抓住冬奥良机 盘活资源优势
京津冀体育共谋发展
12月9日,“我要上冬奥”2017京津冀青少年短道速滑天津公开赛开赛。图为3名小选手在男子500米预赛中出发。新华社记者 岳月伟摄
京津冀协同发展是中国三大国家战略之一,在这一战略的实施过程中,体育产业扮演着重要角色。面对2022年北京冬奥会良机,三地体育产业的融合发展特别引人关注。
近日,2017京津冀国际体育产业大会在北京举行。与会专家就京津冀三地冰雪运动、体育旅游、体育场馆等话题展开探讨。
打造冰雪“第三极”
北京成功申办2022年冬奥会后,中国冰雪运动迎来了发展的历史机遇。北京体育大学教授林显鹏提出,京津冀地区在冰雪运动发展上有着种种优势条件,应抓住机遇,打造世界冰雪“第三极”。
目前,世界冰雪运动的第一大板块是阿尔卑斯山地区,第二板块是美国中西部的科罗拉多州地区。而京津冀地区总人口超过1.1亿,拥有巨大的冰雪消费潜力,这是其他两大冰雪产业板块无法比拟的。
专家称,北京地区虽然冰雪产业投资占比较低,但收入增速在全国冰雪产业处于领先地位。从全球来看,日本、美国的冰雪产业都在进入缓慢下降阶段,但包括京津冀在内的中国冰雪产业一枝独秀。即将举办的北京冬奥会和京津冀协同发展的深入,将使三地的冰雪运动如虎添翼。
不过,京津冀要想打造“第三极”,尚需解决发展中的问题,尤其是竞技体育上的短板。林显鹏表示,中国的冰雪竞技面临的核心问题是没有建成完善的冰雪竞技体育体系。由于不具备冰雪项目训练基地和教练体系,再加上科技保障不全面,三地在冰雪运动医学、理疗、康复等方面的短板尤为突出。
林显鹏说,对冰雪运动进行深入规划,是京津冀三地未来的重要任务。只有做出具有针对性、可操作性强、接地气的规划,才能使冰雪竞技体育和冰雪产业实现弯道超车。
构建“体育旅游圈”
旅游与体育的互需互求、相互融合正在日益加深,“体育+旅游”已成为体育产业未来发展的趋势之一。
国家体育总局体育产业发展中心研究部主任崔乐泉说,京津冀地区拥有丰富的体育旅游资源,经济基础雄厚,推动了体育旅游资源的开发与建设。而冬奥会的申办则成为体育旅游发展契机。
三地的体育旅游发展已经结出了诸多硕果。今年10月,京津冀三地联合开展了以“寻找最美体育旅游目的地”为主题的“京津冀运动休闲体验季”系列活动,在河北卢龙县、石家庄市鹿泉区、邢台天河山等地开展了山地徒步、定向赛等活动。
虽然京津冀体育旅游具备整体优势,但三地体育旅游发展不平衡是不可忽视的事实。崔乐泉指出,京津冀存在旅游资源过于集中、空间上分布不均等问题,因此应当构建京津冀“体育旅游圈”。一方面在协同化发展的基础上,实现产业、区域和体育旅游的跨界融合;另一方面,逐步解决以往京津冀旅游资源开发过程中出现的生态环境和旅游承载力“负债”问题。
崔乐泉建议,京津冀“体育旅游圈”的构建应发挥地区特色优势,以滨海、山水、冰雪、草地风光为主题,发展集休闲、观光、刺激、健身为一体的体育旅游。例如,秦皇岛、唐山、天津和沧州主要挖掘沿海城市的特色,而张家口、承德和北京延庆等地区则应突出冰雪主题。
成立“体育场馆联盟”
体育运动的发展离不开体育场馆、场地等基础设施。作为继长三角和珠三角后的又一体育产业大区,京津冀地区的体育场馆、场地拥有量超过10万个,占全国体育场馆总数的5.9%。
首都体育学院教授霍建新提出,面对庞大体量,盘活用好现有体育场馆设施是京津冀地区体育发展的首要问题,其关键在于建立“体育场馆联盟”,以现有场馆为依托,兼顾北京、张家口冬奥会场馆建设和未来使用。
专家称,实现三地场馆资源、信息共享,形成聚合效应,是盘活现有场馆的主要举措。例如,建设“一卡通”管理机制,让三地共享“互联网+体育+健身”智慧体育场馆网络。
目前,北京、张家口正紧锣密鼓地进行冬奥会体育场馆设施建设工作。2022年冬奥会预计使用25个场馆,其中新建场馆数达10个。霍健新强调,应以赛后利用为目标,打造和建设冬奥会的场馆设施。若仅仅为赛事投入巨大资金,而不考虑赛后利用,会留下非常大的问题。
而在冬奥会场馆的赛后使用上,三地的“体育场馆联盟”有望出一份力。例如,发挥互联网优势,建立三地雪场、冰场数据共享,方便冰雪运动爱好者,使冬奥会场馆在未来依然活跃在人们的生活中。
(责任编辑:宋雅静)