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报记者 阮飞霞
有位教育学家说过:“最好的老师是自然界的天地万物。”那么,让孩子在下地劳作过程中体验农耕生活的辛酸与艰难,懂得珍惜粮食,把课本知识生活化,锻炼动手能力和生存技能,在这过程中体会与人类、与万物的相处之道,萌发对大地、对自然的感恩和敬畏之心,无疑是一条学习之路。
上周五,学正小学五年级的200多名同学,进行了“学正少年礼”学农教育实践活动。
体验农耕,成就感爆棚
大家来到萧山的绿科秀农业园。
同学们先走向小气象站,利用风向标辨风向,依靠平面日晷看时间,都兴奋得不得了,还学了农事歌、四季划分、二十四节气、气象灾害预警信号等相关的气象知识,增长了很多科学知识。
“这是什么苗,那是什么工具?”走进绿科秀菜地,同学们围着老师七嘴八舌地问。城里的孩子可能从来没见过这些,更别说用农具干农活了。绿科秀的老师详细介绍了这些农具的用法以及种植的步骤,同学们听完讲解后,立即分成几个小队,卷起裤腿,扛起锄头,下地干活。
“锄禾日当午,汗滴禾下土”,在干活的时候,同学们想到了这句诗,虽然汗水浸湿衣服,但大家喝口水后继续干,拔草、锄草、翻土、打孔、种苗、浇水,原本长满杂草的荒地种上了两列菜苗,干干净净,大家成功感爆棚。
“通过这次学农,我不仅学到了农耕技能,更是体会到盘中餐的‘粒粒皆辛苦’,懂得了吃苦耐劳,脚踏实地。”男生赵同学说。
随后,同学参观了精致农业公园,有果树馆、蔬菜馆、香草馆等。“天哪!菠萝长在地上活像铁树开花,树葡萄在树干上不愿下来;神秘果居然可在半个小时之内改变人的味觉……”果树馆中满是热带水果,同学们对眼前的高科技农产品充满惊叹。
分工合作,大显厨艺
中午时分,草地上缕缕炊烟升起,这是学正小学的同学们在做午餐。
带队老师向同学们表示,这次午餐要大家动手完成。同学们一个个摩拳擦掌,分头行动起来,十人一组,或穿着围裙准备热油,或撸起袖子洗菜,还有人切菜、配菜、烧火、洗碗,分工合作,锅碗瓢盆的碰撞声和洗菜水声交织在一起,汇合成一支美妙动听的“野炊交响曲”。
下厨前,有同学红着脸说不会做,有男孩子还对身边的同学悄悄说,“在家没洗过碗,平时都是妈妈或奶奶洗的。”于是,为了让同学们顺利吃上饭,老师们在边上做助手,指导他们切黄瓜、洗菜等,没有经验的同学围着老师学习。自己切好一盆菜后,同学们都觉得很有成就感,笑得合不拢嘴。
经过一个小时烟熏火燎,在小队成员的通力合作,一道道美味佳肴上桌了,尽管有的偏咸、有的偏淡,也有些不大好看,但当大家吃着自己做的菜时都津津有味,甚至有男孩子舔起了盘子。
“这次学农活动很有意义,不仅让我们体会到了烧菜做饭的乐趣,增长了见识,更重要的是让我们懂得了分工合作,团结互助,增强了我们的团队精神,还体会到父母的艰辛与不易。虽然有些辛苦,但是我们很开心。”吃完饭后,同学七嘴八舌地说着自己对活动的感受。
这次活动受到了家长们的支持,有家长发朋友圈说:“孩子在活动中受到了实实在在的锻炼,感受了接地气的生活,少了一点娇气。去之前多多少少还是有些担心,但是当我看到自己的孩子不仅能扛着锄头下地种菜,还能掌大勺烧出一大桌美味的中饭,都大呼小看了孩子们,希望能让孩子们多参加这样的实践活动,孩子们能在实践中感悟生活,感恩成长,礼遇更好的自己。”
(责任编辑:宋雅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