成都加快构建具有全球竞争力的现代产业体系

2017年07月01日 17:19   来源:成都日报   

  2016年,全市经济总量达到12170亿元;电子信息、汽车、机械制造、食品等产业规模超过千亿……当前,成都已经成为中西部地区发展基础较好、发展潜力较大、辐射带动能力较强的特大中心城市,先后迈上人均GDP过万美元、经济总量过万亿元两个台阶,城市综合实力、核心竞争力和区域辐射力得到全面提升。

  站在新的起点,成都产业该如何实现新一轮发展?市第十三次党代会提出,要以融入全球产业链高端和价值链核心为导向,构建以技术密集型和知识密集型为核心的高端高质高新现代产业体系,初步建成全国重要的先进制造业城市、国家服务业核心城市和国家都市现代农业示范城市,不断扩大经济影响力、区域带动力和环境吸引力,加快建设面向亚欧、辐射西南的经济中心。

  围绕建设全面体现新发展理念的国家中心城市的总体目标,增强经济中心功能,成都将着力发展壮大城市经济,加快构建具有全球竞争力的现代产业体系,做大经济总量与提升产业层次互促共进,实现三次产业良性互动、融合发展,增强城市产业支撑力。

  优化产业布局

  拓展产业发展空间

  新的形势任务、新的机遇挑战,成都要推进产业新一轮发展,不仅要实现产业规模、技术上的巨大突破,更重要的是实现发展动力、驱动要素、区域协作、组织模式等产业发展范式和形态等方面的变革,实现城市功能的增强和能级的提升。

  因而,优化产业机构,重塑经济地理,是成都产业面向未来的重要选择。在工业经济发展中,成都明确,要坚持制造业布局差异化,更加注重资源、环境、空间相互协调,推进形成“东进、南拓、西控、北改、中优”的发展格局。其中,在东部高标准规划建设龙泉山工业走廊,打造成都制造主战场;在中部打造“成都创造”主阵地;在西部严控工业发展规模,优先发展绿色低碳产业。

  作为成都实施“东进”战略的首要承载体,简阳迎来了高速发展的新机遇。规划建设天府国际空港新城和现代化产业基地,发展先进制造业和生产性服务业……在工业上,着力提高先进制造业、战略性新兴产业比重;在现代农业上,大力提升农业产业标准化、品牌化、车间化、规模化水平,重点发展既有生态观光功能,又有经济价值的现代种植业。

  而新都区则围绕现代物流产业发展,致力于打造千亿级的物流园区。同时,依托园区中车项目为龙头,新都轨道交通产业园以西部地区城际动车组、城轨装备造修基地、西南地区城际动车组维保和高级检修基地、轨道交通客运装备造修出口服务基地、西南地区新能源动力及工程化研发制造基地为目标,力争到2020年,实现主营业务收入300亿元;到2025年实现主营业务收入500亿元。目前已聚集了包括今创集团、新誉庞巴迪、鼎汉技术、株洲时代电气等行业标杆在内的21家配套企业,总投资超过130亿元,轨道交通产业集群已粗具规模。

  按照产业发展战略规划和城市功能分区,成都科学定位20个工业园区、10个工业集中区的产业方向,制定园区产业发展目录和规划建设导则,创新园区发展体制机制,推动优势产业、优秀企业向特色园区集中,引导优质资源配置向特色园区倾斜,进一步优化产业结构,推动工业经济加快发展。

  深化产业链垂直整合

  打造辐射带动力强的产业集群

  今年5月23日,成都与全球领先的全方位服务半导体代工厂格芯签约,双方将协同合作以推动中国半导体产业的创新发展,合作建立一个世界级的FD-SOI,涵盖多个成都研发中心及与高校合作的研究项目。根据协议,格芯将累计投资超过1亿美元,吸引世界顶尖半导体公司落户成都。

  对成都来说,格芯并非新伙伴。今年2月10日,格芯正式启动建设12英寸晶圆成都制造基地,推动实施成都集成电路生态圈行动计划,投资规模累计超过100亿美元。随着“百亿美金”级的格罗方德12英寸晶圆成都制造基地项目落定成都,成都集成电路产业链布局实现了从IC设计、晶圆制造到IC封装测试的全“链”合璧,加快向国际知名电子信息产业基地迈进。

  可以说,以格芯为代表的电子信息产业集群化发展,正为产业实现新跃升提供强劲支撑。目前,在集成电路、新型显示、计算机、网络通信、电子元器件、信息安全等领域已具备相当规模,吸引了英特尔、华为、戴尔、富士康、联想、京东方、德州仪器等一批世界级企业来蓉投资,具有集成电路—新型显示—整机终端—软件和信息技术服务较为完整的产业链,形成了领先中西部乃至全国的发展优势。

  不仅电子信息产业,成都汽车产业也正加快聚集。在经开区东区,吉利BMA项目正加紧施工,该项目将为成都经开区进一步壮大支柱产业起到积极作用。今年,龙泉驿区将进一步壮大一汽大众、东风神龙、吉利/沃尔沃三大整车制造支柱,做强川汽、中植新能源等多个整车制造支撑,大力促进现有10家整车技改扩能,为今后5年整车产能突破300万辆、产量突破200万辆奠定坚实基础。

  产业集聚,才能带来规模效应优势。根据成都产业规划,将进一步促进集群化发展,重点发展电子信息、汽车制造、食品饮料、装备制造、生物医药五大支柱产业,加快发展航空航天、轨道交通、节能环保、新材料、新能源五大优势产业,积极发展人工智能、精准医疗、虚拟现实、传感控制、增材制造等未来产业,推进传统产业转型升级。

  制造业要进一步深化产业链垂直整合和产业间协同联动,打造一批辐射带动力强的产业集群,而作为现代化重要标志的服务业同样如此。统计数据显示,2015年全市服务业实现增加值5704.5亿元;全市服务业外商投资占全市实际利用外资的70%,位居中西部城市首位,共有268家世界500强企业和近50家外国金融机构落户成都,超过85%的国际一线品牌入驻,服务业已成为全市经济社会稳步发展的主要支撑。

  根据《成都市服务业发展“十三五”规划》,到2020年,成都市服务业增加值达到10020亿元左右。规划还明确了电子商务、现代物流、金融服务、科技服务、文化创意等十大行业的发展目标、发展重点和支撑行动,力求重点在深化改革创新、推进跨界融合、扩大开放合作、促进集聚集群和聚焦高端引领等领域有更大突破。

  创新培育壮大新动能

  增强城市持续发展能力

  从成都当前发展的阶段性特征看,城市定位正从区域中心城市向国家中心城市迈进,发展动力正从要素驱动向创新驱动转换,产业体系正从传统产业主导向新兴产业引领转型。因此,成都要更加注重依靠创新培育壮大新动能,加快推动成都制造向成都智造、成都创造转变,不断增强城市持续发展能力。

  今年5月5日,C919大型客机成功首飞,这标志着具有完全自主知识产权的中国大型民用客机展翼翱翔,其包含的众多“成都元素”引人格外关注。“成都造”助力大飞机展翅翱翔,其中,大飞机的机头及部分航电系统,由来自成都的航空工业成飞民机、中电科航空电子有限公司等单位研制生产。

  作为国家航空航天产业重点布局城市,成都是重要的军机研制基地和国家民用航空产业高技术产业基地,并被纳入国家首批通用航空产业综合示范区。根据规划,到2025年,全市将形成产业集群,形成喷气公务机生产能力,构建起以大飞机机头、前机身和航空发动机制造为主,辅以配套产品制造的大部件产业集群,打造立足西部、面向全球的北斗位置服务体系,建成国家民用航空产业研发、制造、维修基地和国家航天工程的重要保障基地,成为国际航空航天重要节点城市。

  推动军民深度融合发展,是系统推进全面创新改革实验的重要内容。围绕军民融合产业发展的重点领域,成都还将在航空、信息安全、军工电子、核能及核技术应用、机电装备、新材料等领域,规划建设一批军民融合的特色产业园和以龙头企业重大项目为支撑的产业基地,初步形成布局合理、多园支撑、协调推进的发展格局。

  而对于中心城区的锦江区而言,在产业发展上,突出新经济,坚定走高端融合发展之路,切实增强金融商务、总部办公、国际交往、文化创意和都市休闲旅游功能,进一步强化产业有机更新,将全力推进生产性服务业向专业化和价值链高端延伸,生活性服务业向精细化和高品质转变。该区将充分发挥太古里、IFS高端商业区的引领作用,加快实施传统商圈提档升级,全力打造高端时尚、功能完善、辐射力强,具有国际影响力的商业中心、消费中心。

  “务农重本,国之大纲。”沿着崇州稻香旅游环线,一望无际的稻田,稻穗随着微风摆动,空气中满是田野的芬芳。“这是专家大院为我们引进推荐的富硒大米,不仅让产量持续增加,品质受到市场认可,效益也比原来显著增加。”崇州市国家粮食储备有限责任公司负责人满是笑容。崇州市的“专家大院”,正是该市在农业科技上的一大创新。通过与省农科院、川农大、市农林科学院等科研院校开展深度合作,为崇州现代农业带来了坚实的科技支撑。

  实现农业强、农村美、农民富,成都提出,要深入推进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优化农业产业体系、生产体系、经营体系,加快培育农业农村发展新动能。同时,进一步推动农业农村改革创新,深化全国农村改革试验区建设,着力打造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的成都模式和成都样板。

  本报记者 杨彩华 摄影 吕甲 张青青

(责任编辑:石兰兰)

精彩图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