成都现“学渣逆袭班” 覆盖单科120分以下学生

2017年08月01日 11:36   来源:华西都市报   毛玉婷 李博闻 受访者供图

  “学渣”本是学习不理想学生的一种自嘲,如今这个词摇身一变,成为一类学生的代称,不仅在网络霸屏,真实生活中,它也是“何处不相逢”。近日,成都市民李先生看到一家培训机构的广告牌上,打出了“学渣逆袭班”的概念。这令他不快,“难道去上课的都是学渣?”

成都某培训机构摆出的“学渣逆袭班”广告牌

  成都某培训机构摆出的“学渣逆袭班”广告牌

  7月31日,培训机构工作人员告诉华西都市报-封面新闻记者,“学渣逆袭班”为初一到高三的提分补习班,针对英语和数学两科,覆盖单科成绩在120分以下的学生。

  对此,教育专家纪大海指出,“学渣”的提法有人格侮辱色彩,“要不得”。而且机构锁定的对象并不准确,“考到110分已经算是优秀学生了”。而律师王欢则认为,这样的提法,不仅可能侵犯到不特定人的名誉,还可能违反广告法。

  起底“学渣逆袭班”

  培训机构另类补习班引争议

  市民:难道去上课的都是学渣?

  暑假来临,不少家长们会让孩子们去上补习班。近日,市民李先生就在寻觅补习班时,“偶遇”了“学渣逆袭班”的广告牌。

  李先生所见的这则广告牌摆在成都双流航空港,广告牌的中间,大大地用红色字体写着“学渣逆袭班”5个字,补习班名称下面,则用小字提示道,“学渣逆袭班,已成功帮助382位同学快速提分,下一个会是你么?”

  看到这个广告牌,李先生有些不快,“难道去上课的都是学渣?这样的分类,会不会让成绩不好的学生自卑啊?”他认为,这样的广告语,显示出对成绩相对较差的学生不尊重。

  7月31日,华西都市报-封面新闻记者联系上这家培训机构。工作人员称,机构的确开设了一个“学渣逆袭班”,是面向初一到高三学生的提分补习班,学生人数在2—4名。暑假期间,每天上两个小时课,连续上半个月。

  单科120分已沦为“学渣”?

  学生:哭晕,原来自己严重拖后腿

  培训机构打出“学渣逆袭班”,它到底是什么概念?针对哪个分数段的学生呢?

  对此,工作人员先说,“学渣逆袭班主要针对基础比较差的学生”。当问及具体分数段时,工作人员又称,学渣逆袭班是一对多的补习方式,主要针对初中学生,“覆盖单科成绩在120分以下的学生”,而高中学生主要采取一对一的方式。

  将120分以下分数段的学生归为“学渣”,对于这个分类方式,部分学生家长老师不太赞同。而一位语数外考分徘徊在100—120分范围的初三学生称,“老师一直告诉我,考个一本没问题。如今才知道,自己已经严重拖了后腿。”

  家长杨女士认为,倘若有家长为考了110分的学生报了这样的补习班,很可能会给学生造成压力。成都一中学老师陈女士则称,具体来说,每次考试出题难度不同,分数都会不同。但普遍来讲,120分已经算是优秀学生。

  只针对英语和数学

  培训机构:师资力量保密

  据机构工作人员介绍,学渣逆袭班只针对英语和数学两科,如果要补习其他科目,可以选择一对一的方式。

  当记者问及提分效果,这家机构工作人员回应道,“效果根据每个学生程度不同有所不一,在补习前,我们会跟学生接触,看看他/她的理解、反应水平”。至于师资力量,该名工作人员说,“不能透露”。

  家长杨女士认为,补习班这样设置,有单纯提分的意味。她说:“我送孩子去补习,并不一定是为了提高分数。我会考虑到孩子的兴趣,有时就是课堂内容以后的拓宽补习。有的孩子更喜欢和其他学生一起上课,但这个补习班将其他科的集体补习排在范围外。”

  众议“学渣逆袭班”

  网友:不接受“学渣逆袭班”

  李先生发现的“学渣逆袭班”并非首例。记者查阅了解到,一家网络教育课程上,学渣逆袭班在2016年开设的课程中就已提出。而“高中政治学渣逆袭班-8月班”目前正在招生。

  对于“学渣逆袭班”,网友有着怎样的态度?记者采访了20名网友。八成网友(16名)选择“不会去”,二成(4名)网友表示,“不排除会去”。

  “倚桐拭雨蹒跚行”说,自嘲无可厚非,如果培训机构和父母都认为是渣,自尊心会受到伤害。培训机构营销手段激进,不考虑学生感受,拒绝去这个补习班。“Seven。”说,进去补习等同于承认是学渣。“文文文”说,我当学渣已经很多年了,对于学渣这个词已经自动免疫了。但是我还是不会进这个补习班的。

  教育专家:有哗众取宠之嫌

  对于“学渣逆袭班”的提法,四川省人才学会常务副会长、教育专家纪大海指出,“学渣”的提法有人格侮辱色彩,要不得。考到110分的已经算是优秀学生了,如此框定补习对象,“有哗众取宠之嫌”。目前,在四川部分学校里,“差生”一词都不会出现了,更遑论“学渣”。

  律师:或侵犯不特定人名誉

  重庆周立太(成都)律师事务所律师王欢律师认为,培训机构用学渣一词进行公开商业宣传,从法律角度看,有可能侵犯到不特定主体的名誉,同时,该广告也有可能因违背公序良俗而违反广告法的相关规定。因此,该做法值得商榷。

  华西都市报-封面新闻记者 毛玉婷 实习生李博闻 受访者供图

(责任编辑:宋雅静)

精彩图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