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地方经济首页 > 即时新闻 > 正文
中经搜索

61.7%受访大学生每月生活费在1000~2000元之间

2017年09月12日 08:02   来源:中国青年报   

  61.7%受访大学生每月生活费在1000~2000元之间

  伙食费、购买生活用品和市内交通费是生活费主要去向

漫画:张贤达 图片来源:中国青年报

  漫画:张贤达 图片来源:中国青年报

  进入9月,各大高校陆续迎来了新学期。日前,浙江义乌一位妈妈打算给即将上大学的女儿每月1200元生活费,却被女儿怒怼“不是亲生的”。该事件引发了网友对于“大学生活费”的激烈讨论。上周,中国青年报社社会调查中心联合问卷网,对1983名在校大学生进行的一项调查显示,35.7%的受访大学生每月生活费在1000~1500元之间,79.5%的受访大学生生活费来自父母,51.5%的受访大学生觉得日常消费受朋友和环境影响较大。

  受访大学生中,32.6%来自北上广深等一线城市,50.2%来自省会等二线城市,14.0%来自普通地级市,3.2%来自县级市等其他。本科生占85.7%,研究生占12.8%,博士生占1.6%。

  78.0%受访大学生生活费主要用在伙食方面

  在北京理工大学读大四的牟晨晨每个月花费1700元左右。“早饭平均10元,午饭、晚饭平均15元,再加上零食、水果和饮料,每天花在吃上的大约50元,一个月下来将近1500元。”此外,牟晨晨每月在交通、日用品上的开销约200元。她表示,自己的消费水平在朋友中算“中等甚至偏下”。“化妆品、衣服等,我都只买基本款,也不会随便乱买。如果把这些开销也算上,每月又要多花很多钱”。

  调查中,61.7%的受访大学生每个月生活费在1000~2000元之间,其中35.7%在1000~1500元之间。其他区间依次是:500~1000元(21.1%)、2000~2500元(9.6%)、500元以下(4.2%)、2500~3000元(2.8%)和3000元以上(0.8%)。

  在西安某高校读研一的林婧表示,自己每月的开销“浮动很大”。“我爸妈会在开学时把一学期的生活费给我,由我自己安排每月的开销”。

  “社交占很大一部分开支。”在北京某高校读大二的张驰说,“在学校吃饭每顿只要十几块钱,但外出聚餐,平均下来每人要花近100块钱。而且这项开支还不能省,如果经常不参加聚餐,和别人的关系会疏远”。

  数据表明,伙食费(78.0%)、购买生活用品(53.8%)和市内交通费(50.1%)是受访大学生生活费的主要去向。其他依次是:社交娱乐(41.0%)、购买书籍(36.6%)、置办衣物或化妆品(36.2%)、住宿费和学费(34.1%)、旅行游玩(25.8%)、房租消费(22.4%)、购买电影票或演唱会门票(20.9%)、网游或手游(12.0%)、恋爱消费(11.3%)、外地出差(9.1%)、存入银行(6.3%)和购买基金或股票(5.0%)等。

  对于生活费的主要来源,79.5%的受访大学生来自父母,54.2%的受访大学生自己打工或实习赚钱,36.3%的受访大学生来自奖学金。其他还有:校园贷或借款(9.6%)和理财(7.3%)。

  来自湖北武汉的70后袁曼霓(化名)是一名大三男生的妈妈。她认为,为孩子提供大学生活费是父母的“义务”。“只要还是学生,我就会给他生活费。学生的本职工作就是努力学习,不应该上学时就急着赚钱”。

  49.2%受访大学生觉得进入大学后花销越来越多

  林婧曾在本科期间遭遇过“弹尽粮绝”的情况。“刚开学时,觉得手里钱很多,用起来大手大脚。到了期末,又猛然发现生活费所剩无几,只能‘勒紧裤腰带过日子’。”但即使缺钱,林婧表示也不会再向父母要。

  遇到资金短缺,张驰则会选择求助父母。“向朋友借钱会形成恶性循环,这个漏洞很难填补上”。

  袁曼霓表示,如果儿子补要生活费,自己一定会给。“但我会问清楚原因,是生活费给少了?还是他没有合理规划?要找到问题所在”。

  调查发现,当生活费不够用时,58.5%的受访大学生选择向父母求助,44.3%的受访大学生会限制自己消费,34.2%的受访大学生会选择兼职或实习赚钱,30.3%的受访大学生会使用白条、花呗等贷款工具,20.1%的受访大学生会进行校园贷款。

  “大一时每个月1000元出头就够了,但现在似乎花得越来越多”。牟晨晨分析,自己生活开销不断增加,“可能是因为对北京越来越熟悉,知道的好吃的、好玩的地方越来越多,而这些都是要花钱的”。

  调查中,49.2%的受访大学生坦言进入大学后花销越来越多。17.3%的受访大学生表示花得越来越少,33.6%的受访大学生感觉基本保持不变。

  56.7%受访大学生认为应掌握一定理财知识技能

  当被问及“你觉得自己日常开销面临的最大问题是什么?”时,51.5%的受访大学生表示是消费受朋友和环境影响较大,46.2%的受访大学生表示钱没用在“刀刃上”,46.0%的受访大学生觉得自己消费缺乏规划,36.8%的受访大学生觉得自己缺乏理财意识,33.8%的受访大学生觉得自己赚钱能力较弱,15.0%的受访大学生觉得是虚荣爱面子,大量的钱用于“面子工程”,13.7%的受访大学生觉得是父母给的钱不够用。

  张驰表示,在大学里,很多开销“由不得自己”。“班费、社团费、朋友聚餐……这些花费都很难被自己控制。”张驰感觉,另一个影响生活开销的重要原因是“攀比心理”。“如果身边的朋友都在穿某个品牌的衣服,或是用某个牌子的电子产品,就希望自己也和大家一样”。

  林婧觉得,每个人的条件不同,“刻意地和别人比只会让自己不开心”。

  对于如何让日常开销合理化,56.7%的受访大学生觉得应适当掌握一定的理财知识技能,51.8%的受访大学生觉得应提前进行消费规划,50.1%的受访大学生认为父母应帮助孩子树立正确的消费观,39.3%的受访大学生建议父母不要溺爱孩子,不能“要多少给多少”。其他建议还有:改变奢侈、攀比的风气(37.9%),不要过分追求物质生活享受(32.3%),加强对朴素、平实的生活观的宣传引导(20.4%)以及加强对校园贷等机构的监管(14.7%)等。

(责任编辑:宋雅静)

鍒嗕韩鍒帮細
中国经济网版权及免责声明:
1、凡本网注明“来源:中国经济网” 或“来源:经济日报-中国经济网”的所有作品,版权均属于
  中国经济网(本网另有声明的除外);未经本网授权,任何单位及个人不得转载、摘编或以其它
  方式使用上述作品;已经与本网签署相关授权使用协议的单位及个人,应注意该等作品中是否有
  相应的授权使用限制声明,不得违反该等限制声明,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时应注明“来源:中国
  经济网”或“来源:经济日报-中国经济网”。违反前述声明者,本网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2、本网所有的图片作品中,即使注明“来源:中国经济网”及/或标有“中国经济网(www.ce.cn)”
  水印,但并不代表本网对该等图片作品享有许可他人使用的权利;已经与本网签署相关授权使用
  协议的单位及个人,仅有权在授权范围内使用该等图片中明确注明“中国经济网记者XXX摄”或
  “经济日报社-中国经济网记者XXX摄”的图片作品,否则,一切不利后果自行承担。
3、凡本网注明 “来源:XXX(非中国经济网)” 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
  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
4、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需要同本网联系的,请在30日内进行。

※ 网站总机:010-81025111 有关作品版权事宜请联系:010-81025135 邮箱:

精彩图片
鍏充簬缁忔祹鏃ユ姤绀� 锛� 鍏充簬涓浗缁忔祹缃� 锛� 缃戠珯澶т簨璁� 锛� 缃戠珯璇氳仒 锛� 鐗堟潈澹版槑 锛� 浜掕仈缃戣鍚妭鐩湇鍔¤嚜寰嬪叕绾� 锛� 骞垮憡鏈嶅姟 锛� 鍙嬫儏閾炬帴 锛� 绾犻敊閭
缁忔祹鏃ユ姤鎶ヤ笟闆嗗洟娉曞緥椤鹃棶锛�鍖椾含甯傞懌璇哄緥甯堜簨鍔℃墍    涓浗缁忔祹缃戞硶寰嬮【闂細鍖椾含鍒氬钩寰嬪笀浜嬪姟鎵€
涓浗缁忔祹缃� 鐗堟潈鎵€鏈�  浜掕仈缃戞柊闂讳俊鎭湇鍔¤鍙瘉(10120170008)   缃戠粶浼犳挱瑙嗗惉鑺傜洰璁稿彲璇�(0107190)  浜琁CP澶�18036557鍙�

浜叕缃戝畨澶� 11010202009785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