迈步国家中心城市的成都方式

2017年04月24日 10:28   来源:四川日报   

  西部国际会议展览中心鸟瞰图

  川报观察记者 蒋君芳 张守帅

  4月19日,成都公布一季度经济运行“成绩单”:实现地区生产总值2968.5亿元,同比增长8.2%;增速重返“8”,比去年同期提高了0.8个百分点。

  “撸起袖子加油干”的鼓劲声中,成都担纲建设四川自由贸易试验区主力军,开工建设格罗方德格芯12英寸晶圆项目、吉利BMA平台乘用车项目,签订总投资不低于2000亿元的紫光IC国际城项目合作协议,一显领跑发展的强大气场。

  肩负国家使命,成都打造西部地区重要的经济中心、科技中心、文创中心、对外交往中心和综合交通枢纽——《成渝城市群发展规划》赋予成都国家中心城市定位,要求代表国家形象、跻身国际竞争领域。

  站位“一马当先”,作为四川首位城市,省委一直对成都发展寄予厚望,先后提出“发挥五个作用”“五个转型升级”“五个走在前列”“抓住六大历史机遇”“加快建设全面体现新发展理念的国家中心城市”等一系列重要要求,为成都发展指明前进方向、注入强大动力,成都也因此为全省大局不断作出新的贡献。

  锻造“超强引擎”,过去几年,成都经济总量迈上万亿元台阶,在全国城市格局中提质升位,打造一批冲万亿、过千亿的支柱产业,释放出转型升级的强大活力,也成为全球资本投资中国西部的“风向标”。

  站在城市发展的关键点,成都,正以自己的方式迈步国家中心城市。

  成都金融城

  肩负使命:加快建设国家中心城市

  一座城市的发展,总会有关键几步。2016年,成都历史翻开全新一页——当年3月底,国务院批复《成渝城市群发展规划》,明确将成都定位为国家中心城市。

  跻身国家城镇体系实力最强的“塔尖城市”的背后,是成都日积月累的迅猛发展。2013年,成都人均GDP首次突破1万美元大关;2014年,成都经济总量首次突破万亿元大关。

  航程,绝非一帆风顺。宏观经济下行压力连年增大,但成都始终保持发展定力不动摇,以项目和投资为抓手,以创新和创造为动力,重塑经济新优势。

  2015年,成都扭转连续18个月的工业投资负增长态势,强力实现V型反转。2016年,成都固定资产投资增长14.3%,工业投资增长41%,固定资产投资总量和工业投资增速均位居副省级城市第一。

  今年一季度,成都投资势头依然强劲:完成固定资产投资1929.2亿元,同比增长14.7%,增速比去年同期提高1.9个百分点。难能可贵的是,民间投资占固定资产投资比重达53.8%。

  发展创造机遇,机遇带动全新发展。立足国家中心城市,成都建设成为国家战略的一部分。

  今年2月,国务院印发《“十三五”现代综合交通运输体系发展规划》,首次明确将重点打造四个最高等级的“国际性综合交通枢纽”:北京-天津、上海、广州-深圳、成都-重庆。成都的交通运输枢纽地位提升到新高度。

  站在历史的关键点,成都市委在审视:肩负国家全面创新改革试验区、国家创新型城市试点、国家自主创新示范区、自贸试验区等“多区叠加”的多重任务,如何写就既满足人民需求又经得住历史考验的答卷?

  把握新机遇,开创发展新境界。成都迈步国家中心城市的思路也更清晰:贯彻创新发展理念,建设创新驱动先导城市;贯彻协调发展理念,建设城乡统筹示范城市;贯彻绿色发展理念,建设美丽中国典范城市; 贯彻开放发展理念,建设现代化国际城市;贯彻共享发展理念,建设和谐宜居生活城市。

  青白江集装箱中心

  夯实根基:让创新创造者向成都汇聚

  一座城市的前行,要有动力引擎。4月20日,吉利控股集团BMA乘用车整车项目在龙泉驿区奠基,“成都造”将再添市场利器。

  从无到有,从弱到强,成都已迈入全国汽车产业集群第二方阵。“万亿级”的巨轮要在新一批国家中心城市领跑,成都还需要更多的引擎。

  动力从何而来?锁定产业转型升级,成都打造一支具有国际竞争力、全国辐射力、中西部带动力的“航母编队”,造就电子信息、汽车、轨道交通、航空航天、食品等一批冲万亿、过千亿的产业脊梁。

  以电子信息产业为例,近年来成都不断将行业中的领先者网罗进自己的“战队”:去年2月,京东方二期再投资245亿元,将成都项目升级为“超级工厂”;今年2月,全球第二大晶圆代工厂格罗方德半导体股份有限公司,在成都启动12英寸晶圆成都制造基地项目,总投资将累计超过100亿美元。

  不谋大势者,不足以谋一时。加快动能转换,从依靠要素驱动转向创新驱动,成都全力抓好全面创新改革试验“一号工程”,打通政产学研用协同创新和军民深度融合创新“两个通道”,开辟成都科学城全新战场。

  天府广场以南25公里,碧波荡漾的兴隆湖畔,成都在建设“西部创新第一城”。一大批行业尖兵不断聚集,互联网、核工业、航空航天、脑科学、暗物质研究等一系列“酷炫”科研在这里“生根发芽”,北京大学、清华大学、北京航空航天大学等一批顶尖学府在这里建立研发平台和技术转移中心。

  挺立大众创业、万众创新的潮头,在“创业天府行动计划”“菁蓉汇”等系列政策助力下,创新与创业成为这座城市最鲜明的特征之一。从一组数据中可见一斑:2016年,成都平均每个工作日诞生1333户市场主体,“出生量”占全国总量的2%,相当于全国每新登记50家市场主体,就有1家在成都。

  青羊国家电子商务示范基地

  不断探索:为改革开放注入成都元素

  一座城市的地位,需要不断开拓和夯实。

  去年10月,成都出台支持职务科技成果混合所有制改革的实施意见,率先把改革利剑挥向科技成果转化,成为全国首个出台专项文件的城市。

  成都素有敢为天下先的精神。从全国统筹城乡综合配套改革试验区,到内贸流通体制改革试点城市;从国家自主创新示范区,到国家低碳城市试点、“中国制造2025”示范城市试点、全国健康城市建设试点、全国相对集中行政许可权试点……勇下改革深水区,成都不断探索可推广复制的“成都经验”。

  2015年6月,新津县成立全省首个行政审批局,全面推行“审管分离”。一套资料、一套图表、一枚印章,真正化多个部门为一个部门,打破一扇“玻璃门”,将权力关进了一座“玻璃房”。这一经验迅速在全省推行。

  从成都走出的农业共营制,围绕“谁来经营”“谁来种地”“谁来服务”三大难题进行有益探索,已经成为全国经验。2015年中央一号文件首次提出要“引导农民以土地经营权入股合作社和龙头企业”。

  在这座城市的发展史上,改革与开放是前行的双翼。

  近年来,2013年全球财富论坛、G20财长和央行行长会议、第22届世界航线发展大会等国际性重要会议相继在成都召开。在国际大开放的大舞台上,成都成为不可或缺的角色。如今,驻蓉领事机构已增至17家,国际友好城市增至32个。

  成都拥抱世界的步伐也越来越矫健。4月17日,2017“成都造·中国行”活动在北京启动;“成都造·全球行”计划同时启动,通过造访欧洲、深入东南亚等活动,推动“成都造”迈上国际化的“高速公路”。

  成都天府国际机场加快建设、中欧班列(蓉欧快铁)加速开行……在国家战略下,成都加速形成对外开放的大格局。

  白鹭湾湿地

(责任编辑:石兰兰)

精彩图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