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切都属于过去,父辈既然可以白手起家创造这么多财富,哪怕最后失去了,也没有什么可以遗憾的。我相信自己通过努力也能够重新拥有。”春节假期一结束,温二代朱强(化名)早早踏上了去杭州的火车,开始了在外资企业打拼的旅途。
从坐拥数亿资产的温商“接棒人”,到经历风波后如今需要自己重新打拼,朱强一直很淡定。“父亲生意上虽然出了问题,但是已经把最宝贵的财富传承给我了,那就是敏锐的生意头脑和持之以恒的韧性。选择去外资企业从最基层做起,掌握现代化企业的管理方式,是我踏出的第一步。”
朱强只是个案。2011年,因为民间借贷资金链断裂,部分企业破产倒闭,一场被誉为“跑路潮”的风波开始“席卷”温商整个群体。温州,这个走在改革开放前沿的弄潮儿,也开始经历产业转型的振痛,很多企业在这场“洗牌”中,多年积累的财富化为乌有。
时过多年,在经历“跑路潮”以及随后的产业洗牌风波后,代表温商希望的“温二代”中,“朱强们”正不断涌现,为温州经济重新注入新的活力。
相比朱强的“打工”振兴之路,部分“温二代”选择了接棒父辈的企业,让老树开新枝,寻求东山再起。
刘洋(化名)的父亲是温州瑞安当地几个村的名人,除了本地的工厂外,在外地拥有矿产,遭遇风波前生意的规模颇大。随着矿产行业的不景气,加上刘洋的父亲突然离世,家道迅速衰落,家中更是负债累累。刘洋选择中断学业,回家挑起担子,继承了父亲的事业,并通过引入现代化管理让企业重新扭亏为盈。
这个春节,刘洋过得并不轻松,除了为工厂开工后的事情做规划和准备,还忙碌着新开的亲子游泳业务。“父亲的工厂我要守住,新的商机我也要抓住。”
对于新年的愿景,朱强和刘洋的想法不谋而合,那就是通过自己的努力,重塑父辈留下的温商“金字招牌”。
“跑路风波闹得最凶的时候,我出去外地做生意,都不敢说自己是温州人。我觉得当时温商的金字招牌的确是受损了。”刘洋表示,他和身边的温商朋友,正在用自己的努力,重新建立大家对温商的信任。
以朱强和刘洋为代表的温商们的不懈努力,正换来温州经济的复苏。
据温州市统计局数据,2016年温州地区生产总值(GDP)达到5045.40亿元,比上年增长8.4%,增速创5年来新高,高于浙江省平均水平0.9个百分点。这标志着温州正昂首迈入“5000亿俱乐部”。
浙江省社会科学院经济研究所所长徐剑锋认为,经历过谷底之后,温州的产业结构正在调整,企业本身的产品结构也在调整,一些企业通过本身业态的创新、品牌的提升,效益正开始好转。“下一步,温州经济的发展主要靠人才,需要政府通过基础设施、人才引进等方式,进行提升。”
“出去是为了让自己成为人才,更好回来建设家乡。”看着电脑上详尽的客户资料,以及自己梳理的要点,朱强坦言,这个春节过得很踏实,因为一直没有停下前进的脚步。
(责任编辑:石兰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