无人机小区内岂能“自由”飞翔
【新民网讯】据新闻晨报,曾几何时,无人机还作为炫酷的设备在科幻大片中频繁吸引眼球。可随着无人机的迅猛发展,如今,在微信朋友圈里也能时不时地见到所谓的无人机航拍大片,甚至不少市民在出门旅游的时候会特意租赁一部无人机来进行航拍。
随之而来的,是无人机对社会秩序带来的重重挑战。昨日,记者走访也发现,上海市中心部分滨江区域管理部门对于无人机飞行已经非常头疼。为此,市政协常委、上海社科院思想文化研究中心研究员马驰呼吁,尽快出台地方法规,制定、细化无人机行业规范和细则,完善管理人员、机构、编制等相关配套,加强对无人机的监管。
家里被拍得清清楚楚
“我所在的工作单位上海社科院毗邻一个老式小区,我看到过小年轻在小区放飞无人机,居民在家里干什么、家里有些什么,通过高清的摄像头拍得清清楚楚。”马驰告诉记者,他上前阻止了他们的拍摄,等他们悻悻然地走开后,他不禁思索:这种居民区的航拍行为是不是被允许?拍这些画面是用来做什么的?“居民们现在对电话、身份证等个人信息的保护意识很强,但对于无人机航拍这种可能泄露居民隐私的问题,到底该由谁管?”
不仅如此,马驰还特地到外地一处被无人机爱好者视作拍摄天堂的场所,进行相关调研。“越调研越忐忑,无人机拍摄的画面十分高清,万一被用作歧途,后果真的不堪设想”。
马驰认为,无人机的快速发展给社会带来了十分大的便利,应急救援、警务安防、国土测绘、电力巡线、农业植保和交通监控等领域,都有无人机的应用。但同时,由于立法上的缺失、监管上的滞后,也让无人机的“黑飞”(没有申请飞行空域和计划、超出飞行空域等违规违法飞行俗称“黑飞”)问题不容小觑,亟待规范。
无人机“黑飞”惹人烦
记者昨天走访了市中心的滨江区域,据工作人员介绍,虽然滨江地区是不允许无人机飞行的,但有些媒体单位、社会组织在确有需求的情况下,只要能出示相关部门的同意许可,他们是可以配合安排无人机航拍的。
最令他们头疼的是无人机“黑飞”,除了单枪匹马的无人机飞行,甚至有组团前来的。每每此刻,负责巡视的工作人员总会上前劝阻,多数人都能理解禁止飞行的管理规定,但也有少数人并不听从劝阻,反而叫嚣着让工作人员拿出不允许飞的规定条款出来。“区域是否可以飞行并不是我们决定的,面对这种‘无理取闹’,我们也很头疼。”工作人员表示,他们也希望能够尽快出台相关规定,将无人机的“黑飞”问题更好地管理起来。
除了公共空间,记者还在一些小区作了一番调查。一小区居委会书记就告诉记者,在他们管辖的小区内,就曾经发生过无人机在小区航拍后发生邻里纠纷。事情的原委其实很简单,有居民觉得小区环境不错,就用无人机在小区拍了一些视频,而后分享到了小区微信群。没想到的是,有一个底楼的居民觉得自己隐私被侵犯,在微信群和当事人发生了口角。所幸的是,航拍的画面只是拍到了院子里的花草,并没有涉及真正的居民隐私,因此在小区居民的劝阻和调解下,双方才算和解。
“不过,这也说明无人机的火热催生了新的社区治理新问题,对于小区内的无人机是否可以飞行,哪种无人机可以在小区内飞行,我们也不是十分了解。”该居委会书记表示。
登记与否全凭个人自觉
资深摄影师兰钢是一名无人机航拍爱好者,从今年6月起,他就参加了市政协组织的无人机航拍上海44个历史文化风貌区的活动,留下了不少风貌区的航拍资料。
兰钢告诉记者,中国民航开发的民用无人机登记注册系统今年5月18日上线运行,6月1日起正式对质量在250克以上的无人机实施登记注册。“我和圈内好友的无人机都是在该系统实名登记过的”。按照相关规定,如果无人机起飞重量7公斤或空机4公斤以下,半径在500米以内飞行高度是120米以下,眼睛和飞机一直保持直接接触,可以不用持证。但这种情况主要是针对爱好者或近距离的飞行,一旦突破其中任意一个条件,就必须要持证。“遗憾的是,现在很多人根本不知道这个规定,或者存在侥幸心理,买了无人机就直接上手飞了。对于登记注册,也是全凭个人自觉。”
目前公开的官方数据也证实了兰钢的说法,全国获得无人机驾驶合格证的仅一万多人,远低于实际无人机驾驶员总数。民用无人机登记注册系统上线仅一个月后,登记人数就突破了4.5万余名。两者之间的差值惊人。
D字打头的某品牌无人机在某购物网站长期位居销售前列。以一款售价近7000元的中高端可折叠航拍飞行器为例,近1个月的购买数量接近千人。在与店铺客服的沟通中,记者发现客服对于无人机的使用资质和申请流程并不清楚,只是告诉记者需要到民航局的官网上进行登记。
[委员建议]
加强非传统领域公民隐私的保护
马驰告诉记者,中国无人机生产与使用已处于全球领先地位,正在逐渐成为世界级的智造和创新者。目前,我国对无人机的管理,基本是沿用国家民航局2014年7月发布的《低空空域使用管理规定(试行)》(征求意见稿)。按照现行的相关法规,将—架无人机飞上天,涉及的手续是很多的,主要包括空域飞行管制、航空器适航性审定、航空器驾驶人员审核和航空作业许可等四个方面。内容非常繁复,但可操作性并不强。虽然早在2015年,上海就在制定相关的地方法规,但由于涉及众多部门,地方法规一直未能公诸于世。
由此,也带来一系列棘手的问题:比如无人机飞行由哪个部门监管?“黑飞”现象为何严重?一次正规的无人机飞行需要何种手续和审批程序……
“现阶段对无人机的监管,主要由民航管理部门和空管部门负责。若危害到公共安全,如出现事故或市民投诉,公安部门也会介入处理。显然无人机处在多头管理状态,上海也不例外。”为此,马驰提出,在国家没有出台新的法律法规前,上海应加强非传统领域的安全建设,尽快出台地方法规,制定、细化无人机行业规范和细则,完善管理人员、机构、编制等相关配套,加强对无人机的监管。“明晰各环节的责任人和权利义务,对各种大小、用途不同机型给出明确的使用区限,让购买者知道并进行严格监管,以求对层出不穷的问题‘对症下药’。”
同时,加强非传统领域公民隐私的保护。如:无人机具备高空近距离拍摄的能力,存在侵犯居民隐私权的安全隐患。而目前在中国并没有专门的法律法规去规范无人机侵犯居民隐私权的问题。建议地方法规明确:利用无人机进行高空拍摄,如检验房屋质量等,应当提前告知房屋所在小区居民。
最后,利用上海建设智慧城市和大数据建设,通过无人机数据的主动传输,来实现对联网无人机的实时监控与管理,无人机以驾驶员自愿的形式加入该体系。通过这个系统,能够实现对无人机的电子地图定位,以及对飞往违禁区域的无人机进行自动探测,为无人机安全、有序飞行提供电子指南。
(责任编辑:宋雅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