代表谈"两山理论"在浙江:绿水青山间逐梦"绿富美"

2017年03月15日 11:14   来源:中国新闻网   赵晔娇

  从“种农景”到“卖风景”,近年来浙江在绿水青山间逐梦“绿富美”。3月15日,全国人大代表、浙江省旅游局党组书记、局长王文娟在接受中新网记者采访时表示,好的生态环境是最公平的公共产品,是最善意的民生福祉,“当绿水青山真正成为一笔无穷的宝贵财富,守望绿水青山的农民才真正拥有可持续发展的、货真价实的‘摇钱树’、‘聚宝盆’。”

3月1日,一位游客在浙江杭州灵峰梅花树下拍照。当日,杭州灵峰梅花绚丽绽放,引得不少市民游客欣赏、留影。<a target='_blank' href='http://www.chinanews.com/' _fcksavedurl='http://www.chinanews.com/'></table>中新社</a>记者 王刚 摄

  资料图 3月1日,一位游客在浙江杭州灵峰梅花树下拍照。当日,杭州灵峰梅花绚丽绽放,引得不少市民游客欣赏、留影。中新社记者 王刚 摄

  浙江是“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科学论断的发源地。十多年来,浙江坚持“两山”理论不动摇,坚持一张蓝图绘到底,成为了“两山”理论的坚定实践者和极大受益者。这些年,浙江省委、省政府打出“拆治归”系列“组合拳”,在“组合拳”下,浙江违章的建筑少了,破坏的山体修复了,污染的河流治理了,农村的面貌整洁了,农民居住条件和环境品味提高了,老百姓在干净美丽、住有所居中创造新生活的积极性更高了。

  王文娟表示,在此基础上,浙江的乡村旅游也顺势而发。

  桃树倒映在明净的水面,桃林环抱着秀丽的村庄。借力绿水青山的先天优势,瞄准乡村旅游的大好势头,浙江省宁波市慈林村村民袁栋杰回到家乡创办了农家乐,“这些年我们奉化的水蜜桃名气大增,回家后我开了一家农家乐,种植了几亩水蜜桃,游客可以赏花品桃垂钓。”

  而袁栋杰那10多亩水蜜桃早在桃花盛开时便已被“定亲”,价格比市场价还高两成。袁栋杰笑得合不拢嘴:“原来按斤卖,现在论只卖,一只水蜜桃最高能卖到20多元人民币。”

  在浙江,依托绿水青山与良好生态,像袁栋杰一样从事乡村旅游产业的老百姓数以万计,日渐富足的生活也让相同的笑容映在他们脸上。

  “从浙江的实践看,乡村旅游是农民致富的有效载体。”王文娟说。

  美丽乡村建设带动了乡村旅游,而乡村旅游又极大地推动了“建设乡村”和“经营乡村”的融合发展。许多原来交通闭塞的小山村,通过乡村建设和乡村经营,实行了从“卖石头”到“卖风景”的跨越,从靠山吃山到养山富山,促进了“农耕复兴、乡村再造”。

  以浙江淳安县枫树岭镇下姜村为例,当地村支书和村长带头办民宿,投入乡村旅游。2016年,这个只有777人的小村子,接待游客超过10万人次,同比增长110%,住宿游客达16000人次,实现旅游收入700万元。

  “这也充分证明了乡村旅游创业创富蕴藏了极大的空间,是大众创业万众创新的广阔天地,是拓展农民就业增收的有效渠道。”关注下姜村发展的王文娟说,她希望能让乡村旅游成为美丽经济产业链上的链接点。

  据统计,2016年,浙江乡村旅游接待游客2.9亿人次,营业收入292.3亿元,同比增长19.8%。

  与此同时,王文娟注意到在乡村旅游蓬勃兴起的过程中,也出现了一些“成长的烦恼”。“乡村旅游建设一定要高度重视规划引领,一方面要以规划为先,另一方面,乡村规划要紧扣农村底板,千方百计留住乡村的魂。”

  王文娟表示,2017年浙江乡村旅游将从产业布局、文化内涵、产品业态、保障能力四个方面重点提升推进,“尤其是提升文化内涵,将创建20家省级旅游风情小镇,力争2000个村达到A级景区标准,其中3A级以上村庄要达到200个,使乡韵、乡土、乡愁、乡风得以有灵魂地延续和升华。”

(责任编辑:石兰兰)

精彩图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