内蒙古:心手相连互助 浇灌民族团结之花

2017年08月07日 14:01   来源:央视网   

  内蒙古自治区,是我国成立最早的民族自治区,全境分布有汉族、蒙古族,以及满、回、达斡尔、鄂温克等民族,各民族兄弟姐妹心手相连,守望相助,谱写了一支支民族团结的感人之歌。

  记者:“在内蒙古大草原上,有这么一群特殊的人,他们被称作‘国家的孩子’。他们被蒙古族阿妈们养大,如今,他们也感恩着这片草原,回报着草原母亲的养育之恩。”

  通嘎拉嘎,今年60岁,在锡林郭勒盟苏尼特左旗经营着一家蒙古袍服装店,她说着一口流利的蒙语,却是一名地地道道的汉族人。

  通嘎拉嘎:“我现在这么过得好,还是我养父母的功劳,所以我从那个出生地来这儿了再也没后悔过。”

  1959年到1961年,上海、江苏、浙江、安徽等地遭受灾害和饥荒,育婴堂的米粮、奶粉短缺,被政府收养的几千个孩子 生活陷入困境。周恩来总理和时任内蒙古自治区党委书记、政府主席乌兰夫商量,决定将这些孤儿送到内蒙古抚养,草原的牧民亲切地称呼他们为“国家的孩子”。

  通嘎拉嘎就是其中之一,当时她只有两岁左右。蒙古族养父母艾登苏荣和赞达拉,收养了来自安徽的她,取名为通嘎拉嘎。养母赞达拉还特意辞掉工作,全职在家照顾她。虽然家里并不富裕,但通嘎拉嘎一直是父母珍爱的小宝贝,有一次,她要和父亲出远门,母亲连着几天为她赶制了四季的衣服。还有一次,通嘎拉嘎误服了药,陷入昏迷,是母亲骑着马,连夜奔袭上百公里,将她送到了医院。

  通嘎拉嘎:“母亲对我好才因为我把工作辞掉了,我只要说要吃什么,她肯定给我做,怎么有困难,也是我从来没缺过东西。”

  10岁时,通嘎拉嘎就得知了自己的身世,但她并没有放在心上,因为她感觉,自己拥有最完整的爱。1999年,在供销社工作的通嘎拉嘎下岗,她用母亲教给她的缝制蒙古袍的手艺,开了一个裁缝铺子,开始时,生意并不好做。

  通嘎拉嘎:“有时候我困难的时候有借钱的,有的时候我没有活儿的时候人家赊给我活儿,那些都是帮助我的。”

  如今,通嘎拉嘎的裁缝铺子,已经壮大为一家远近闻名的服装店,她也开始免费招收学徒,不分民族,只要家庭困难,愿意学习的,她都会认真教。2010年,通嘎拉嘎还和其他“国家的孩子”一起,成立了爱心协会,捐资助学。去年,旗里一位叫额尼仁布的孩子考上了中国传媒大学,但家境特别困难。通嘎拉嘎得知后,就发动协会成员,每年为额尼仁布捐款3000元,直到他大学毕业。

  记者:“您做这些最根本的原因是什么?”

  通嘎拉嘎:“报答,没有这些人没有我们的今天。就这样想,父母我就是在他们的手上长大的,但是旁边的人我现在的生活都是依靠这些人,爱也好、帮助也好,都有这些人们我才能到今天,我不可能一个人站起来的。”

  记者:“ 蒙语中有一句谚语,齐心的蚂蚁吃角鹿,合心的喜鹊捉老虎。对于生活在内蒙古大草原的各民族兄弟姐妹们来说,民族团结就像空气和水一样不可或缺。”

  而在内蒙古最西端的阿拉善盟额济纳旗宝日乌拉,蒙古族土尔扈特人娜仁格日勒一家,为了支援航天建设以及保护生态,曾经先后两次举家搬迁。

  娜仁格日勒:“当我八九岁的时候跟着父母搬迁的,白天把所有家当驮在骆驼上赶着羊群走,到了晚上搭个简单的帐篷就睡了。那时候太小,所以不知道为什么要搬迁,现在我出生的地方建起了航天城,发展得好我们国家越来越强盛,看见这些我总是会非常骄傲。”

  当时是1958年,包括娜仁格日勒一家在内的1386名蒙古族土尔扈特人,举家搬离这片居住了几百年的肥沃草场。从2005年开始,为了避免过度放牧对荒漠草原和胡杨林造成破坏,他们当中的一部分牧民,又开始了新的搬迁,搬到旗政府所在地达来呼布镇的纳临高勒新区,住进了宽敞明亮的安置房。

  娜仁格日勒的儿子 呼斯勒图:“移民搬迁给的房子一分钱没花,我们全家三口住着,每年草原奖补我们三个都领着,现在有时候就做点小生意,保持生活挺好的。”

  曾经,为祖国国防和航天事业作出巨大牺牲的蒙古族牧民,也得到了来自社会各界、各民族的帮助和回馈。从医疗到教育、到日常生产生活,当地都不遗余力予以保障。

  额济纳旗民族宗教事务局局长 哈斯乌拉:“我们加大项目争取力度,这几年从上级争取项目资金五千多万元,主要是发展基础设施建设、沙产业发展,民族手工艺等方面给予了大力的扶持和建设。”

  内蒙古自治区民族事务委员会副主任 李国成:“在我们内蒙古自治区,8个家庭中其中就有1个由2个民族以上组成的民族混合家庭。各族人民形成了你中有我,我中有你的社会主义民族关系。下一步我们将认真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考察内蒙古重要讲话精神,努力把祖国北疆这道民族团结的风景线打造得更加亮丽。”

(责任编辑:杨淼)

精彩图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