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地方经济首页 > 即时新闻 > 正文
中经搜索

快递员暴力分拣踢飞包裹:视频是两名员工自导自演

2017年11月13日 08:13   来源:现代快报   

  原标题:快递暴力分拣视频,竟是小哥自拍的

  快递员踢飞包裹 视频截图

  双十一晚上流出的一段视频,让盐城的“剁手党”惊出一身冷汗。视频中,快递员暴力分拣快递,粗暴地踢飞包裹,让人惊讶不已。现代快报记者了解到,这段视频竟然是快递小哥自导自演。目前,涉事的韵达快递公司已经报案,将追究涉事快递人员的责任。

  现代快报/ZAKER南京记者 姜振军

  事件 快递员暴力分拣,视频刷爆朋友圈

  11月11日晚上9点开始,盐城人的朋友圈里一段小视频疯狂传播,让不少剁手党喊痛。这段10秒钟的视频里,两个身穿工作服的男子站在货车上,车厢里有不少快递,其中一人用脚使劲将快递踢下车,还边踢边笑。而一同卸货的另一名男子并未阻止,始终面带微笑。

  “用劲,用劲!”记者注意到,视频中还有拍摄者在鼓动车上的快递员。车厢里的那名男子也极为配合,更加使劲地踢快递,许多包裹从车厢里飞出。

  “没有职业道德,应该开除”“一点责任心都没有,快递公司应该加强自身服务”“做了这个行业应该尊重自己的行业,这样随意践踏别人的东西还有什么职业道德可讲”“哎呀,我的苹果X,我的阿玛尼手表,坏了”……网友也是心疼自己在双十一里好不容易抢到的宝贝,纷纷指责这种粗暴分拣的行为。

  调查 韵达两员工恶意自导自演并传播

  这到底是哪家快递公司?视频中,货车的车厢边沿是黄色油漆,车牌是盐城地区牌照。“看这车厢颜色和工作服像韵达快递公司的。”不少细心的网友发现了线索。

  “这的确是我们公司的快递员,我也是当天晚上才看到视频,非常震惊和气愤。”韵达快递盐城负责人李书峰表示,经过了解,此事发生在11月11日上午,地点在韵达盐城北环分公司城北区域一分理处。“这是一起故意行为,拍视频的陈某和踢快递的沈某某两人共同承包我公司部分区域经营,此次恶劣事件是他们故意损坏公司名誉,破坏他人快递。”

  为何发生这样的事情?李书峰了解得知,由于双十一的到来,公司要求员工早上7点准时上班,迟到者要罚款。这两人因为懒散心理,产生抵触情绪,就自导自演恶意拍摄此视频,并传播到各个网站。

  “我们肯定要取消两人的承包权,给公司带来的负面影响和损失将向法院起诉,追究他们的法律责任。”李书峰说。为了积极挽回声誉,韵达快递盐城北环公司11日连夜在网上发布了声明,并于当晚11点45分在亭湖区新洋派出所报案。

  处理

  快递公司和快递员

  都将担责

  “我们将按照规定对韵达公司进行处罚,责成公司对当事人进行处理,甚至辞退。”盐城市邮政管理局市场监管处处长曹钧告诉记者,他们还会在行业内进一步宣传,严肃查处恶意分拣行为。

  “快递公司在运输过程中导致货物灭损的,依照规定,快递公司要原价赔偿。”曹钧提醒市民,收到快递要仔细检查外观和内部,发现有损坏的可以拒签。

  “快递公司接受托运人的委托,收取货物后,双方即形成货物运输合同关系。”江苏泓图律师事务所律师刘友财认为,快递公司负有将货物交付给收货人的义务,在运输货物过程中除不可抗力、货物本身的自然性质或者合理损耗以及托运人、收货人的过错外,造成的货物毁损、灭失,快递公司需承担损害赔偿责任。

  刘友财说,该视频中,快递公司工作人员暴力分拣货物,如造成货物损坏,则托运人有权要求快递公司承担赔偿责任。另外,快递公司也可就涉事快递人员暴力分拣货物的行为,依照双方建立的相应法律关系追究涉事快递人员相应的法律责任。

(责任编辑:宋雅静)

分享到:
中国经济网版权及免责声明:
1、凡本网注明“来源:中国经济网” 或“来源:经济日报-中国经济网”的所有作品,版权均属于
  中国经济网(本网另有声明的除外);未经本网授权,任何单位及个人不得转载、摘编或以其它
  方式使用上述作品;已经与本网签署相关授权使用协议的单位及个人,应注意该等作品中是否有
  相应的授权使用限制声明,不得违反该等限制声明,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时应注明“来源:中国
  经济网”或“来源:经济日报-中国经济网”。违反前述声明者,本网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2、本网所有的图片作品中,即使注明“来源:中国经济网”及/或标有“中国经济网(www.ce.cn)”
  水印,但并不代表本网对该等图片作品享有许可他人使用的权利;已经与本网签署相关授权使用
  协议的单位及个人,仅有权在授权范围内使用该等图片中明确注明“中国经济网记者XXX摄”或
  “经济日报社-中国经济网记者XXX摄”的图片作品,否则,一切不利后果自行承担。
3、凡本网注明 “来源:XXX(非中国经济网)” 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
  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
4、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需要同本网联系的,请在30日内进行。

※ 网站总机:010-81025111 有关作品版权事宜请联系:010-81025135 邮箱:

精彩图片
关于经济日报社关于中国经济网网站大事记网站诚聘版权声明互联网视听节目服务自律公约广告服务友情链接纠错邮箱
经济日报报业集团法律顾问:北京市鑫诺律师事务所    中国经济网法律顾问:北京刚平律师事务所
中国经济网 版权所有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10120170008)   网络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0107190)  京ICP备18036557号

京公网安备 11010202009785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