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地方经济首页 > 即时新闻 > 正文
中经搜索

70周年 丨 亮丽内蒙古,伟大中国梦

2017年08月09日 13:58   来源:内蒙古自治区旅游发展委员会   

  天高云淡,牛羊成群。

“热烈庆祝内蒙古自治区成立70周年”

  满街飘舞的彩旗和随处可见的标语,

  洋溢着节日到来的喜庆。

  这是一段荣耀的历史:1947年5月1日,在解放战争的隆隆炮火声中,内蒙古人民在中国共产党领导下宣告成立内蒙古自治政府,建立了我国第一个省级民族自治区。

  内蒙古自治区地处祖国正北方,内联八省、外接俄蒙,生活着55个民族,战略地位十分重要。

  70年沧桑巨变,广袤的蒙古高原,从昔日荒芜破败的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到如今高楼林立、车水马龙的现代化城市,水草丰美、牛羊成群的集约化牧区,一派欣欣向荣的景象。在草原最美的季节,内蒙古自治区即将迎来成立70周年大庆。

  在人类历史长河中,70年只是短短一瞬;但在一项制度的发展进程中,70年足以书写光辉一页。1947年,我国首个省级少数民族自治地方内蒙古自治区的成立,为我国实行少数民族区域自治树立了典范。从茫茫草原出发,民族区域自治这一具有开创性的制度设计,为一个统一多民族国家的繁荣发展与团结进步,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栉风沐雨,薪火相传。

  70年来,各民族在民族区域自治制度的指引下,同奋进、共成长,经历了改天换地的伟大历程,昂首阔步奔向更加美好的未来。

  今天,站在新的历史起点,带着对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的坚定信念,亿万中华儿女在以习近平总书记为核心的党中央坚强领导下,肝胆相照、携手并肩,唱响同心筑梦的时代乐章,向着新的伟大征程,前进!

  70载蓬勃发展,亮丽北疆新名片

  图/新华网

  总书记题词,寄语内蒙古

  8月7日上午,中央代表团在内蒙古博物院向内蒙古自治区赠送习近平总书记题词的贺匾以及皮画等纪念品。

  贺匾端庄大气,习近平总书记“建设亮丽内蒙古,共圆伟大中国梦”的题词以及蒙语译文,位于贺匾正中。边框立体浮雕70朵祥云,代表内蒙古自治区成立70周年的光辉历程,中央部分以中国红为底色,暗描亚光金色盘长纹象征吉祥、幸福和永恒。

  中共中央政治局委员、国务院副总理、中央代表团副团长刘延东说,中央赠送贺匾,就是希望内蒙古以自治区成立70周年为新的起点,不忘初心、守望相助、团结奋斗、一往无前,和全国各族人民一道,共同为祖国担当,早日实现伟大复兴的中国梦。

  建设亮丽内蒙古,共圆伟大中国梦

  以热情迎接四海宾客,

  用盛典欢庆自治区华诞

  8日下午,内蒙古自治区成立70周年庆典活动在内蒙古少数民族群众文化体育运动中心胜利召开。

  主会场内蒙古少数民族群众文化体育运动中心包括看台主建筑、标准赛道、马厩及停车广场。主建筑包括看台楼、多功能楼和亮马圈,看台楼用于观赏赛事、召开会议;多功能楼设有演艺大厅、马文化博物馆等;亮马圈主要用于国际赛马赛事、大型演艺活动等。

  内蒙古少数民族群众文化体育运动中心作为首府重点文化旅游项目以及内蒙古自治区成立70周年庆典活动的主会场。

  它的建成将提升内蒙古的体育文化场馆水平,而且为自治区70周年迎接各地宾朋前来领略草原风光起到重要作用,更重要的是建成后它将成为呼和浩特近郊旅游最大亮点。

  在刚刚结束的内蒙古自治区成立70周年庆祝大会上,演员们用敬业的表演为内蒙古70周年华诞献上了最美的礼物,CCTV-4、CCTV13、蒙语卫视、文化频道、汉语卫视频道、内蒙古广播电视台蒙古语广播、草原之声广播同步对大会进行了直播。

  下午的活动分为“亮丽内蒙古”“草原交响乐”“共圆中国梦”三个单元,来自各个盟市各个行业不同民族的演员们为观众们带来了精彩的表演。虽然天空一直飘着绵绵的细雨,但依然无法阻挡人们的热情,反而带来了一丝凉爽与惬意。

  风雨同舟70载,团结共赴中国梦

辽阔草原,骏马驰骋彩云飘;

  亮丽北疆,和泰吉祥谱新篇。

  风雨同舟七十载,

  肝胆相照路正长。

  团结是各族人民的生命线。从广泛开展民族团结进步教育,到注重保护少数民族传统文化;从独自抚养28名汉族孤儿的“草原母亲”都贵玛,到心系百姓的优秀少数民族干部牛玉儒……70年来,各族人民心连心、手拉手,共同创造了内蒙古发展的辉煌成就,充分证明民族团结、社会和谐是民族地区繁荣发展的重要基石。

  新形势下,更要高举民族团结旗帜,推动各民族在交往交流交融中共同发展、共同进步,把民族团结的生命线扎得更深更牢,方能让团结之花永远盛开在草原,为长治久安筑牢根基。

  蓝图已经绘就,新征程催人奋进。2500万草原儿女更加紧密团结在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周围,守望相助、团结奋斗,必将把祖国北疆打造得更加亮丽、更加繁荣。

(责任编辑:杨淼)

分享到:
延伸阅读
中国经济网版权及免责声明:
1、凡本网注明“来源:中国经济网” 或“来源:经济日报-中国经济网”的所有作品,版权均属于
  中国经济网(本网另有声明的除外);未经本网授权,任何单位及个人不得转载、摘编或以其它
  方式使用上述作品;已经与本网签署相关授权使用协议的单位及个人,应注意该等作品中是否有
  相应的授权使用限制声明,不得违反该等限制声明,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时应注明“来源:中国
  经济网”或“来源:经济日报-中国经济网”。违反前述声明者,本网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2、本网所有的图片作品中,即使注明“来源:中国经济网”及/或标有“中国经济网(www.ce.cn)”
  水印,但并不代表本网对该等图片作品享有许可他人使用的权利;已经与本网签署相关授权使用
  协议的单位及个人,仅有权在授权范围内使用该等图片中明确注明“中国经济网记者XXX摄”或
  “经济日报社-中国经济网记者XXX摄”的图片作品,否则,一切不利后果自行承担。
3、凡本网注明 “来源:XXX(非中国经济网)” 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
  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
4、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需要同本网联系的,请在30日内进行。

※ 网站总机:010-81025111 有关作品版权事宜请联系:010-81025135 邮箱:

精彩图片
关于经济日报社关于中国经济网网站大事记网站诚聘版权声明互联网视听节目服务自律公约广告服务友情链接纠错邮箱
经济日报报业集团法律顾问:北京市鑫诺律师事务所    中国经济网法律顾问:北京刚平律师事务所
中国经济网 版权所有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10120170008)   网络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0107190)  京ICP备18036557号

京公网安备 11010202009785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