好奇?减肥?心情差? 奇葩吸毒理由背后藏隐情

2017年06月07日 14:33   来源:法制日报-法制网   

  法制网讯 记者王芳

  “当初因为一时贪玩好奇就吸食了冰毒”、“朋友告诉我吸毒可以减肥,我就想试一试”、“因为跟老公吵架心情不好,就想吸毒忘记烦恼”……在江苏省女子强制隔离戒毒所,记者通过采访发现,许多戒毒人员接触毒品的原因显得有些“不可思议”,而戒毒所的民警们告诉记者,在这些现象的背后却体现了许多深层次的原因。

  花季少女交友不慎染毒品 舞动青春寻内心归途

  伴随着悠扬的音乐,一群花季少女翩翩起舞,青春的笑容洋溢在她们朝气蓬勃的脸上,如果只看她们婀娜的舞姿,谁也不会想到她们曾被毒品侵蚀过,而今年刚刚21岁的小李就是其中之一。

  在江苏省女子强制隔离戒毒所的舞蹈训练室,记者看到了小李。谈及第一次接触毒品,小李懊恼地说,中专毕业后,无业在家的我跟一些社会上的朋友去舞厅玩,他们带了冰毒让我试一试,并欺骗我说这种毒品根本不会成瘾。我觉得很好奇就尝试一下,从此就开始吸食毒品。”

  与小李有着类似经历的,还有来自南京的24岁女孩小于,她听信了“朋友”吸冰毒既可以减肥又不会上瘾的谣言,就这样不明不白的成了瘾君子。

  初到戒毒所,小李和小吴既不适应管教束缚,又对新的环境和生活方式感到畏惧。然而,她的“过敏”反应很快被所里的艺术戒毒治疗模式所化解。

  据该所所长万伦介绍,舞蹈是一种表达性艺术治疗方法。它通过音乐、形体等多种元素与咨询技术整合,让参与者在表演中体验自己的思想、情绪和人际关系,在安全的氛围中,探索、释放、觉察和接纳内在自我,让参与者情感得以发泄,从而达到治疗效果。

  自此,舞蹈成为了打开她们内心的钥匙,每天文艺组都会组织与她们一样的女孩进行练习,通过心理疏导和舞蹈课程的治疗,她们的自身素养和体质得到了明显提高。

  对此,小于很有感触地说:没到戒毒所之前,我们对舞蹈一窍不通,而今,在老师的鼓励下,我们不仅学习了许多舞蹈专业技能,更重要的是我们通过跳舞、练瑜伽培养了一种坚韧的精神,这对我们回归社会坚守底线,抵制形形色色的诱惑很有帮助。

  如今,小李还有四个月就要完成戒治回家了。谈起家人,她的眼泪止不住夺眶而出。她说,作为家里最小的孩子,她一直得到家人更多的宠爱甚至是娇惯,而由于自己的无知,让家人承受到了巨大的伤害。“我的父亲在我眼里一直是个十分坚强的人,可听妈妈说,自从得知我沾染了毒品,他常常偷偷的哭。所以,我回去以后一定要脱离原来不良的圈子,选择努力工作充实自己,在家好好孝顺父母,不再伤害爱我的人,回到纯真的自己。”

  女子婚姻不幸染毒解心愁 艺术戒治润心无声

  在江苏省女子强制隔离戒毒所的劳动车间,一名头发花白、皮肤粗糙、双目混沌的女子引起了记者的注意。从外观上看,她至少有六七十岁。然而,民警却告诉记者,她的实际年龄仅有48岁,而给她生理上造成巨大摧残的正是毒品。

  通过采访记者了解到,张大姐吸食毒品缘于家庭不和睦。面对夫妻感情的困扰,她没有积极寻找原因,而是整日在麻将馆排解烦忧,并因此接触到了冰毒。

  说起吸毒带给家人的伤害,张大姐坦言最对不起的就是还在上大学的儿子。如今,已经在戒毒所戒治近一年的她,最想做的就是早点完成戒治,回到家人身边,弥补自己亏欠下的母爱。

  据该所徐新珍副所长介绍,类似张大姐这种因情感问题导致自暴自弃而接触毒品的情况并非个案。对于这种情况,戒毒所会定期邀请心理学、婚姻问题等方面的专家为她们进行心理辅导。同时,戒毒所还秉承“开门戒毒”的理念,通过开展家庭学校、亲子夏令营等活动面向戒毒人员开展情感教育。

  “家庭在预防吸毒人员复吸过程中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很多戒毒成功人士在受访时表示,家庭在增强她们抗复吸中起着重要作用。我们会定期举办亲情采摘、植物园一日游、亲子共同阅读、制做亲子衫等活动,邀请戒毒人员的家人参与互动,加强他们之间的情感融合,用感情温暖并引导戒毒人员远离毒品,提升她们拒绝毒品的能力”,徐新珍对记者说。

  与此同时,针对女性大多比较感性的特点,戒毒所的民警们改变常规谈话说教的教育模式,创新运用辅助戒治手段帮助她们进行情绪化解,通过非语言的方式使她们的内心得到表达。

  徐新珍说,“比如,我们邀请专业心理干预团队带领戒毒人员通过绘画、手工等方式编写自己的《生命故事书》,让她们对自己的人生进行创作,手工制作自己的人生亮点。尤其针对一些文化程度相对较低的戒毒人员,单纯的宣传法律或课堂授课的效果并不理想,而她们通过手工制作创作出各自人生的阶段,更有助于使她们看到自身存在的问题,激发她们内心对毒品危害的认知和对戒毒的渴望,从而改善与爱人、父母、孩子的关系。”

  离家出走误入毒窝 “内观”戒治救赎未成年女孩

  来自安徽的可可今年还不到17岁,被收治到江苏省女子强制戒毒所尚不满三个月,可她吸毒的年限已有两年之久。回忆接触毒品的起源,可可告诉记者,自己在14岁的时候因父母感情不合,青春叛逆期的她不堪忍受充满争吵的家庭而离家出走,只身来到南京的一家夜总会打工,并从老板手里免费获取到了新型毒品。

  “当时,夜总会的服务生很多都在‘玩’这个,老板给我毒品的时候,我也没有多想,就是觉得好玩刺激。”说起吸毒的往事,可可的轻描淡写让人心痛。

  为了帮助像可可这样的未成年的戒毒人员,江苏省女子强制隔离戒毒所于2014年专门成立未成人专管小组,除了给予孩子们更多的情感关怀外,针对未成年人身心的特殊性,民警们从饮食、学习内容等方面为她们量身打造专属的戒治模式。

  负责未成年人专管小组的王教导员对记者说,“为进一步深入挖掘戒治资源,寻求分类戒治新方法,助推“四三二”戒毒模式纵深发展,我们与高校联合引入‘内观’治疗项目,在现有家庭修复项目的基础上,将内观心理治疗作为未成年人自我教育的重要内容。”

  据了解,在以往开展的内观治疗中,该所以即将回归社会的八名未成年戒毒人员为主体,重点围绕“别人为我所做的”、“我为别人所做的”、“给别人带来麻烦的”三个核心问题,由专业内观治疗师每日进行四轮面接引导。治疗师还专门为孩子们设计了“明心见性”环节,通过计算吸毒成本、说谎以及模拟临终遗言等方式,引导戒毒人员不断调整心境,觉察自省,独自完成对人生中重大事件的回忆与反思,重新对个人感知、情绪体验、人际关系、个性特征等方面进行多维度洞察,进而再次建立自己与他人的连带感与责任感,持续激发出回报父母与改善自我人格的戒治动力。

  来自天津的17岁女孩小张在座谈分享中谈到:“本次内观活动最触动我的是模拟临终遗言,我生活在一个原本并不富裕的家庭,回想起自己吸毒以来的每一笔花销,都是我从父母那里骗来的血汗钱,他们一直希望我能健康的成长,而我却用毒品葬送了自己。如果重新给我一次机会,我一定会好好读书,好好生活,好好孝敬父母!”

  “可以说,内观活动为戒毒人员营造了一个客观审视自我的机会,鼓励她们通过对自我的再认识,对生命的再感悟,对亲情的再体验,将自己内在的积极元素不断挖掘出来,引导戒毒人员学会理解、懂得感恩,坚定戒治信心,积累正向力量”,王教导员很有感触地说。

  民警提示四大涉毒主因 发出三建议护航“操守率”

  面对各种情况的戒毒人员,江苏女子强制隔离戒毒所政委刘卫真向记者介绍,造成他们接触毒品的主要原因有四个方面,一是好奇心驱使、寻找刺激。 许多戒毒人员都表示初次尝毒都报有“尝新鲜”、“试一试”的念头,从此走上吸毒的不归路。二是,被欺骗、引诱。不少吸毒者,尤其是青少年都是在不知情的情况下被欺骗吸毒的。三是,不良环境的影响 。一些吸毒人员常期出入歌舞厅、麻将社等娱乐场,或家庭亲友中有人吸毒,对其造成了不良影响。四是,负面生活事件影响。比如,一些原生家庭不和睦、或感情夫妻关系脆弱、事业受挫等,都会使意志薄弱的人容易发生吸毒行为。

  那么,戒毒人员重获新生、回归社会后,应该如何保持操守避免复吸呢?对于这个问题,刘卫真政委提出三点建议:

  首先,是家庭温暖。亲情的感召力是广大戒毒人员加速思想矫治、早日奔向新生的重要动力。解除强制隔离戒毒人员回归家庭后,更需要家庭成员在情感上的呵护和在不良行为上的约束,用亲情筑起防毒的第一道屏障;第二,是远离不良环境影响。从主观上,解除强制隔离戒毒人员要有意识地远离不良亲友,远离涉毒环境。从客观上,家庭成员要与其共同创造一个无毒的生活环境,进一步巩固戒治效果;第三,是社会各界的关心支持。戒毒工作想发挥作用,更需要社会各界对戒毒人员的关心。戒毒人员出所后,面临工作、生活等多方面的压力,这就需要社区、企业,及其他公益性服务团体等在精神上给予关心疏导,在生活上使他们能通过劳动实现自身价值并创造社会价值。

  据了解,江苏省女子强制隔离戒毒所是江苏唯一收治女性强制隔离戒毒人员的司法行政戒毒场所,目前,收治戒毒人员近一千五百名,其中吸食新型毒品近一千二百余名,占比近86%。该所针对戒毒人员“违法者、受害者、病患者”的三重属性,和戒毒人员情感、人格和心理的特点,推选“四期三分两延伸”的戒毒模式,探索实践符合女性特点的情感戒治、艺术戒治、阳光戒治等模式,综合实施体能、心理和劳动康复训练,帮助戒毒人员恢复身心健康。由于工作成效显著,该所先后被评为全国“三八红旗集体”、江苏省公务员职业道德模范集体、江苏省“五一劳动奖状”等荣誉称号。日前,更被司法部、人社部授予全国司法行政先进集体称号。

(责任编辑:宋雅静)

精彩图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