甘肃武威凉州区古城镇异地扶贫搬迁收缩安置点为155户贫困户解决住房困难。图为安置点新建楼房。 张婧 摄
中新网兰州12月12日电 (张婧 闫姣)“一套楼房只花了一万元,这辈子想都不敢想的好事就落在我的身上。”甘肃武威凉州区古城镇贫困户李永胜说。
只会写自己名字的李永胜,是当地政府“建档立卡户”,属于重点扶贫对象。他说的“好事”,是指当地政府实施的异地安置楼房项目,楼房由政府负责设计建设,每户贫困户按照人均20平米分得不同面积的房子,仅按照每人2500元的收费标准交费后,就能拿到钥匙入住。李永胜一家四口,只花1万元就拥有了一套80平米两室两厅的楼房。
古城镇副镇长查国山说,此次和李永胜一样享受了楼房政策的贫困户有155户,此前住的房子大多是土坯房,属于危房。集中异地安置后,农户生活环境、出行、医疗等方面均得到了改善。对新建楼房每户都进行了简单装修,农户只需要买些家具就可以正常入住。
62岁的李永胜说,拿到钥匙的当天,“进了门,我就拿出手机一边看一边拍照,用微信向在外打工的儿子直播新家。”
一个多月前,上述155户农户就拿到了钥匙,有条件的家庭开始装修,还有一部分正在等待在外打工的儿子回家做主如何装修,“我现在啥事都不操心,就等着儿子回家娶媳妇,这就是他的婚房。”李永胜说。
已经在新房入住的吴天胜说,家里有5口人,分得100平米的房子,为了能在新房过春节,所以一拿到钥匙就开始买家具、家电,“地板砖都是铺好的,地暖由自己烧,现在烧水做饭都用液化气,比起以前挑水吃、生炉子、蹲旱厕的条件简直是天壤之别。”
查国山说,为了让贫困户无负担并住得起楼房,政府提前谋划,每户至少有一座一亩的日光温室。“一座大棚成本大约3万多元,政府每座大棚补助1万元,其余的钱由农户自筹还是有一定的困难,所以政府采取担保贴息的模式向当地农业银行贷款解决。”
农业银行凉州武南支行长陈星表示,自2016年6月试点以来,分行累计为符合条件的1511户农户发放贷款1.62亿元。“我们帮助农户申请贷款贴息政策,让农户贷款养殖种植,减轻他们负担,有效缓解了农民贷款难、贷款贵的问题。”
李永胜说,他现在有2座日光温室全部种植红提葡萄,一个棚能产4000斤果实,已经把2015年在农行贷的7万元款还了5万多元,剩余的1万多元到期后也能如期还上。“今年光是红提的种植就能收入3万多元,家里还养了牛羊也有一部分收入。”
2011年以来,武威市凉州区为大力发展设施农牧业和特色林果业,按照“户均2亩棚、人均1亩经济林”的要求,移民安置点发展特色经济林5722亩,为搬迁民众持续增收、稳定脱贫奠定了坚实的产业基础。
“结合当地土质优良,早晚温差大等气候特点,在经过试点之后,大力鼓励农户种植大棚红提。”古城镇副镇长查国山说。在解决农户设施农牧业和特色林果业创收增收的基础上,为加快高深山区、水源涵养区、地质灾害易发区贫困人口脱贫步伐,凉州区政府采取整村整组搬迁、集中建点安置等方式,让分散居住土胚房的当地农民收缩集中安置楼房入住,实现生态治理、扶贫开发与新农村建设的共赢发展。
凉州区位于甘肃河西走廊东端。上述异地扶贫搬迁收缩安置点项目位于小河村,占地面积33.69亩,建设6层框架结构住宅楼6幢156套,依据家庭人口数不同安置大、中、小三个不同户型新房。(完)
(责任编辑:宋雅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