畲族姑娘载歌载舞 莲都区宣传部提供 摄
中新网丽水7月10日电(记者 奚金燕 实习生 孙佳琦 通讯员 俞余乐)青瓦白墙的畲风民居、清亮动听的山歌、特色畲族小吃……浙江省丽水市莲都区少数民族文化绚烂多彩,其中畲族独树一帜,有畲族人口2.5万人。这个与大山相伴的民族在这方水土生活千年,形成了自己独具特色的畲族文化,其婚嫁、祭祖、山歌等习俗别具一格。
从2009年开始,莲都全面推进民族村寨建设,以原汁原味的畲文化带动当地乡村旅游经济发展。深耕多年,其中大港头镇利山畲族村和老竹畲族镇沙溪畲族村等特色畲寨建设成效显著,特色产业升级壮大,村居环境明显提升。2016年实现莲都区少数民族农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六年连增”。
畲族姑娘展示传统手艺 莲都区宣传部提供 摄
顺势而为翻启畲寨建设新篇
利山畲族村是一个有着312年历史的少数民族聚居村。走进利山,一幢幢青瓦白墙、马头翘角的畲族民居环村而立,质朴自然、刚健清新的畲族歌谣萦绕耳畔,凤凰图腾、百亩荷塘、千年古樟……共同构筑了利山畲族独特的诗画气质。
2010年之前,这是一个出了名的贫困村,村里全是泥瓦房,交通不便,一到下雨天道路泥泞,农民人均收入仅为4585元。
2009年,莲都区以畲族特色村寨建设和旧村改造为契机,对利山村村居进行统一改造,通过统一白色立面马头墙徽派风格来展现畲族风情。2012年,利山村借助自身优势,以专业合作社形式在村内发展处州白莲精品园105亩,建设成荷花观赏区、采摘区和农事体验区;2015年,又围绕特色民宿发展,建设200间具有畲族风韵的特色民宿,入住率年年提高,尤其是节假日,常常一房难求。
“近5年来,我们大力发展乡村休闲旅游,旧貌换新颜的利山村也迎来了新的发展机遇。2015年被评为国家3A级旅游景区村,每年接待慕名而来的游客10万多人。”大港头镇镇长杨建贞倍感自豪地说:“通过民房和村集体闲置资产的租用、土地流转、就业、农产品销售等方式,每年可带动村里增加收入上百万元。”
近年来,莲都区通过将“美丽乡村”、“六边三化三美”等项目紧密结合,融入“畲族·乡愁”传统文化元素,形成了以畲族特色村寨建设推动产业发展,以产业发展反哺特色村寨建设的良性循环发展模式。
利山畲族村 莲都区宣传部提供 摄
借势而上创建文旅融合新业
提升少数民族经济发展内涵,离不开特色文化的铺垫。“竹柳新桥”三月三畲族歌会、“风情东西”三月三等就是莲都区畲族文旅深度融合的最佳体现。
老竹畲族镇沙溪村是畲族文化大村,距今已有千年历史。现有畲家山歌传人10余人,畲家彩带传人5人,畲族歌谣、织彩带、畲族舞蹈等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三公主”迎宾等民俗风情也完好的保存至今,又临近国家4A级景区东西岩,具有“景中村”和“民族风”的双特色优势。
沿着沙溪文化长廊走至蓝氏宗祠,这里是沙溪畲文化的“根”,是全村的“灵魂”所在。经2013年改建成文化礼堂后,设置了“农耕生产”、“服饰文化”、“文化作品”等主题展示区,并开设操作体验区,游客可以体验织布、纺车等畲族生活。
2017年,沙溪村通过网上淘文化营销,将特色村晚同步进行网络直播,把外地客人“请进来”,实现线上线下互动双赢;组建有40多位村民参与的文化表演队伍,传承和保留各类特色舞蹈和习俗100多项,多次“走出”畲寨,到上海、江苏昆山等地表演,成为沙溪向外推荐畲族文化的金名片。
此外,沙溪村还开展了畲族婚嫁、祭祖表演、畲歌对唱、“山哈大席”等具有畲族特色的风情旅游文化活动,使之成为畲族村落的重要旅游文化标签。
乘势发力打好组合增收拳
近五年来,莲都区充分利用民族发展政策,投入中央、省、市、区少数民族扶持资金和结对帮扶资金3245.3万元,积极指导民族村开展项目建设,提高民族村基层组织的致富带头水平和自我“造血”能力。
2016年,落实民族发展扶持项目9个,对接浙江省新一轮少数民族低收入群众增收帮扶计划项目9个,着力在民族村集体产业发展,带动农民增收致富上下功夫,确保财政配套资金用足用活。
莲都区委、区政府连续组织区领导、区直各部门与少数民族低收入农户各村常态化结对帮扶活动,推动少数民族乡镇和民族村全面发展。目前,该区35个民族村全部实现“五通”(通路、通自来水、通广播、通电话、通电视),32个民族村实施村庄整治,14个民族自然村完成异地搬迁,10个民族村落实危旧房改造;2013年,丽武公路联城至老竹段建成通车,老竹镇到市区的公路里程缩短了9公里,正式融入市区20分钟交通圈。
同时,紧紧围绕发展绿色农业、现代农业、养生农业的思路,积极引导民族乡镇、民族村因地制宜,培育现代农业生产经营主体和特色品牌,加速推进农产品旅游地转化。
目前,老竹、丽新共有农民专业合作社72家,实现全年处州白莲种植面积7000多亩、茶叶种植面积6259亩,培育“畲老汉”山茶油、“畲家白莲”等民族特色农产品品牌,销量逐年攀升。(完)
(责任编辑:宋雅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