生产总值能耗和用水量大幅下降,坚守耕地“红线”,建成高标准农田12亿亩,新增治理水土流失面积94万平方千米以上。基础设施体系趋于完善,资源保障能力和国土安全水平不断提升,用水总量控制在7000亿立方米以内。海洋开发保护水平显著提高,建设海洋强国目标基本实现。国土空间开发保护制度更加完善,由空间规划、用途管制、差异化绩效考核构成的空间治理体系更加健全。
《纲要》构建“多中心网络型”开发格局,推进建设国土开发集聚区和培育国土开发轴带。以“两横三纵”开发轴带为主,重点培育东西向开发轴带,促进国土开发重点由沿海向内陆地区纵深推进。提出推动长江经济带发展,以长江黄金水道为依托,发挥长江主轴线的辐射带动作用,向腹地延伸拓展。
《纲要》以资源环境承载力评价为基础,依据主体功能定位,按照环境质量、人居生态、自然生态、水资源和耕地资源5大类资源环境主题,区分保护、维护、修复3个级别,将陆域国土划分为16类保护地区,实施全域分类保护。
武汉都市圈和环鄱阳湖、海峡西岸、北部湾等地区被划分为人居生态与优质耕地维护区。《纲要》提出了保护城市绿地和湿地系统,治理河湖水生态环境,科学推进河湖水系联通,保护优质耕地等保护措施。
三纵
提升沿海轴带连接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建设的排头兵和主力军功能,成为我国实施陆海统筹战略、全面深化改革和对外开放的重要经济轴带。
进一步发挥京哈—京广轴带促进全国区域发展南北互动、东西交融的重要核心地带作用;建设京九轴带,打造成为促进中部崛起、产业梯度发展的重要经济带。
促进包昆轴带发展,发挥我国西部地区最重要的南北向开发轴带作用,建设成为我国向西南开放、密切西部地区联系的重要战略通道。
支持长江中游地区产业发展和人口聚集
《纲要》10次提及长江中游。
《纲要》提出加速提升长江中游地区重点开发区域集聚发展水平和辐射带动能力,加大承接产业转移力度,适度扩大城市容量,发展壮大长江中游城市群,适当扩大建设用地供给等举措,打造推动国土空间均衡开发、引领区域经济发展的重要增长极。
将长江经济轴带打造成为具有全球影响力的内河经济带,全面发挥促进我国东中西互动合作和沿海沿江地区全面开放的重要作用;建设沪昆轴带,打造畅通东南与西南地区沟通联系的重要通道。
两横
建设陇海—兰新轴带,形成我国向西开放、密切西北与东部地区联系的重要战略通道。
发挥京兰轴带作为我国北方地区东西向重要开发轴带作用,进一步畅通华北和西北地区经济联系。
加速提升集聚发展水平和辐射带动能力
加速提升长江中游地区和成渝等重点开发区域集聚发展水平和辐射带动能力,加大承接产业转移力度,适度扩大城市容量,密切城市群之间的联系,充分发挥对中部地区崛起和西部大开发战略实施的引领带动作用。
打造引领区域经济发展的重要增长极
发展壮大东北地区、中原地区、长江中游、成渝地区、关中平原城市群,适当扩大建设用地供给,提高存量建设用地利用强度,完善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加快人口、产业集聚,打造推动国土空间均衡开发、引领区域经济发展的重要增长极。
集聚发展装备制造业基地
促进中部地区重点发展工程机械、重型矿山装备、轨道交通、农业机械和输变电设备,推动长江中游、晋中、皖江等地区产业优化升级,形成具有区域竞争优势的装备制造业生产基地。
加快现代服务业中心建设
充分发挥长江中游、成渝、关中、辽中南、山东半岛、中原等地区的产业优势,形成区域性现代服务业中心。
建设重要商业功能区
建设京津冀、长江三角洲、珠江三角洲、长江中游、成渝、关中—天水、中原、哈长等重要商业功能区,优化流通节点城市布局。
强化汉江等河湖保护
长江中游和皖江地区,强化鄱阳湖、洞庭湖、汉江、湘江、巢湖等河湖生态建设和保护,扩大湖泊湿地空间,增强湖泊自净功能,防治土壤重金属污染和面源污染。
天然林地限制高强度开发
稳定南岭地区、长江中游、青藏高原南部等天然林地和草地数量,降低人为扰动强度,限制高强度开发建设,恢复植被。
构建互联互通基础设施网络
支持京津冀、长江三角洲、珠江三角洲、长江中游、成渝等开发集聚区加快一体化进程,加强在基础设施、产业发展、生态环境、公共服务、社会管理等方面的合作,构建互联互通的基础设施网络和资源要素市场体系,消除市场壁垒,促进生产要素跨区域自由流动。
培育成为新的经济增长极
推进国家级新区、国家级综合配套改革试验区、重点开发开放试区等各类重点功能平台建设,促进各类功能区有序发展。在中西部地区,培育长江中游、成渝等经济基础良好、资源环境承载力强、发展潜力较大的地区成为新的经济增长极。鼓励改革试验区创新发展,加快开发开放步伐,积累创新实践经验,为统筹城乡区域协调发展和优化国土空间开发格局提供经验示范。
适当提高国土开发强度
根据各区域资源环境承载能力、国土开发强度及在国土开发格局中的定位,合理配置建设用地指标,实行国土开发强度差别化调控。支持长江中游地区、成渝地区等重点开发区域加快产业发展与人口集聚,促进经济社会发展,适当提高国土开发强度,稳定建设用地供给。
重点推进长江经济带发展
长江日报记者梳理发现,《纲要》中5次提到长江经济带,对发挥长江主轴线的辐射带动作用、全面提高粮食主产区综合生产能力、巩固提升畜牧产品优势区、引导东部沿海地区产业向中西部地区有序转移等方面提出了要求。
发挥长江主轴线的辐射带动作用
推动长江经济带发展,以长江黄金水道为依托,发挥长江主轴线的辐射带动作用,向腹地延伸拓展。
促进国土集聚开发
依托主要交通干线和综合交通运输网络,重点推进丝绸之路经济带建设和长江经济带发展,以“两横三纵”开发轴带为主,促进国土集聚开发,引导生产要素向交通干线和连接通道有序自由流动和高效集聚,推动资源高效配置和市场深度融合。
打造特色化粮食生产核心区
巩固长江经济带地区粮食主产区生产规模,立足中游地区农业生产条件较好、耕地资源丰富的基础,推进双季稻、籼改粳和优质专用小麦生产区建设,强化粮食供给保障能力,打造特色化粮食生产核心区。
巩固提升畜牧产品优势区
充分发挥长江经济带上游地区优势,大力发展以草食畜牧业为代表的特色生态农业。严格保护草地资源,全国8个主要牧区省(区)草原总面积保持在3亿公顷以上。
引导东部沿海地区产业向中西部地区有序转移
充分发挥国土开发轴带的集聚和连通作用,加快构建综合运输通道,促进国土开发轴带沿线地区要素流动与产业协作,推进形成沿重点开发轴带的城镇、产业密集带。依托长江经济带和丝绸之路经济带,引导东部沿海地区产业向中西部地区有序转移,鼓励中西部地区运用企业协作、园区共建等形式,不断创新与东部地区进行全方位合作的途径与模式。
据中国政府网
国务院日前印发了《全国国土规划纲要(2016-2030年)》。这是我国首个国土空间开发与保护的战略性、综合性、基础性规划,对涉及国土空间开发、保护、整治的各类活动具有指导和管控作用。
武汉都市圈
在3万余字的纲要全文中看到一个新词汇——武汉都市圈。这是什么概念?
在全文第五章第一节《构建“五类三级”国土全域保护格局》中提到,要以资源环境承载力评价为基础,依据主体功能定位,按照环境质量、人居生态、自然生态、水资源和耕地资源5大类资源环境主题,区分保护、维护、修复3个级别,将陆域国土划分为16类保护地区,实施全域分类保护。
其中在人居生态类主题下提到,武汉都市圈等要着重保护城市绿地和湿地系统,治理河湖水生态环境,科学推进河湖水系联通,保护优质耕地。
武汉东湖生态旅游风景区 来源:武汉政府网
其实,这并不是国务院文件中第一次提到“武汉都市圈”概念。去年12月,国务院在发布的《“十三五”国家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规划》中也有提到“武汉都市圈”概念。规划中讲到,要依托中西部地区产业基础,大力推进成渝地区、武汉都市圈、长株潭城市群、中原城市群、关中平原城市群等重点区域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积极创造条件承接东部地区产业转移;支持昆明、贵阳等城市发展具有比较优势的产业,促进长江经济带上中下游地区产业协同发展。
武汉都市圈
武汉“1+8”城市圈
武汉大都市区
....
这些概念你分得清吗
“1+8”城市圈
“1+8”城市圈是以武汉为圆心和龙头,加上黄石、鄂州、黄冈、孝感、咸宁、仙桃、天门、潜江8个周边城市所组成。
面积不到湖北省三分之一的武汉城市圈,集中了湖北省一半的人口、六成以上的经济总量。
2004年,湖北省政府下发《关于武汉城市经济圈建设的若干问题的意见》,明确提出了武汉城市圈建设实施。
2007年,国务院批准武汉城市圈为全国资源节约型和环境友好型社会建设综合配套改革试验区。
武汉大都市区
今年1月22日,武汉市第十三次党代会召开。在发布的党代会报告全文中提到,要加快武汉大都市区规划建设。
加快武汉大都市区规划建设,强化武汉“主中心”辐射带动作用,加强与周边区域协同发展,统筹产业经济、生态保护、公共交通、市政设施、公共服务等综合布局,深入推进武汉大都市区一体化发展。发挥国家中心城市核心引领作用,有力挺起长江经济带脊梁,深化长江中游城市群省会城市新一轮合作,加强与上海、重庆等城市对接,共同推动长江经济带联动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