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湖草莽时代渐远,耕耘淘宝12年的卖家说——
“双11”让小商家有点尴尬
本报记者 孙杰
从大二学生时代算起,郑笑凡已在淘宝平台上驻守了12年。伴随着淘宝平台一路从小到大,她的护肤品店铺也从千千万万个小商铺中脱颖而出,成长为有些规模的淘宝旺铺。而已经历过多年“双11”的她认为,“双11”让小商家陷入一种尴尬。
毕业后 专职做淘宝12年
对于一年一度的“双11”,郑笑凡并没有太多兴奋,如同往常,她隔两三天才到郊区的办公室转转,看看店铺运营情况。郑笑凡的淘宝店叫“三金冠巫婆大大的美肤沙龙”。
从2005年开店算起,郑笑凡的店铺至今已经营12年。当时,电商对很多人而言还是一个比较陌生的概念,淘宝也仅是一个成立两年的小平台。
郑笑凡那年还在北京电影学院文学系读大二,由于喜欢买东西,就注册了一个淘宝账户,同时也把闲置的东西拿到淘宝上卖。之后,她又做起了赚价差的护肤品代发,半年多时间赚了一万多元钱,攒下几十个客户。大学毕业前夕,郑笑凡决定把淘宝当成自己的第一份职业。
于是,她拉上自己的男友(现在的丈夫)、一名北京航空航天大学的毕业生一起专职在淘宝上开起了“夫妻店”。
刚毕业那两三年生意清淡,一个客服都没有,每天24小时就是卖货,跟顾客聊旺旺。由于店铺全靠俩人打理,客服、进货、理货、发货,每天忙到大半夜,有时连饭都没空吃。后来生意越滚越大,好时每天有几百单。
2011年,两人决定雇人,把自己从繁琐的工作中解放出来。同时租库房,引入流程化管理,店铺变得越来越正规。生意最好时,光运营的员工就有20人。
平台正规化 小商户需改变
淘宝成为一种“现象级”平台的背后,是因为其聚集起了成千上万的大小商家。而与此同时,假货泛滥也成为淘宝难以抹去的标签。
在郑笑凡的印象中,大约从2013年、2014年开始,明显感到淘宝抓产品和店铺的正规化,一些店铺随之关张。2015年开始,为了推进正规化,平台甚至有点“刁难人”的意思,进而出现了更多的关店。
在她看来,这在情理之中。因为与天猫店相比,像这种个人小商家,平台是不能强制收费的,能给阿里巴巴带来的收益不多。此外,淘宝平台有假货存在是难以回避的。
于是,很多卖家就陆续从淘宝上消失了。有些人转型,拿着赚到的钱去做别的生意了;有的人觉得赚够了,就不做了;还有些人生意越来越差,就接着去上班了。
也就是这三四年,郑笑凡的产品全部取得品牌授权,让店铺正规化。“不可能老赚擦边球的钱,早晚得正规起来。”
套路深 “双11”渐成鸡肋
领红包、红包膨胀、翻倍、满减、跨店减……“双11”这段日子,“剁手党”们纷纷感慨,商家套路越来越深。
郑笑凡记得,2009年,“双11”还是个非常小型的活动,大概只有二三十家天猫店参与,但特别实在。“刚开始前两年,好像都是直接打五折,没有任何猫儿腻,也不需要你去计算,到点了,拍下来就完事儿。”
“如今完全变味儿了。”她觉得需要无数个步骤抢红包,还要转发朋友圈,有点强行社交的意思,最终算来算去,也没便宜几块钱,但捆绑消费了很多不需要的东西。
“可能没有商家愿意搞这种活动。”在她看来,现在一到10月20日左右,很多天猫店的商品就不能卖了,只能交订金,等到“双11”零点开场,也就是说,这20天的生意,在为那一天准备。而对郑笑凡这种淘宝小商家来说,“双11”前没有被强制参加,却面临着流量可能被截的局面,如按照品名搜索,很可能会搜不到,店铺交易量也会大受影响。
她认为,“双11”让小商家陷入一种尴尬。
(责任编辑:宋雅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