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以为自己无论如何也不会回沧州的。”怀着“创业梦”的边立明向往的是机遇更多的一线城市。在北京打拼10年后,2016年她离开北京,回到了200公里之外的老家——河北省沧州市。
2006年,刚刚结婚的边立明和丈夫来到北京动物园批发市场(以下简称“动批”),开始了她的“北漂”生活。经过多年打拼,他们在“动批”拥有了自己的店铺,虽然只有8平方米。
但是,边立明寻梦的北京近年正在遭受“大城市病”困扰:人口过度膨胀、交通日益拥堵、雾霾天气频现……为疏解商贸物流等非首都功能,北京动物园批发市场、大红门、新发地等多个大型批发市场加快了外迁步伐。
边立明心里明白,“动批”搬迁是大势所趋。然而,究竟自己该迁往何处,这对边立明是个有难度的抉择。
为承接首都商贸批发功能,天津、河北多个区县的商区都给出了极具吸引力的优惠条件,频频向北京“动批”、大红门这些专业市场的商户抛出橄榄枝。
经过多地考察之后,边立明忽然发现,相比其他地方,自己的老家沧州是个不错的选择。这里交通便利、物流方便,乘高铁到北京51分钟,到天津22分钟,到济南45分钟。
近年来,随着京津冀协同发展战略的实施,沧州迅速发展,大批京津重大项目落户沧州,包括新建成的北京现代沧州工厂——这是京津冀协同发展战略的首个落地项目,也是最大体量的产业协同项目。此外,教育、医疗等方面,包括沧州在内的河北各市同京津合作也越来越紧密。
边立明回到了沧州,在沧州东塑明珠商贸城经营两家服装商店,她的丈夫则继续留在北京联系老客户和供货商。
“我们也是‘协同发展’。”边立明笑着说。他们并没有放弃北京的市场,北京有丰富的资源,选择在河北发展是因为这里地理优势明显,经营成本更低,潜力巨大。
“现在只是起点,未来会更好。”边立明说。
如今,越来越多的企业开始在京津冀三地布局。在保定经营新型建材的一家北京企业负责人尹飞直言,京津冀三地各具优势,企业谋求突破眼光必须长远。
尹飞所在的公司在京津冀三地都有布局:北京是金融、资源中心,天津是研发中心,河北是运营中心。
2016年初,尹飞公司的运营部门从北京迁往保定中关村创新中心,两个月时间内,员工数量增长了3倍,月销售额从100万元人民币增长到600万元,员工工资收入比在北京的时候增长了25%,公司还筹划将总部搬迁至河北。
同边立明、尹飞一样,在河北保定安新县经营鞋厂的刘会同也看到了京津冀三地协同的新机会。
刘会同直言,原来很多高端人才不愿到河北县城来工作,企业想发展又必须聘请他们,最后只能在北京“设点”。有时他下午5时下班,还要开1小时车到北京跟那里的团队开会。
如今,这位上世纪80年代就进京卖鞋的冀商笑着说,得益于在京津冀多地布局的经营理念,如今他的企业年产值已达数亿人民币。刘会同相信,京津冀将是继珠三角、长三角后中国经济新的增长极。
近年来,京津冀互补优势的有效发挥,让更多的“寻梦者”实现了创业梦想。河北省省长张庆伟表示,截至目前,河北累计签约引进北京商户23140户,入驻5440户。2016年,河北从京津引进项目4100个、资金3825亿元人民币,分别占全省的42%和51%。在京津冀协同发展中,河北将积极承接非首都功能疏解,加快形成优势互补、相融互促的一体化产业格局。(完)
(责任编辑:杨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