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地方经济首页 > 即时新闻 > 正文
中经搜索

代表谈"两山理论"在浙江:绿水青山间逐梦"绿富美"

2017年03月15日 11:14   来源:中国新闻网   赵晔娇

  从“种农景”到“卖风景”,近年来浙江在绿水青山间逐梦“绿富美”。3月15日,全国人大代表、浙江省旅游局党组书记、局长王文娟在接受中新网记者采访时表示,好的生态环境是最公平的公共产品,是最善意的民生福祉,“当绿水青山真正成为一笔无穷的宝贵财富,守望绿水青山的农民才真正拥有可持续发展的、货真价实的‘摇钱树’、‘聚宝盆’。”

3月1日,一位游客在浙江杭州灵峰梅花树下拍照。当日,杭州灵峰梅花绚丽绽放,引得不少市民游客欣赏、留影。<a target='_blank' href='http://www.chinanews.com/' _fcksavedurl='http://www.chinanews.com/'></table>中新社</a>记者 王刚 摄

  资料图 3月1日,一位游客在浙江杭州灵峰梅花树下拍照。当日,杭州灵峰梅花绚丽绽放,引得不少市民游客欣赏、留影。中新社记者 王刚 摄

  浙江是“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科学论断的发源地。十多年来,浙江坚持“两山”理论不动摇,坚持一张蓝图绘到底,成为了“两山”理论的坚定实践者和极大受益者。这些年,浙江省委、省政府打出“拆治归”系列“组合拳”,在“组合拳”下,浙江违章的建筑少了,破坏的山体修复了,污染的河流治理了,农村的面貌整洁了,农民居住条件和环境品味提高了,老百姓在干净美丽、住有所居中创造新生活的积极性更高了。

  王文娟表示,在此基础上,浙江的乡村旅游也顺势而发。

  桃树倒映在明净的水面,桃林环抱着秀丽的村庄。借力绿水青山的先天优势,瞄准乡村旅游的大好势头,浙江省宁波市慈林村村民袁栋杰回到家乡创办了农家乐,“这些年我们奉化的水蜜桃名气大增,回家后我开了一家农家乐,种植了几亩水蜜桃,游客可以赏花品桃垂钓。”

  而袁栋杰那10多亩水蜜桃早在桃花盛开时便已被“定亲”,价格比市场价还高两成。袁栋杰笑得合不拢嘴:“原来按斤卖,现在论只卖,一只水蜜桃最高能卖到20多元人民币。”

  在浙江,依托绿水青山与良好生态,像袁栋杰一样从事乡村旅游产业的老百姓数以万计,日渐富足的生活也让相同的笑容映在他们脸上。

  “从浙江的实践看,乡村旅游是农民致富的有效载体。”王文娟说。

  美丽乡村建设带动了乡村旅游,而乡村旅游又极大地推动了“建设乡村”和“经营乡村”的融合发展。许多原来交通闭塞的小山村,通过乡村建设和乡村经营,实行了从“卖石头”到“卖风景”的跨越,从靠山吃山到养山富山,促进了“农耕复兴、乡村再造”。

  以浙江淳安县枫树岭镇下姜村为例,当地村支书和村长带头办民宿,投入乡村旅游。2016年,这个只有777人的小村子,接待游客超过10万人次,同比增长110%,住宿游客达16000人次,实现旅游收入700万元。

  “这也充分证明了乡村旅游创业创富蕴藏了极大的空间,是大众创业万众创新的广阔天地,是拓展农民就业增收的有效渠道。”关注下姜村发展的王文娟说,她希望能让乡村旅游成为美丽经济产业链上的链接点。

  据统计,2016年,浙江乡村旅游接待游客2.9亿人次,营业收入292.3亿元,同比增长19.8%。

  与此同时,王文娟注意到在乡村旅游蓬勃兴起的过程中,也出现了一些“成长的烦恼”。“乡村旅游建设一定要高度重视规划引领,一方面要以规划为先,另一方面,乡村规划要紧扣农村底板,千方百计留住乡村的魂。”

  王文娟表示,2017年浙江乡村旅游将从产业布局、文化内涵、产品业态、保障能力四个方面重点提升推进,“尤其是提升文化内涵,将创建20家省级旅游风情小镇,力争2000个村达到A级景区标准,其中3A级以上村庄要达到200个,使乡韵、乡土、乡愁、乡风得以有灵魂地延续和升华。”

(责任编辑:石兰兰)

分享到:
中国经济网版权及免责声明:
1、凡本网注明“来源:中国经济网” 或“来源:经济日报-中国经济网”的所有作品,版权均属于
  中国经济网(本网另有声明的除外);未经本网授权,任何单位及个人不得转载、摘编或以其它
  方式使用上述作品;已经与本网签署相关授权使用协议的单位及个人,应注意该等作品中是否有
  相应的授权使用限制声明,不得违反该等限制声明,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时应注明“来源:中国
  经济网”或“来源:经济日报-中国经济网”。违反前述声明者,本网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2、本网所有的图片作品中,即使注明“来源:中国经济网”及/或标有“中国经济网(www.ce.cn)”
  水印,但并不代表本网对该等图片作品享有许可他人使用的权利;已经与本网签署相关授权使用
  协议的单位及个人,仅有权在授权范围内使用该等图片中明确注明“中国经济网记者XXX摄”或
  “经济日报社-中国经济网记者XXX摄”的图片作品,否则,一切不利后果自行承担。
3、凡本网注明 “来源:XXX(非中国经济网)” 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
  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
4、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需要同本网联系的,请在30日内进行。

※ 网站总机:010-81025111 有关作品版权事宜请联系:010-81025135 邮箱:

精彩图片
关于经济日报社关于中国经济网网站大事记网站诚聘版权声明互联网视听节目服务自律公约广告服务友情链接纠错邮箱
经济日报报业集团法律顾问:北京市鑫诺律师事务所    中国经济网法律顾问:北京刚平律师事务所
中国经济网 版权所有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10120170008)   网络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0107190)  京ICP备18036557号

京公网安备 11010202009785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