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地方经济首页 > 即时新闻 > 正文
中经搜索

3月制造业PMI继续回升 非制造业PMI升至近三年高点

2017年03月31日 10:32   来源:中国新闻网   张云

  中新网3月31日电 据国家统计局网站消息,3月份中国制造业PMI为51.8%,高于上月0.2个百分点,连续两个月上升,制造业持续保持稳中向好的态势。3月份,中国非制造业商务活动指数为55.1%,比上月上升0.9个百分点,升至近三年的高点,非制造业扩张步伐进一步加快。

  今日,国家统计局服务业调查中心和中国物流与采购联合会发布了中国采购经理指数。对此,国家统计局服务业调查中心高级统计师赵庆河进行了解读。

资料图:图为山西太重工人正在生产机械配件。<a target='_blank' href='http://www.chinanews.com/' _fcksavedurl='http://www.chinanews.com/'></table>中新社</a>记者 张云 摄

资料图:图为山西太重工人正在生产机械配件。中新社记者 张云 摄

  一、制造业采购经理指数继续回升

  3月份,制造业PMI为51.8%,高于上月0.2个百分点,连续两个月上升,制造业持续保持稳中向好的态势。一是生产和市场需求增速加快。生产指数和新订单指数为54.2%和53.3%,分别比上月上升0.5和0.3个百分点。在生产和需求回暖的同时,企业加大采购力度,采购量指数为53.4%,升幅较大,高于上月2.0个百分点。二是高技术制造业持续快速扩张,部分传统行业生产经营状况继续好转。高技术制造业PMI为54.2%,高于制造业总体2.4个百分点。传统行业中的石油加工及炼焦业、非金属矿物制品业、黑色金属冶炼及压延加工业等行业PMI连续两个月上升,本月均高于制造业总体水平。三是进出口延续扩张态势。新出口订单指数和进口指数分别为51.0%和50.5%,均连续5个月位于扩张区间。四是原材料价格涨势趋缓。主要原材料购进价格指数和出厂价格指数为59.3%和53.2%,分别比上月回落4.9和3.1个百分点。

  从调查结果看,本月反映资金紧张的企业比重有所反弹,升至41.1%,特别是小型企业随着经营状况的好转,超过五成的企业反映融资难融资贵的问题。另外,黑色金属冶炼及压延加工业主要原材料购进价格指数和出厂价格指数继续高位攀升,分别为68.9%和73.5%,且出厂价格指数连续两个月高于主要原材料购进价格指数,值得进一步关注。

  分企业规模看,大型企业PMI为53.3%,与上月持平,继续保持平稳扩张;中型企业PMI为50.4%,低于上月0.1个百分点,延续扩张态势;小型企业PMI为48.6%,比上月上升2.2个百分点,收缩幅度明显收窄。

资料图:山西太原,超市员工在整理进口商品。张云 摄

  资料图:山西太原,超市员工在整理进口商品。张云 摄

  二、非制造业商务活动指数有所回升

  3月份,中国非制造业商务活动指数为55.1%,比上月上升0.9个百分点,升至近三年的高点,非制造业扩张步伐进一步加快。

  服务业继续稳中有进。商务活动指数为54.2%,分别高于上月和去年同期1.0和1.1个百分点,服务业景气度进一步上升。新订单指数为51.7%,比上月上升1.2个百分点,连续两个月回升,市场需求持续向好。

  在制造业经济回稳的带动下,生产性服务业和物流业的增速连续两个月加快,本月商务活动指数升至61.0%和57.7%,均为今年以来的高点。从行业大类看,零售、航空运输、邮政、互联网及软件信息技术服务、货币金融服务、资本市场服务、保险等行业商务活动指数均位于55.0%以上的较高景气区间,业务总量增长较快。道路运输、餐饮、房地产、居民服务及修理等行业商务活动指数位于临界点以下,业务总量有所回落。

  建筑业扩张速度有所加快。今年以来,随着我国重大建设项目的推进,基础设施投资逐渐加快,建筑业生产总体保持较快增长。商务活动指数为60.5%,比上月上升0.4个百分点。其中,房屋建筑业和土木工程建筑业商务活动指数分别为61.5%和60.6%,均处在高位景气区间。从市场预期看,建筑业业务活动预期指数为66.7%,连续三个月上升,为2015年7月以来的高点,企业对未来市场信心继续增强。

(责任编辑:宋雅静)

分享到:
延伸阅读
中国经济网版权及免责声明:
1、凡本网注明“来源:中国经济网” 或“来源:经济日报-中国经济网”的所有作品,版权均属于
  中国经济网(本网另有声明的除外);未经本网授权,任何单位及个人不得转载、摘编或以其它
  方式使用上述作品;已经与本网签署相关授权使用协议的单位及个人,应注意该等作品中是否有
  相应的授权使用限制声明,不得违反该等限制声明,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时应注明“来源:中国
  经济网”或“来源:经济日报-中国经济网”。违反前述声明者,本网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2、本网所有的图片作品中,即使注明“来源:中国经济网”及/或标有“中国经济网(www.ce.cn)”
  水印,但并不代表本网对该等图片作品享有许可他人使用的权利;已经与本网签署相关授权使用
  协议的单位及个人,仅有权在授权范围内使用该等图片中明确注明“中国经济网记者XXX摄”或
  “经济日报社-中国经济网记者XXX摄”的图片作品,否则,一切不利后果自行承担。
3、凡本网注明 “来源:XXX(非中国经济网)” 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
  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
4、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需要同本网联系的,请在30日内进行。

※ 网站总机:010-81025111 有关作品版权事宜请联系:010-81025135 邮箱:

精彩图片
关于经济日报社关于中国经济网网站大事记网站诚聘版权声明互联网视听节目服务自律公约广告服务友情链接纠错邮箱
经济日报报业集团法律顾问:北京市鑫诺律师事务所    中国经济网法律顾问:北京刚平律师事务所
中国经济网 版权所有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10120170008)   网络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0107190)  京ICP备18036557号

京公网安备 11010202009785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